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加入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在湖北省的历史长河中曾有一位领导干部,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基层调研中挥洒汗水,再到晚年时身患重病,他始终保持低调与清廉。
住院期间面对医生递来的先进药品,他却坚定地拒绝:“不要给我用好针好药,留给更需要的人。”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力量?他为何能始终如一,坚守自己的信念?
清廉为民的背影
他担任过湖北省委书记是一省之长,掌握着上千万人生活的重要决策,可无论身处何种位置,他的工作作风始终没变,1975年一位老朋友带着问题找到了他。
这是他曾在咸宁劳动时结识的农民刘火宝也有自己的难处,这一次刘火宝碰上了麻烦,家里的宅基地被占,村里的意见也迟迟难以统一,这困扰了村里好几年。
赵辛初听说后没有推脱,立刻亲自过问,找来了村干部和相关负责人讨论方案,没多久这件事情就得到了妥善处理。
事后他没有留下任何额外的交情,也没有接受一点感谢,只是叮嘱村干部把地分清楚,为老百姓省下烦恼,
同时赵辛初的清廉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刻得到了更高的体现,1991年他住院时病情严重,医生们准备了最好的药品和治疗方案。
他却让把好药留给更需要的重病号,这不是一次轻描淡写的推辞,而是一位身患重病的老人对资源分配的坚定原则,即使多次抢救、身体已经极度虚弱,他依然坚持不要特殊对待。
他留下的不是感叹,而是一份担当,他的这番言行触动了无数医护人员,也让病房里的其他病人深受感动,
赵辛初还留下了一份遗嘱,这个遗嘱同样让人印象深刻:不开追悼会,不写生平,不接受任何花圈,骨灰撒入长江与战友相会。
这种做法在那个年代甚至显得有些“另类”,但恰恰如此反映了他一生的清正本色,他一生不求虚名、不逐物质,反而将这种朴素的精神贯穿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
他活得有信念,也活得干净,而这样的精神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一个干部是否真正关心老百姓。
从这些事上就能看得清楚,他可以处理顶层的政策问题,也可以细致到农村的宅基地纷争,他拒绝接受自己的特殊待遇,却用心留给了最平凡的人。
不止步的战火考验
赵辛初的一生与硝烟和战火密不可分,他从一名普通青年成长为革命骨干,靠的不是幸运,而是无数次与死神擦肩的磨砺。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鄂东成为抗战的重要据点之一,可这里有日军的威胁,还有土匪、顽军的骚扰,局势复杂且凶险。
那时的赵辛初刚刚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就被派到鄂东建立抗日根据地,一路上他和几位同志伪装成商人,穿过敌军的封锁线险象环生。
最终他们成功在黄冈建立了抗日武装,团结百姓与敌人展开了游击战,条件的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队伍躲在深山里,日夜被日军围剿,只能靠几块干粮度日。
赵辛初却始终鼓励战士们,他的坚定感染了所有人,队伍逐渐壮大,根据地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赵辛初用灵活的策略打击敌人,更让当地百姓看到了希望。
解放战争中赵辛初再次迎来考验,这一次他的任务更加艰巨:掩护中原军区主力突围,蒋介石调集了几十万大军围剿,而中原军区的主力部队兵力不足,装备也远远不如敌军。
赵辛初和队伍只能在大别山一带打游击,用自己的牺牲为主力赢得时间,他的策略灵活又大胆,甚至假扮商队,混过敌人的封锁。
几个月下来他们牵制了敌军,还成功完成了掩护任务,这次突围被称为解放战争初期的重要胜利,而赵辛初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经历了战争的洗礼,赵辛初的信念更加坚定,他深知这片土地的胜利,是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
他在劳动时期与农民的交往,显得更加真诚与自然,他从不居高临下,而是与百姓并肩,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劳动与农民的友谊
战争结束后赵辛初的角色虽然从战场转向了地方,但他始终没有离开土地和百姓,1969年他来到咸宁劳动,这段经历既普通又特别。
在咸宁他没有因为曾是高级干部而摆任何架子,他和农民同吃同住,一起干农活、放牛,劳作的间隙,他向农民请教生产问题,听取意见和建议。
在这些看似平凡的相处中,赵辛初更加了解了农村的真实状况,也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这期间他结识了一位农民朋友刘火宝,刘火宝文化程度不高,却是个朴实直率的人,他对赵辛初的印象非常好,总觉得眼前这个人不像普通劳动者,言行举止间总带着些“领导样”。
赵辛初却从不主动谈自己的过去,只是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劳动者,与刘火宝一起下田、放牛,讨论生产方法,随着时间推移,两人逐渐成了朋友。
他还通过刘火宝了解了许多农村的难题,比如土地分配、农具短缺等,虽然只在咸宁生活了一段时间,这些问题却深深印刻在赵辛初的心里。
这样的态度并非作秀,而是他始终坚持的工作作风,后来赵辛初担任湖北省委书记,继续保持着这种深入基层的习惯,他常常亲自到田间地头,考察农民生活状况。
有一次他发现某村因为土地分配不公导致村民之间矛盾重重,他马上召集村干部开会,听取各方意见,直到问题妥善解决才离开。
即便当了省级领导,他也从未忘记这些基层百姓,他说来这里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添麻烦,这种朴素的观念,让无数百姓对他心怀感激。
咸宁的那段日子让赵辛初和农民建立了深厚友谊,也加深了他对农村和土地的理解,这种经历成了他后来治理湖北的宝贵财富,他没有停留在“了解”,而是把这些问题带到工作中去。
家风传承与晚年担当
赵辛初的廉洁作风追根溯源,与他家族深厚的家风密不可分,他出生于一个崇尚清廉和勤奋的书香世家,其六世祖帅承瀛是清朝的浙江巡抚,以勤政廉洁闻名。
在晚年赵辛初依然秉持家风的教诲,对廉政和党风建设极为关注,离休后他并没有因年老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组织上给他安排了一套较大的住房,他却主动将多余的房间封起来,归还给国家,他对子女更是要求严格,不允许他们利用自己的身份谋取任何便利。
他曾反复叮嘱家人有困难要自己解决,不要麻烦组织,他的子女在这样的家训下靠自己的努力成就了事业,没有一个人借助父亲的地位获利。
赵辛初对党内出现的一些不良风气充满担忧,他看到极少数干部开始搞特殊化,逐渐脱离群众,心里十分痛惜。
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原则,在住院期间他拒绝使用好药好针,执意将资源留给其他更需要的病人。
结语:
赵辛初的一生是一部无声的教科书,从烽火岁月中崛起,到和平年代为民奔走,他始终以初心为指引,用清廉和奉献书写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篇章。
他的行动不是为了留下传奇,而是为了践行他曾经许下的誓言。
参考文献:
抗日战争纪念网 2020-08-18 《浩气长存赵辛初》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年12月31日 《浩气长存 永世不忘——纪念赵辛初同志诞辰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