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是汉初开国功臣绛侯周勃之子,汉朝第十三位丞相,汉景帝后元元年以莫须有的罪名下狱,呕血而死。
有人说他是功高震主,也有人说他是居功自傲,不懂得收敛!
以他所立下的功勋,这些事情,真的能让一位大汉列侯被逼死吗?
——【·功臣集团·】——
公元前202年,刘邦破灭项羽,西汉王朝成立,又经过6年的东征西讨,他除掉了异姓诸侯王,巩固了西汉皇朝。
在这个过程中,刘邦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功臣集团。
所谓功臣集团,是指创建西汉王朝的政治军事集团,其主要的成员,是原刘邦集团的功臣将吏及其家属,他们凭借军功得到了爵位、田宅财产、特权,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势力,构成了汉朝廷最初的统治基础,并主宰了汉初的朝政。
这一集团的首脑人物萧何,樊哙,灌婴等大多是刘邦微贱时的朋友,长年的征战,使刘邦与他们的之间,一直类似介于“主仆”关系和朋友关系之间的民间“主客”关系。
刘邦的即位,并非依靠贵族血统而世袭,完全依靠战功和长期积累的威望,这些都使汉初的皇权不具有专制皇权的第一个要素———神秘性,因而缺乏权威性。
同时还有韩信、彭越、英布等7个相对独立的诸侯王国并存,刘邦的皇权还不是权力无限的,即尚不具排他性,只是有限皇权,他和他的继承人还不是秦始皇那样绝对的君主专制皇帝。
因此,剪除异姓诸侯王后,刘邦在分封刘氏诸侯王的基础上与功臣们订立了“白马之盟”,誓词曰“非刘氏不王,若有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白马之盟”在实质上确认了功臣集团的政治权力和政治地位,保护了功臣的政治利益,同时还有一个隐含的条件:非功臣不得为丞相,正式确立了汉初的有限皇权和相对独立的相权。
到了汉文帝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文帝没有吕后“女主秉政”的诸多限制,可以合法地行使皇权。
他在“诛吕安刘”之后由功臣集团拥立,因此对功臣集团深怀戒心,采取了一系列的重要措施强化皇权。
他将在代国做诸侯王时的旧臣带到中央,取代了功臣的兵权和相当大的政治权力,同时将一直由功臣担任的太尉一职取消,又迫使周勃辞去丞相,并命令在长安的功臣们回封地居住,消除了功臣集团对皇权的直接威胁。
在此期间,陈平、灌婴、周勃等功臣集团元老相继去世,功臣集团的政治影响力大为下降。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对匈奴的战争和和平时期的政治运转,新的军法吏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并逐步发展,开始与功臣集团共同主导汉政权,大大削弱了功臣集团的力量。
文帝时三公九卿共29人,出身于功臣的仅13人,在郡太守这一基层中,功臣基本消失,功臣集团已呈衰落之相。
皇权也因此空前扩展,使得连周勃在回封地之后也不自安,“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
以致被人诬告为谋反,得薄太后相救才幸免于死,诸侯王势力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也压缩了功臣集团的政治空间。
汉初的“无为而治”,促进了各诸侯王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势力的膨胀。“诛吕安刘”时,刘氏诸侯王已有相当的势力,齐王第一个起兵讨吕,试图登上帝位。
到了文帝之世,诸侯王多已成年,“白马之盟”赋予他们独立的政治、经济权力,被他们拿来扩充分裂势力,对抗汉中央王朝,先后发生了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的反叛。
史载“诸侯得自除御史大夫群卿以下众官,如汉朝,汉独为置丞相”,而有的诸侯王甚至自置丞相,这导致了这一时期功臣在王国相中比率的显著下降。
在诸侯王的外在压力下,文帝仍然要依靠功臣集团的威望来稳定政局。
因此,陈平、周勃、灌婴、张苍,都依然是以功臣集团的领袖出任丞相一职,张苍罢相后,第一代的功臣已所剩无几,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犹豫了很久之后,仍然不得不以仅存的第一代功臣代表申屠嘉为丞相。
——【·周亚夫之死·】——
公元前157年,文帝死去,继位的景帝任用晁错,实行“削藩”,激发了吴楚等诸侯王国以武力对抗汉中央的“七国之乱”。
周亚夫以太尉领兵平乱,不到三个月就获得了胜利。
此后,诸侯王已无力对抗中央,为汉武帝时彻底解决诸侯王的问题扫除了障碍。
诸侯王的势力消失,使皇权加速膨胀,必然要走上中央集权的专制皇权的道路,功臣集团成为了最大的障碍。
此时,新兴军功和法吏阶层已通过平定“七国之乱”而迅速发展,他们是皇权的依附者,是专制皇权的拥护者,在中央政权中已占有相对的优势。
周亚夫的家世和他本人都深深烙上了功臣集团的印记。
但免去丞相职务不久,景帝在宫中,召见条侯,赐予食物,只放了大碗,没有切好的肉,也没有放木筷,条侯心里不高兴,回头对侍者说话。
周亚夫无视皇帝的权威,免去丞相职务后依然摆出功臣的架子,难免给人以桀骜不驯的感觉,加深了景帝对他的猜忌,这是导致他遭祸的重要原因。
周亚夫之死,标志着汉初的功臣集团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势力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无可奈何地走向了没落。
你确定不是周和那个谁都力保刘荣被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