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之盛唐风华——旷古烁今的卢舍那大佛

探文化古今 2024-05-20 12:39:15

要问龙门石窟里最引人注目的,必然是奉先寺里的这尊卢舍那大佛,传说这尊大佛是一代女帝武则天以自己的容貌为蓝本开凿的,看到她,就等于看到了一千多年前,那个繁荣昌盛的大唐。

卢舍那大佛

01

盛唐之龙门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黄金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开放包容的外交态度,佛教石窟也迎来了它的盛世,并逐渐形成中国独特的造像样式。

龙门石窟导览图

这时候的龙门石窟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是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龙门石窟造像中,最多的是佛龛,据统计,龙门石窟中的佛像共有约一百万尊,其规模之大可见一斑,而其数量之多更是难以想象。

岩壁上大大小小的龛洞

其次就是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由于唐代是一个崇尚佛教的时代,因此龙门石窟中除了大量的佛教造像之外,还有很多与佛教有关的雕塑作品,其中既有反映社会生活面貌的人物形象,如穿着华丽、体态丰满的女性、孩子等,也有反映佛教故事传说的故事形象。

舒相坐菩萨像

唐 龙门石窟西山奉先寺遗址出土 广东省博物馆藏

除了这些之外,唐代龙门造像雕刻细腻,人物形象生动,形式也很多样。最重要的是唐代龙门石刻世俗化特征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造像世俗化,在龙门石窟中,很多造像都是针对普通民众所刻画的;另一方面是艺术风格世俗化,在龙门石窟中,很多佛教题材作品都带有民间色彩。

唐 宾阳南洞内景

02

奉先寺-大佛是武则天?

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位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西山中部,根据像座上开元十年(722年)补刻的《大卢舍那像龛记》,其为唐高宗所建,并载“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毕功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

奉先寺,主尊为卢舍那大佛

像龛坐西向东,正壁一铺五尊,主尊为结跏趺坐的卢舍那大佛,左右有阿难、伽叶及二胁侍菩萨,两侧壁对称,由内向外为供养人、神王和金刚。像设内容和各像高度与《大卢舍那像龛记》的记载基本吻合:

佛身通光座高八十五尺,二菩萨七十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五十尺。

可知大像龛唐初完工后,主体造像至今并没有大的改变。但除了这些大像,现在壁面尚存大量的补凿窟龛,宋代时曾加筑九间木构屋檐式建筑,故又俗称“九间房”。

弟子与胁侍菩萨

主持开凿佛像的是净土宗大师善导、惠简及朝廷命官韦机、樊元则,文献记载韦机曾主持营建过唐代东都洛阳著名的皇家园林建筑——上阳宫。负责工程技术的是“支料匠”李君瓒、成仁威、姚师积等人,他们是奉先寺大像龛开凿的主要施工管理者和实施者。

威风凛凛的金刚

论雕刻技艺和审美水准,他们一点也不逊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法国近代雕塑大师罗丹等人,有这样一些人开凿大佛,也难怪一千多年后的人们仍然为其倾倒。

大佛与武则天共用一张脸?

经常有一种说法,将这尊恢弘的卢舍那大佛与武则天联系起来,甚至有学者认为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相貌雕刻的,那么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武则天画像

判断大佛的面貌来自于武则天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首先北魏将帝王当如来,“政教合一”,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每一窟的大佛像就对应着皇帝,这样的做法是有先例的。其次,建造龙门卢舍那大佛,武则天赞助了“脂粉钱两万贯”,以高宗对她的宠爱,同意以她的面貌塑大佛像也是可能的。

第三,梵语卢舍那译作光明遍照,与武则天后来改名的“瞾”字相合;第四,史载武则天“方额广颐” ,与卢舍那大佛的形象特征吻合;最后,卢舍那大佛两侧的胁侍、神王,可能象征着朝堂的官员和将军。

脚踩小鬼的神王

不过这几条论据显然不能百分之百确定卢舍那大佛就是按照武则天的面貌建造的,北魏有先例不代表到了唐代也会循例;武则天赞助可能只是为了促成大佛的开凿,至于她有没有要求按自己的面貌塑造,谁也不知道。

窟壁小像

再有,虽然卢舍那是光明遍照的意思,但佛的诸多化身,都有光明含义,而不是卢舍那所特有,“瞾”字也就不会特别指向卢舍那佛;至于大卢舍那像龛的造像布局象征朝堂,主佛象征帝王的提法,亦略显单薄。这种有主有次、突出主尊的造像布局,是中国各类各教派造像很常见的方式,而非大卢舍那像龛所独有。

神王和金刚

所以,除了史书里记载的武则天长得和大佛有点像这一点,其他的论据貌似都不能让人信服,所以“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的脸”这种说法,是不太靠谱的。

法身与法界

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仅头部就高四米,耳朵也有1.9米长。佛像身披一袭通肩袈裟,自右肩回绕至左肩,自上而下包裹住端坐在莲座上的丰腴身体。衣纹轻薄贴体,简洁流畅,仅在颈部至腹部线刻出同心圆纹,然后就没有其他的装饰了。

主尊大佛

头光比较复杂,呈圆形,内层是双层莲瓣,中间刻有坐在莲茎上的七身佛像。佛两侧皆有菩萨侍立,中间还装饰有忍冬纹、卷云纹等。身后两侧有对称的火焰纹背光。

大佛头部细节

高近四米的佛像头部是重点表现的部位,头饰波状纹高肉髻,纹路极为规整,刀工细腻精致。双耳长而厚,垂及肩部,颇有厚重之感。面容几乎被塑造成一个雍容华贵的唐代贵妇。既端庄大气,又不失妩媚与秀丽。

胁侍菩萨

佛座高4.2米,为八角束腰叠涩式。在佛座束腰部的北侧壁面上有一方重要的碑刻题记,就是刚刚提到的《像龛记》。

佛座北侧《大卢舍那像龛记》碑刻拓片

03

万佛洞-真的有万佛!

在唐代龙门造像中,雕刻佛像数量最多、雕刻手法最为细腻的当属万佛洞。它位于龙门西山中部的崖壁上 为典型的前、后室窟。因窟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满了高约四厘米的一万五千尊小坐佛而得名。

万佛洞内景

前后室均为方形平顶,窟内的主要造像是九尊式造像,分别是内室七尊外室二尊。正壁主尊阿弥陀佛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祥和而富有人情味。他的面相面相丰满圆润,头髻饰以波状纹,两眉之间刻一白毫,像身背光及头光处均饰有红色火焰纹。

万佛洞主尊

主佛两侧侍立的二弟子是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形象。左边是大弟子迦叶。传说释迦牟尼圆寂的当年,他召集五百个和尚共同忆诵确定佛教经典,是第一次结集的召集人。右侧是小弟子阿难,佛经中记载他是释迦牟尼的堂弟,跟随释迦牟尼宣教二十五年。他善长于记忆,对佛经能心领神会,被称为“多闻第一”。

阿难和迦叶

弟子两旁各雕有一菩萨侍立莲花座上,头部和手臂都遭到了严重的毁坏。内室门侧各雕一足踏夜叉,身披铠甲、孔武威赫的天王;外室门侧各雕一力士像,须眉怒张的面部刻划入微、躯体筋肌、骨骼坚实有力极富勇猛神气。

万佛洞顶部藻井

窟壁上的部分“万佛”

04

惠简洞-小奉先寺

这个惠简洞啊,是由惠简法师于唐咸亨四年(673年)为唐高宗、武则天所开凿的洞窟,惠简同时也是大卢舍那像龛的“检校僧”,承担着开凿大卢舍那像龛的任务。

惠简洞内景

正因如此,惠简洞佛像的神态与卢舍那大佛如出一辙,而右侧的弟子阿难形象也与卢舍那大像龛的阿难十分相似。侍立两旁的菩萨身躯丰满、姿态优美与卢舍那像龛的菩萨像风格一脉相承。所以惠简洞就被人们称为“小奉先寺”。

惠简洞主尊

主尊为善跏趺坐的弥勒造像。主像的右侧雕一弟子。值得注意的是,主像的面相,极富女性的魅力,有着丰满圆润的面庞、舒展秀丽的眉宇以及温文沉静的目光,面庞还略带有和蔼慈祥的神情。这些无不显示出女性美的仪态。

弟子与胁侍菩萨

惠简洞的弥勒造像圆润慈祥,更贴近现实生活中人的长相,这就充分体现了唐代佛教造像的中国化、世俗化的特点。

同时,作为皇家石窟的典范,龙门石窟洞窟开凿的背后也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惠简洞等弥勒造像窟龛的开凿正是深刻印证了这一点,武则天称帝前后,龙门石窟的弥勒造像最盛,这一时期的弥勒造像在龙门石窟的出现,基本上是由于武则天基于政治上的需要而加以提倡的结果。

05

敬善寺-盼望和平的女人

敬善寺分为前后两室,前室窟门两侧刻两力士、两菩萨。其中两力士造像威猛,有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他们头戴宝冠、颈挂项圈、袒露上身、下着战裙、赤脚、眉立目竖、肌肉暴突,充满了力量。而两侧的菩萨则躯体修长,仪态文静,与力士造像形成鲜明的艺术对比。

净善寺主尊

后室是敬善寺的主室,中央供奉着高约两米的主尊阿弥陀佛。他结跏趺端坐叠涩式须弥座上,左手置膝,右手举胸前,身着敷搭双肩袈裟,面容丰满,胸部突起,衣纹流畅。围绕主佛,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门后有二天王,其中天王为薄浮雕,身着唐代武士甲胃,手持宝剑,作守卫状。

弟子与菩萨

这座洞窟里,藏着一位走过隋唐两朝的女人对和平的祈祷。在窟门北侧金刚力士与菩萨之间刻有《敬善寺石像铭并序》铭记,据碑文记载,敬善寺窟是由唐太宗李世民的贵妃即纪国太妃韦氏出资创建。

窟门金刚力士

韦贵妃出生于贵族世家,嫁给唐太宗李世民之前有过一个夫君,就是隋齐王李友珉,在亲历隋唐朝代更迭的战乱后,又嫁给李世民,贞观元年被册封为贵妃。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由于李世民再没有立过皇后,后宫则长期由韦贵妃统领,她深得太宗信赖。高宗登基后,尊其为韦太妃,地位尊崇。

韦贵妃影视形象

也许是年少时因战争饱尝人间疾苦的那段经历,晚年居住在东都洛阳的韦太妃,笃信佛教,发愿于龙门开窟造像祈福,这便是敬善寺的由来。

唐昭陵韦贵妃墓及墓内壁画

从北魏到盛唐,历代的能工巧匠们将龙门的岩壁变成了一个天上佛国,流传至今,就成了不朽的神话。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