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从未止步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国际金融中心不仅是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大量集聚的区域,更是为多地区或多国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效金融服务与支持的核心地带。

  国际金融中心不仅是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大量集聚的区域,更是为多地区或多国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效金融服务与支持的核心地带。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定义为各类金融机构和相关支持性产业大量集聚的区域,包括有国际金融机构与资本积极参与,集中开展资本借贷、外汇交易、权益型、固定收益型等各种证券及相关金融衍生品的发行、交易、托管等金融活动,以及保险等金融服务,是多国或者一个较大区域内金融产业发展和金融活动的核心地带。 国际金融中心往往也是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交易流程创新、金融与科技结合创新的先行之地,通常拥有规模庞大的资金流、便于金融主体协同作用的网络化平台、高度集聚的国际功能性金融机构集群、基于“全球性”的基础金融制度和资产价格决定权。1991年,邓小平在视察上海时说:“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遵循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殷殷嘱托,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之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2020年——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节点之年。上海有丰富的金融历史文化。上海金融业已经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不仅积累了宝贵的金融发展经验,更是积淀了丰富的金融历史文化,形成了良好的金融发展氛围。 概括来说,上海金融业具有以下发展优势:具备优越便捷的区位条件,向内辐射长三角地区,拉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向外依靠港口对接国际市场。 具有强大繁荣的经济基础,拥有大量的产业基础和健康活跃的经济增长体系。 有发展良好的金融基础,拥有发达健全的金融体系。 上海已经形成了以货币、资本、外汇、期货、黄金等为主要内容的品种完备、交易活跃、格局完整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并拥有股票、债券、票据、保险等各种类型的金融要素市场,是中国金融市场最集中 的地区,也是全球少有的金融市场体系较完备的城市之一。通过上海金融市场来融资的企业与其他市场主体来自全国各地,而来上海金融市场参与投资与金融交易的市场主体则来自世界各地。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凭借着百年金融的底蕴,执着以求,筑梦金融中心的重新崛起,并为国家战略所确定的目标而不懈奋斗: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金融中心是金融资源聚集的结果,金融中心的形成过程就是金融资源的聚集过程,而金融资源的聚集是市场自动进行资源配置的形式之一。可以说,金融中心的本质就是金融资源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自动配置聚集的结果。聚集功能和辐射功能是金融中心核心功能的重要部分。金融聚集功能指的是金融资源和地域条件之间互相配合、协调、组合的时空动态变化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各类金融机构的总部集中分布在特定的地区,同时和其他国际性的机构、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总部之间保持紧密联系的特殊产业空间结构;金融辐射功能是指金融中心利用集聚的金融资源形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经济能量辐射源,通过金融辐射媒介向中心以外的地区输送经济能量。金融辐射功能就是金融中心对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也会促进金融中心的进一步发展。金融聚集和金融辐射功能相辅相成。金融聚集是金融辐射的基础,只有集聚了一定的金融资源之后才能形成足够的辐射效应。当通过金融辐射促进其他区域经济发展之后,又会促进金融中心的金融聚集程度。交易功能也是金融中心核心功能的重要体现。金融中心的交易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融产品的价格发现功能,二是提供金融和经济运行所需要的流动性功能,三是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纵观世界上主要的几个金融中心,几乎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金融交易场所。通过这些交易场所,各种金融产品可以顺利地完成交易。便利的交易方式和丰富的产品选择,大大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

  金融中心一般功能包括信用创造功能、金融创新功能和信息创造功能等。金融中心的信息创造功能除了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之外,还包括中央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和大型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工具创造功能。金融中心的集聚功能带来的大量金融机构和信息流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过去50多年里,重大的金融创新活动几乎都发生在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中心,一方面集中的金融机构产生了信息溢出效应,通过加速扩散有效信息,增强机构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动从业人员产生新的想法和观点。另一方面,大朗金融机构的集聚使得金融中心不断产生新的金融信息,比如交易记录、信息披露、研究报告等。

  1991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经上海市政府批准成立,全面启动。1992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我国首家外资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成立。1993年1月,上海第一家区域性、综合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开业;1996年4月,上海申银、万国两家证券公司合并组成上海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证券公司;同时,金融市场体系逐渐完善并规范发展。针对国内期货市场乱象,国务院1998年8月推动上海三家交易所实行合并,组建上海期货交易所并于次年12月正式营运。在这一时期,外资金融也加速集聚。2013年,上海金融市场再添成员,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中小企业股权报价系统正式启动。2013年9月,国债期货正式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2014年6月,央行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的改革试点,由上海自贸区扩大到上海市;2015年7月,作为国家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的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上海分公司,并于2017年12月升格为上海总部,其托管的各类债券规模目前达到51万亿元,支撑着中国作为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的运行;在此期间,国家级票据、保险、信托登记市场平稳起步,运行系统上线运行。根据2018年3月伦敦Z/Yen 集团编制发布的第23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上海位列第6位,已经成功跻身于全球国际金融中心之列。2016年9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纳入人民币的特别提款权(SDR)新货币篮子于10月1日正式生效,并将3个月国债收益率作为人民币代表性利率,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2018年5月31日,A股正式纳入明晟新兴市场指数(MSCI Emerging Markets Index)。经主管部门批准,原油期货于3月26日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挂牌交易,其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打破西方国家对大宗商品的垄断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2019年1月22日,上海市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贯彻落实《行动计划》的主要举措。

  2020年9月25日,由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英国智库Z/Yen集团共同编制的第“2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28)”在中国深圳和韩国首尔同时发布。该指数从营商环境、人力资源、基础设施、金融业发展水平、声誉等方面对全球主要金融中心进行了评价和排名。本期指数共有111个金融中心进入榜单,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为:纽约、伦敦、上海、东京、香港、新加坡、北京、旧金山、深圳、苏黎世。目前发布的上海金融景气指数报告(第十四期)显示,2019年上海金融景气指数为5653点,同比增长9.5%。在国际对标方面,2019年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景气发展度排名依次为上海、香港、孟买、纽约、首尔、新加坡和伦敦。其中,上海金融景气发展程度遥遥领先;新加坡和伦敦成长较快,增速超过10%;香港小幅增长1.86%,持续四年位居第二;其余三地出现小幅下滑。国内方面,随着西安和武汉的加入,中国内地已有12个金融中心城市上榜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其中,北京、上海、深圳进入全球前十,广州排名第二十一,成都和青岛排名上升较快,分别位居全球第四十三和第四十七,南京位列全球第八十九名,而西安、天津、杭州、大连和武汉排名相对靠后,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2020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上海将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过去一年,上海从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市场功能、健全金融机构体系、聚焦国家发展战略、扩大金融开放合作、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等多个方面发力,取得累累硕果,推进了更高水平的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纵观未来,上海即将加快与国际接轨,建设金融法治高地、金融制度创新高地和金融人才高地,形成国际一流的优良金融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