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提到,“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但刘备同时得到了卧龙和凤雏,他还是没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所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从庞统临死之前说的话中就能知晓了。
庞统遗言,暗含深意庞统在死前说的是,“我今日身死,乃天意也”。可见,庞统对自己的死并不感到意外,甚至可以说是坦然接受。他说出这话的原因,实际上和刘备的“事业”有关。
首先要明确,卧龙和凤雏是谁?在东晋年间的《襄阳记》中有写,“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
另外,在《三国志》中也有提到,刘备曾向精通奇门的司马徽请教,在这个世间谁能帮助他成就大业。司马徽认为,只有“伏龙、凤雏”,也就是诸葛亮和庞统能做到了。
可历史的走向却是刘备在获得了两人的帮扶后,还是不能得天下。那么,到底是什么没能让这个预言成真呢?
首先,这句话是出自小说《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以“褒蜀贬魏”的心态写成的此书,因此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夸大成分。其次,作者写的也很明确,是“安天下”,而不是“得天下”。
由此可以判断,倘若是已成大业者,得到这二人的辅佐下,天下就能安定强盛。而对于刘备来说,他此时离“统一天下”的还差得远。因此,一个“安”字也能看出罗贯中的缜密。
而罗贯中会用此字也是遵循了既定的历史。所以,现在就要从真实的历史入手去讲一讲刘备为何无法建立帝王业。
现实原因,难成大业第一,从经济层面来看,三国之中的蜀汉国力最弱。
史书记载,刘备在公元212年对据守在益州的刘璋发动了攻击,这场战争持续到公元214年才结束。在将近3年的战火磋磨下,益州“饥膏草野”,民不聊生。
在刘备正式入川后,他开始大肆奖赏功臣,先是“置酒大飨将士”,再是将城中抢夺到的金银财宝全部分给了他们。
虽说刘备的这个举措可以让将士们对他更死心塌地,可却也严重破坏了蜀地原本的经济环境。
此外,关羽还大意丢掉了荆州,这就直接将刘备的地盘缩减至了一半。为了挽回损失,刘备对东吴发动了夷陵之战,但这一战却败了,不但失去了大将马良,还损失了四万多的士兵。
刘备在这个打击下病倒了,将烂摊子丢给了诸葛亮后,撒手人寰。此刻诸葛亮接手的蜀汉只拥有天下九州之一的益州,而且国家还因战事,人丁凋敝,经济萎靡。
尽管诸葛亮也采用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但也难以改变蜀国积贫积弱的现状。而且,诸葛亮从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对曹魏发动了5次劳民伤财的北伐战争。
从这几次战争中可以看出,就算是由诸葛亮亲自下场谋划,蜀汉也难赢曹魏,更何况在这个时期江东还盘踞着虎视眈眈的东吴。
第二,从得“卧龙凤雏”的时间点上来看,刘备也就不可能夺得这天下。
史书记载,刘备是在公元207年三顾茅庐,邀请到了诸葛亮。而后,在诸葛亮的引荐之下,他才结识的庞统,将他收作幕僚。
但在这一年,曹操击溃了北方的少数民族乌桓,剿杀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根据《三国志》中的描述,这个时期的曹操的手中至少有30万兵马。
反观刘备,他是在诸葛亮的谋划下才开始屯兵。在此之前,不过只有数千将士。从这个人数对比上就能看出,刘备根本没有实力去曹操较量。
第三,刘备的蜀国“人心不齐”。在他入主四川之前,这里是刘焉刘璋父子的属地。所以,在蜀地有很多刘璋的旧部,这是此地的第一类集团。
第二类是跟随着刘备到来的蜀汉集团,如诸葛亮。除了这两大集团之外,还有一类是土生土长的蜀地居民。这三类人是有着不同的政治态度,尤其是前两类的政治矛盾格外尖锐。
所以,刘备是统治着一群不服他的人,这也是蜀汉难成气候的原因之一。
看穿为人,看透实力最后再来说庞统和诸葛亮,他们两人其实竞争对手。当年诸葛亮为了帮刘备拿下荆州,他不得不去东吴请出了庞统。庞统出山后,向刘备献了征讨益州的妙计。
于是,在公元213年,刘备就将诸葛亮和关羽留在了荆州,自己带着庞统进入了益州。在这一战中,庞统提出了不同的攻城方案,第一个是以闪电战的方式,轻兵急进,攻城略地。
第二个是先占涪城,再攻益州。在庞统看来,第一个出其不意的方案最好,可是刘备却选了第二个。然而,在攻打益州的时候他遭到了刘璋部下的强烈反抗,以至于苦战无果
最后刘备是叫来了诸葛亮、张飞等人,才夺下了川地。从益州争夺战中,庞统就看出了刘备在军事判断力上不够睿智。
另外,庞统是一个仁义之士,他追随刘备也是看中了他的仁义。但实际上刘备是“假仁义”,他的伪装也在入川后暴露了。
刘备在庆贺夺下益州时说“今日之会,可为乐乎?”这句话让庞统很是愤怒,在他看来,没有一场战争是可以以之为乐的,因为战争是建立在百姓的苦难之上。可见,刘备并不在乎城中百姓。
看穿了刘备的伪善之后,庞统的衷心也就急转直下,所以在他临死之前才会说,他的死是天意。
庞统认为,蜀汉本就没有能够争夺天下的实力,再加上刘备也不是一个仁义之辈,这就会让那些因“仁义”追随他的人到最后看清了他的真面目而背弃他。
而且,以诸葛亮一人之力也不可能敌得过东吴和曹魏两大政权。于是,庞统就留下了那句发人深省的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