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务市场的开放,本意是为了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供水难题,却意外引来了外资的蜂拥而至。2002年,国家出台优惠政策,向外资敞开大门,鼓励其参与水厂建设和运营。美国水务巨头如威立雅、苏伊士等,瞅准商机,蜂拥而至,它们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在中国水务市场大举扩张,一度占据半壁江山。这些跨国公司往往采取合资、收购等方式,迅速控制国内供水厂,以威立雅为例,它先后并购了上海、天津等50多家水厂,持股比例节节攀升。
到2010年前后,外资已控股中国60%以上的水务市场,7000多万人的用水安全被其掌控。外资水企的快速扩张,一度让国人陷入“喝洋水”的尴尬境地,水务关乎国计民生,本应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却被跨国资本牢牢控制。这就不得不让人担忧了,一旦遇到纠纷或危机,外企会不会“关闸断水”,让国人的饮水安全成为“人质”?
外资控水弊端,民生受损外资控水的弊端很快显现,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跨国水企不惜牺牲民生福祉。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水价飙升:在威立雅控股的城市,自来水价格动辄上涨7-8倍,远超居民承受能力。以天津为例,水价从0.68元/吨暴涨至4.9元/吨,涨幅超过600%^9^],而自来水质量却每况愈下,为降低成本,外企不惜降低水处理标准,偷工减料。2014年,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震惊全国,背后就有外企控股的供水厂管理不善的原因。
其实,外资控水带来的弊端很快显现,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跨国水企不惜牺牲民生福祉。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水价飙升:在威立雅控股的城市,自来水价格动辄上涨7-8倍,远超居民承受能力。以天津为例,水价从0.68元/吨暴涨至4.9元/吨,涨幅超过600%^9^],而自来水质量却每况愈下,为降低成本,外企不惜降低水处理标准,偷工减料。2014年,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震惊全国,背后就有外企控股的供水厂管理不善的原因。
果断出手:中国水务市场的绝地反击察觉危机后,中国政府迅速应对。一系列措施相继出台,誓要夺回水务主导权。加强监管,提升本土水务竞争力。筑起法律防线,捍卫水资源安全。各地水务公司开始回购外资股份。上海水务集团斥巨资收回威立雅持股,树立典范。重掌“水门”,彰显国家决心。
跟外企的溃败相对应的,是国有水企的重新崛起,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北控水务、首创股份等央企成为行业新霸主,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地方国企也纷纷发力,以股权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逐步收复失地,民营水企同样应运而生。2015年,国务院出台指导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水务建设。在政策利好下,一大批优秀民营水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行业注入新活力,它们凭借灵活的机制和优质的服务,迅速在市场站稳脚跟。
经过十年努力,外资在华水务市场份额降至20%以下。水务安全堡垒,终于筑起。这场惊心动魄的“水战”,中国凭智慧与勇气化险为夷。但水资源安全警钟仍在长鸣。从“外资主导”到“国家掌控”,用行动证明:握紧“水门”才能掌握命运。全球水资源争夺远未结束,未雨绸缪刻不容缓。让我们携手守护生命之源,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