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育科研工作者而言,能够获评院士是莫大的荣誉,同时也是极高的肯定。所以很多教育科研工作者都想在职业生涯攀上院士高峰,然而也正因为院士头衔的宝贵,所以评选流程十分严格,想要成为其中一员更是难能可贵。
8月31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其中颜宁教授的名字出现在其中。
提到颜宁教授,或许很多人并不陌生,尤其是其光辉亮丽的职业生涯更是让众多科研学术工作者敬佩。
1977年,颜宁出生于山东济南,从小到大,她始终是大家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家里的奖状也是一摞摞。也正因为如此,1996年,19岁的她以优异的成绩成功考入了国内顶尖高校的代表,清华大学。
在清华大学求学的4年时间里,颜宁延续了中学时期的优良习惯,始终严于律己,这为她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自习室、图书馆是她本科时期常去的两个地方,因为她很清楚,只有不断地学习、努力地学习,才能够让自己的羽翼更丰,距离梦想更近。
功夫不负有心人,本科毕业后,她放弃了企业的高薪工作,申请到了全球知名高校普林斯顿大学的就读机会,随后便前往美国求学,攻读博士学位。而当时颜宁的博士生导师,正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知名教授,原清华大学副校长,现在的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
施一公教授的科研学术领域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权威性,所以师从施一公让颜宁在读博期间获得了很好地指导。渐渐地,她对科研工作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精通。
一篇篇在全球顶尖杂志发表的论文,既是她快速成长的见证,同时也是她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博士毕业后,颜宁并没有选择直接参加工作,而是继续在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这段经历让她的基础更加巩固,科研学术能力也获得了更大的提升。
2007年,博士后出站后的她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清华大学发展,因为过硬的履历,让年仅30岁的她刚任职便是教授、博士生导师,所谓出道即巅峰,或许用来形容她也很合适。
从2007年到2017年,这10年的时光是颜宁在清华大学度过的最充实的日子。在此期间,她不但投身于科研学术工作,而且还培养了多名优秀的博士生,同时在全球顶尖杂志《Science》《Nature》《Cell》发表多篇论文,这样的成绩既是让人羡慕的存在,也是对她10年清华教职生涯的最好证明。
然而,在2017年的时候,颜宁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节点。
一个是首次竞选院士,如果当时她能够顺利获评,那么年仅40岁的她将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但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她落选了。
另一个是她决定离开清华大学,前往她的第二个母校普林斯顿大学任职,而且对方给的职位是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这种级别的教授含金量之高不言而喻。
不过比较有意思的是,颜宁在前往美国发展仅两年时间,便顺利当选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又过了两年,她又当选了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所以大家也很好奇,在美国备受认可的她,为什么在国内就没有顺利获评院士呢?是她实力不行?还是其他方面的原因?大家当时对此议论纷纷。
2023年,新一轮院士增选拉开序幕,对于颜宁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不过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她已经从美国回到国内,担任深圳湾实验室主任,以及新一届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于是我们在8月31日我们在“两院”公布的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再次看到了她的名字。
不过成为候选人并不等价于最终能够当选,所以大家也很期待最终她能否弥补6年前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