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事件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一个时代的兴衰荣辱。高平陵之变,便是这样一颗耀眼的星辰,它不仅是曹魏政权的转折点,更是三国时代的转折点,更是士族门阀政治的开端。这场惊心动魄的政治变故,犹如一场暴风雨,席卷了整个曹魏朝堂,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也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时代背景:曹魏政权的建立与动荡
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国,史称曹魏。曹魏建立初期,曹操所奠定的基业为曹魏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曹魏政权内部矛盾逐渐显现。曹丕、曹叡两代君主在位时,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但也埋下了隐患。
曹叡在位期间,虽然有一定的政治才能,但他体弱多病,且子嗣单薄。为了确保政权的稳定,他在临终前精心安排了辅政大臣。公元238年,魏明帝曹叡驾崩,养子齐王曹芳继位。曹芳,字兰卿,武帝曹操曾孙,任城威王曹彰之孙,任城王曹楷之子(存疑)。由于曹芳没有经过任何帝王性质的教育,立为太子的当日便继任,这使得七岁的他根本没有政治班底,只能完全依靠辅政大臣秉政。
根据曹叡遗命,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加封侍中、持节、总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加封曹爽侍中,封武安侯,食邑一万二千户,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与司马懿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这一安排看似平衡了各方势力,却也为日后的权力争斗埋下了伏笔。
曹爽主政:从权倾朝野到众叛亲离
曹爽初入仕途时,也曾有过一番作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暴露出了自己的弱点。曹爽自恃宗室身份,又有皇帝的支持,开始变得骄横跋扈。他在辅政的十年间,与皇帝没有什么区别,完全掌控了朝政大权。
曹爽掌权后,首先对司马懿下手。他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将其彻底边缘化。同时,他还升任同为三朝老臣的蒋济为太尉,并趁机免去蒋济原执掌禁卫大权的领军将军。其他曹叡时期的重臣卢昱等人不是被贬就是明升暗降。把持朝政的是以曹爽一干宗室心腹,如曹训、曹羲、曹彦和丁谧、何晏、邓飏等人。但这些人都不是治国的能臣,他们没有经过任何历练,骤然升到高位,弄得整个朝堂乌烟瘴气。
在军事方面,曹爽也毫无建树。姜维犯境、曹魏北部叛乱、远征高句丽、东吴朱然攻取合肥等一系列事件,都与曹爽无关,而是靠征东将军王凌、扬州刺史孙礼、幽州刺史毋丘俭、并州刺史田豫以及郭淮、胡质等地方实力派将领维护了曹魏的安定。然而,这些有功之臣却没有得到曹爽的笼络和厚待。
曹爽意识到自己军功不足的问题后,在丁谧的提议下,准备起兵讨伐蜀汉。这一提议遭到了朝臣的一致反对,无论是司马懿还是王凌都苦苦劝阻,但曹爽一意孤行。公元244年,这位没有任何军事经验的大将军曹爽起兵十万在长安备战,任命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假节,领兵三万都督雍州、凉州诸军事,曹爽自领七万大军从骆谷入蜀。由于仓促出兵,关中及羌、氐的运输能力和条件都无法应付行军所需,当地和军队都缺乏物资和粮食。而蜀汉虽然军队不多,但却是以逸待劳,驻守汉中的蜀汉名将王平在战略上料敌于先,蜀汉大司马费祎先一步领兵据守山岭。曹爽进退不得,又遇暴雨,运输十分困难。参军杨伟和夏侯玄都劝他撤军,但邓飏执意继续进军。最终,曹爽在费祎的反击下,几乎全军覆没,狼狈逃回长安。这次失败让曹爽的威望扫地,但他并没有吸取教训。
公元247年,曹爽听从了何晏等人之谋,把郭太后(非曹芳亲母)迁到永宁宫,使得太后和皇帝母子分离。从此,曹爽兄弟“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惹得朝堂上下多有非议”。他们多树亲党,屡改制度,纵情任性,僭越法度。曹爽暗中把明帝曹叡的歌女、舞女带回家中作乐,其弟曹羲屡屡提醒他,但曹爽却不以为然,认为“兵权在我手里,谁敢造反”。
与此同时,司马懿为了自保,以正妻张春华病逝为由隐退。此时的曹魏重臣纷纷告病,曹爽一党看似花团锦簇,权威赫赫,但实际上不过是空中楼阁。而司马懿则在暗中积蓄力量,将所有反对曹爽一系的反对派集中在一起,三千死士应该就在这时候养成的。这3千死士不是司马家的,而是所有反对曹爽一系的反对派共有的,不过是由司马家经营。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太仆王冠等都可能参与其中。司马懿还主动向曹爽示弱,让曹爽放松警惕。
高平陵之变: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
公元249年2月5日,魏帝曹芳与曹爽三兄弟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曹叡。按照惯例,祭拜需要出洛阳城。曹爽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在洛阳留下自己的弟弟统领禁卫军,而是全部带去了高平陵。洛阳城空了,这给了司马懿可乘之机。
曹爽前脚出了洛阳城,司马懿后脚就开始了政变。他以私养的三千死士发动政变,占据洛阳,夺取禁军营地,长驱直入司马门控制皇城,挟郭太后以号令天下,请郭太后下诏讨伐曹爽。而就政治立场而言,所有的朝臣又几乎都站在曹爽的对立面上,这成了司马懿在政变之中能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当时位居三公及上公者,共五人,分别是太傅司马懿、大将军曹爽、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司空王凌。这些人除了王凌当时身在寿春,未参与政变外,其他人全都被卷了进来。但从高平陵之变发生前的时间节点来看,曹爽的实力,是完全碾压司马懿的。司马懿除了自身名望,以及自己儿子养的那见不得人的三千死士外,其他一无所有。这也不得不说司马懿在赌,实在是一次孤注一掷的政治豪赌,他赌的,是大将军曹爽不敢跟他正面对抗。
司马懿一边发动政变,一边派出很多人劝说曹爽投降,许以富贵。曹爽不敢挟持曹芳去许都,原因有三。第一,曹爽与曹芳不睦,当时曹芳已经十八了,不是七八岁小孩,如果皇帝不去,曹爽强行挟持皇帝后果很难估量。第二,曹爽自认为不是司马懿的对手,还没有打呢,气势先衰了,囿于司马懿四朝老臣威望,门生故吏布满天下,个人更是用兵如神,几无败迹。在曹爽看来,司马懿先发制人,恐怕也是早有准备,就算用天子名义号召天下兵马勤王,也许到时也没几个人响应,大家都持观望态度,这就很尴尬了。第三,曹爽恋家贪财,用桓范的话说就是“曹子丹是世之英雄,生的二儿子犹如猪狗”。在曹爽看来,司马懿要的是权力,曹爽自认为是宗亲,天下是曹家天下,司马懿只要不废立天子,自己就会有事,大不了做富家翁,保富贵罢了,何必去跟司马懿去争个你死我活。这只能说曹爽过于幼稚。
结果,曹爽和他的亲信丁谧、何晏、毕轨、邓飏、被司马懿骗得团团转的李胜,以及苦劝曹爽最后气得骂他“猪狗”的桓范,通通都被夷了三族。司马懿的隐忍获得了朝廷官员的一致支持,包括获取了太后的支持。司马懿让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他的敌人仅仅就是曹爽,等到诛杀曹爽以后,所有人才知道被司马懿给欺骗了,但为时已晚。
高平陵之变的影响:士族门阀政治的开端与曹魏政权的衰落
高平陵之变是曹魏政权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从此,曹魏政权逐渐落入司马氏手中。司马懿通过这场政变,彻底铲除了由曹爽主导的曹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曹魏宗室力量日渐薄弱,以司马氏为首的士族得以完全掌握了国家最高权力,控制了曹魏朝政,为后来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扫平了道路和奠定下了基础。
高平陵之变也败坏了政治空气。从此原则让位于家族利益,公德让位于私谊,明堂政治让位于暗室阴谋。司马家地位不正就由于此。靠阴谋篡权上位的司马氏对士族的依赖尤胜曹氏。这也造成了司马家得位五十余年天下就分崩离析的原因。
在高平陵之变后,曹魏政权摇摇欲坠。司马师废齐王曹芳,立曹髦为新帝,但高贵乡公曹髦不是曹芳,对司马氏兄弟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公元260年,曹髦召见王经等人,有言“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带领侍卫和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授予铠甲兵器,率领僮仆数百余人讨伐司马昭。然而此次行动却被司马昭知晓,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
总结
高平陵之变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变故,它不仅改变了曹魏政权的命运,也对三国时代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爽的骄横跋扈、目光短浅和决策失误,为司马懿发动政变提供了机会。而司马懿的隐忍、谋略和对时机的把握,则让他在这场政变中取得了胜利。
这场政变让我们看到了权力的斗争是多么残酷和复杂。在权力的诱惑面前,人性的弱点往往会暴露无遗。曹爽的失败在于他缺乏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而司马懿的成功则在于他的隐忍和对局势的精准判断。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从过去中吸取教训。高平陵之变提醒我们,在面对权力和利益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底线,不能被一时的欲望所迷惑。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把握机遇,做出正确的决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