陕北公学,誉为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毛主席:送同学三个法宝

忘间宠物 2022-12-09 09:37:04

早在1937年5月,毛泽东在苏区党代表会议上就指出,“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教育上的国防准备,都是救亡抗战的必需条件,都是不可一刻延缓的”“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

陕北公学开学时的情形

从这一时期开始,兴办学校、开展干部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之一。

瓦窑堡会议后,中国共产党擎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推动了全民族的觉醒与团结,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随即成为抗战的精神“灯塔”。

这照亮远方的“灯塔”,吸引了全国各地青年,就连海外华侨华人中的许多先进知识青年和爱国人士,都把希望寄托在延安。这一壮观场面,就是:“天下人心归延安”。

如何把这来自各国各地的新生力,迅速组织起来,形成“战斗力”?这需要知识的引导,需要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而获得知识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办学校。于是,当时在延安的中共四老——林伯渠、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以及张闻天、李富春、李维汉、成仿吾等热心教育事业的同志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在延安创办一所面向进步青年的社会性大学。

这个建议马上得到中央的批准,并将学校校名初定为“陕北大学”。其主旨是希望将这所大学办成—所全日制的国民教育性质的普通大学。

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后右2)

但不想,中共中央以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名义,向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提出“在延安地区创办一所大学”申请时,国民政府以“陕北已有抗日军政大学,无须再成立高校”为理由拒绝了。

为了学习、为了教育,为了突破办学存在的重重阻碍,中共中央决定退一步,仿照大革命时期,在上海开办中国公学的经验与方式,将学校名称改为陕北公学。这一改称更“符合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路线”。“公学”二字还体现了中共对学生群体多样性的考虑,正如李维汉所说:“我们的学生,并非是中学生进大学,实际上留学生、大学生、中小学生都有,叫公学,更符合实际,学生们也都满意。”

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大力支持下,仅半年左右的时间,陕北公学就建立起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很快成为当时中国西北人才荟萃的地方。

毛泽东亲自为陕北公学制定了八字校训:“忠诚、团结、紧张、活泼。”毛泽东还多次到陕北公学讲课。

1939年7月9日,毛泽东向陕北公学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的同学发表讲话。

语言大师、历史大师、理论大师毛泽东,以他渊博的知识,旁征博引,把精辟的哲理,剖析开来,以故事引入。

毛泽东先从《封神演义》的故事开篇,说当年姜子牙下昆仑山,元始天尊送给他杏黄旗、四不像、打神鞭三件法宝,让他帮助周文王战胜残暴的商纣王。现在你们就要出发上前线,同残暴的日本侵略者战斗。那我也送给同学们三个法宝:第一个是统一战线,第二个是游击战争,第三个是革命中心的团结。

毛泽东在给陕北公学作报告

毛泽东同志特别对位列三个法宝之首的统一战线作了较为详尽的阐发,指出:“现在时局的特点是妥协投降分子要闹分裂,我们就以抗战的进步、全国的团结、坚持统一战线来对付。一定要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国共长期合作,凡是可以多留一天的,我们就留他一天,能够争取他半天一夜都是好的,甚至留他吃了早饭再去也是好的。”

这一记载在《毛泽东年谱》上的三个法宝,可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三大法宝论断的雏形,也是统一战线法宝思想的开端。

《毛泽东年谱》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