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讲述的第4954位真人故事
我叫邵姝源,26岁河南妹子,是一名欧美服装设计师。
朋友们说我是浓颜系美女,随时随地能劲歌热舞的“人来疯”。但他们绝对想不到,我还是河南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阳茱萸绛囊”的代表性传承人。
其实,我做这门针线活的时间已经超过16年了。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的作用大着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我缝制的绛囊)
我和绛囊这门古老技艺的缘分,还得从我的童年说起。
我老家河南上蔡县是重阳节的发源地,每逢重阳,很多人会把茱萸装进红色小布袋缝制成绛囊,随身佩戴,然后登上卧龙岗喝菊花酒。
这种习俗在东汉时就有了,晋代逐渐成熟,唐代兴盛,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民国后渐渐衰落,几乎失传。
我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工作忙,上学之前大部分时间都跟奶奶在一起。儿时记忆里,奶奶和老姐妹们经常围坐在大树下的磨盘边,大伙儿边说笑边缝制茱萸绛囊,那些栩栩如生的精巧绛囊是我最爱的玩具。
奶奶常常说起同村姨奶奶张社的故事,她那双手是十里八村最巧的,能缝出四十多种不重样的绛囊款式,还拿过全国大奖。
(我师承姨奶奶张社)
姨奶奶出生在1937年,家里很穷,5岁时她就跟着母亲学做针线活。8岁那年母亲去世,她不得不靠缝制绛囊或者绣花,靠缝缝补补赚钱,养活卧病在床的父亲。
工作以后,她也没有扔下这门手艺,几十年来常常以缝制绛囊为乐,还把它当成联系群众的一个法宝。
1993年退休后,她更是全身心投注在绛囊缝制上。在她带动下,这门小小的手艺发展成了一门产业。姨奶奶常常免费教大伙儿缝绛囊,奶奶和老姐妹们闲来无事,就会缝制茱萸绛囊换些零花钱。
姨奶奶用毕生精力传承了这门技艺,并把它发扬光大。2007年,“重阳茱萸绛囊”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她也成为了这个项目全国唯一的代表性传承人。
(获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北京奥运会,来自五湖四海的世界各地的运动员,都收到了一只精巧的手工缝制的小白鸽,那便是姨奶奶带领徒弟们特意创作的新款绛囊。
那时我虽然仰慕姨奶奶,但是怎么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会传承她的衣钵,成为继她之后,这个项目全国唯一的代表性传承人。
我刚开始学缝绛囊时,还是个七八岁的小娃娃,苦真没少吃。
我天性像一匹野马,活泼好动,从小被人喊“假小子”,胆子贼大,天不怕地不怕。放学路上被五六个小混混堵着要钱,我直接开怼,硬逼得他们让了道。
这种不会拐弯的性格,怎么承受得住失败的打击?缝歪了,气!明明缝同一个款式,偏偏做出来和奶奶的不一样,气!突然,指尖一疼,扎出血了!
(最爱画画)
越想做好越做不好,急得我直跺脚,把手里的针线活摔在了地上。有时,奶奶看我哭,也不知道怎么哄我。
后来,爷爷奶奶心疼我,就让我去磨中药。
茱萸绛囊里的药材是讲究配伍的,剂量多少、如何搭配都很有讲究。大人配好药材后,会让我闻一下不同配方的味道差异,闻香识药材是童子功。
选好药材之后,再用石头做的药碾子把药磨碎。机器研磨虽然快,但是会产生高温,破坏药性,所以需要手工研磨。
研磨药材跟和面揉面团一样,是个考验人毅力耐力的体力活。大人告诉我,玉兔就是这样给嫦娥捣药的,我顿时干劲十足,成就感拉满。
小时候做东西经常会失去耐心,即便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坚持不了太久,每逢这个时候,家人就会鼓励引导我,让我最大程度地完成。
(有时候我古灵精怪)
我能参与的工序越来越多,忙活一天,能完成三五道工艺。我屁颠屁颠拿去显摆,结果一下被大人做的比下去了。我做的原来还是个半成品。
所谓难事,不过是千百次把简单的事做好。当初难倒我的技巧,现在看来不过是最最基础的缝制而已。我凭着那一股倔劲,终于啃下了入门的硬骨头。
单纯会做绛囊不是本事,酒香也怕巷子深。奶奶做好了绛囊,只在时令季节摆一个小摊,守株待兔般等着路人主动来买。
我看奶奶的销售业绩不理想,便突发奇想跟奶奶商量说,我帮你卖,卖完之后,零花钱归我,没想到奶奶同意了。于是那年的重阳节,我赚到了第一桶金。
(绛囊兼具药用和审美功效)
我拿着奶奶缝的几个绛囊,小心翼翼地问邻居和熟人要不要,生怕他们会拒绝我,没想到他们都欣然接受了,我逐渐放开胆子,又跟奶奶要了一些绛囊,干脆到马路边推销起来。
陌生的叔叔阿姨们,看到我这瘦瘦小小的身体上,挂满了五花八门的绛囊,都会心地笑了,围过来选自己喜欢的款式,热情到我两只手都接不过来货款。
质优价廉的绛囊很快销售一空。几百个绛囊,按奶奶的速度,几天才能卖完,但在我的热情推销下,只用两三个小时就把所有绛囊卖完了。
奶奶也按约定,把所有收入都给了我。那一刻我开心得直蹦,虽然特别累,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零花钱,并证明了自己的能力,特别难忘。
成长的过程中,只要我愿意去尝试的东西,家人都会鼓励我去做,所以我乐于接受挑战。
(做难事必有所得)
正如金一南教授所说,做难事必有所得,做难事未必成功但可让人生免于平淡。
凡是我想做某件事,就算家人不看好或不理解,就算否定我这个人,我也会去尝试,无论结果成功还是失败,至少不后悔。
河南是高考大省,应试压力很大,家人对我的学业要求虽然严格,但并没有因此阻拦我做绛囊。只要我回老家,就会陪奶奶和姨奶奶一块做绛囊,给她们打下手。
十岁的时候,我已经能缝出完整的绛囊,但是针脚不好,还是以给奶奶打杂为主。除了研磨药材,有时也帮着裁剪布料、绘制图案。
越长大,奶奶对我的缝制要求越高。每次回奶奶家,她都仔细教我手艺,叮嘱一些细节,比如得学会隐针,把针脚藏起来。
(工作中的我)
一个绛囊看着不大,但要认真完成需要近20个步骤,粘衬、熨烫等工艺都很考验人。不仅要把衬熨平整,还要压熨出褶皱,一不留神就可能烫伤手或者报废。光这一道工序,我就练了三四年。
十二三岁的时候,我的作品基本能拿出手了,小辣椒、石榴、葫芦这些传统样式,根本难不倒我,只需要两三个小时就能完成。
除了平时和奶奶、姨奶奶一起缝绛囊,我对其他女工也很有兴趣。
妈妈是服装设计师,经常带我去逛面料市场。四五年级的时候,我就在没人指点的情况下,给模特进行了立体剪裁,让妈妈刮目相看。父母都觉得我心灵手巧,觉得我很有天赋。
(很早开始自我探索)
到了青春期,我更加追求自我。为了让我淑女一点,爸妈没少下功夫。送我去舞蹈,但我每次下完腰都觉得特别疼,觉得不太适合学舞蹈。
中途我迷上了乐器,缠着爸妈报了古筝课,但学习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很难陶醉在音乐中,无论我怎么努力练习,还是和优等生有不小的差距。
偶然一次假期,爸妈为了防止我在家过度看电视,随手把我塞进了画画班。
大概得益于小时候帮奶奶描图样,我画起来得心应手,沉浸其中,不吃不喝。我是国漫爱好者,画到自己喜欢的动漫人物时,就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修改。有时一笔不恰当,就得撕掉重来,有时候连续失败,我也会气得摔画材。
每每这时,我就冲出门跑一阵,等心情慢慢平复后,再拾起来重新画。
(我设计的服装)
每次画画的时候,我的内心仿佛生活在了画里的空间,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起来,我甚至还会跟画中的人物对话,我告诉他,我会努力把你画得再漂亮一点。
对于生活在高考大省中的我来说,绘画是我紧张焦虑的学习生活中那一抹光,更是救赎。
妈妈看到我投入的样子,觉得不可思议。毛毛躁躁的小女孩,画画时会一根一根画头发丝,连她都缝不了的细针脚,我也能静下心来缝。
我的学习成绩算是中等偏上,但高考发挥失常,只能读普通本科,导致有些一蹶不振。我偏爱文科,和父母沟通之后,他们鼓励我结合兴趣,填报了服装设计专业。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大一的期末设计中,我特意融入了绛囊和仰韶文化元素,得到老师的认可,获得了“两岸三地设计艺术大赛”的铜奖。
虽然得奖很开心,但是这个铜奖远远达不到我满意。于是,我到处开拓自己的眼界,在上海上学的这些年,我多次参加上海时装周和上海服装博览会,不断累计参赛经验。
参赛期间,我每天都宅在寝室里,不断设计修改,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终于在自己的不断努力之下,我获得了大学生数字艺术大赛的一等奖。
除了绛囊,其他非遗项目我也都有涉猎,比如蜡染、刺绣。我也和其他年轻女孩一样,喜欢追求潮流时尚,比如汉服、动漫。但是因为奶奶的关系,我对绛囊有着特殊的感情。
(七八岁开始缝绛囊)
我离开老家到上海读大学,因为距离原因,回家的机会越来越少,奶奶就让爸爸发绛囊给我,千叮咛万嘱咐,要我记得挂到宿舍床头,那里面是她亲手采的艾草,可以驱赶蚊子。连续两年如此。
别说奔八十岁的奶奶,我缝完一个绛囊都觉得眼酸、手酸、脖子疼、腰疼。我不想她再这么累。发快递也很麻烦,本身我也会做,就直接回绝了奶奶。
奶奶嘴上答应不再给我留,但我过年回家的时候,奶奶神秘兮兮说:“妞妞,你过来,我给你看个东西。”只见她翻箱倒柜,从箱子里拿出一个用塑料袋包裹了一层又一层的超级大绛囊。
那是奶奶重阳时给我做的驱寒健体的,虽然已经过了大半年,香味依然很浓。有人曾要高价买这个绛囊,她都没舍得。因为小小的绛囊,连接着我们浓浓的祖孙情。
(缝制绛囊)
我心里一直装着绛囊,走到哪都琢磨,在上海期间也是。当我兴致冲冲地在给别人介绍茱萸绛囊的时候,不料一位熟人,直接当面嘲笑我说:“我不看好你的绛囊产业。”
和朋友去乌镇旅游时,我默默制定了一个销售计划,头天在背包里装了一大包茱萸绛囊,想趁机试试,绛囊在南方是否一样能受到认可。
我在景区门口小心翼翼打开背包,展示出里面的绛囊,向路人兜售。
有抱小孩的顾客,我会推荐他们买“搬脚娃娃”,有老人来购买,我就推荐他戴“福寿安康”。很多顾客都在感叹,在工业化时代,这种纯手工缝制很难得。
一位穿着很时尚的小姐姐站在我身旁,盯着我手中的绛囊看了很久,待到其他顾客都走后才上来跟我说话。
(我在上海)
她一上来就问我,手中的绛囊确定都是亲手缝制的吗?她是不是来找茬的?
错愕中,我还是将手中的绛囊递到了她手上,教她分辨机器缝纫的针脚和手工缝的差别。
她低着头揣摩了许久,半晌后才开口:“我外婆也会缝,小时候戴的都是外婆亲手缝的,自从外婆去世后,我就再也没戴过了。”
她闻了又闻:“就是这种味道。”接着又哽咽着说:“这么多年,我也一直在寻找,但都是机器生产的,没想到今天来乌镇旅游,让我遇见了,谢谢你,谢谢茱萸绛囊。”
她付过钱转身离开了,此事却让我难以忘却。一件小小的手工品,却是一个人一生都在守护的美好回忆。从那之后,我渐渐萌生了让茱萸绛囊走得更远的想法。
(喜欢中国风)
绛囊被乌镇游客很快买完了,我用这笔钱请了同行朋友的客,也算是对诋毁我的那个人无声地回击。
2019年,我大学毕业,本来计划读研,在服装设计领域继续深造,结果没考上,又遇到疫情,就调整目标,回到郑州先就业了。
我应聘到了一家外贸公司,做欧美服装设计。
服装行业比较辛苦,早八晚六,还单休,收入勉强能够糊口,妥妥的社畜。幸好和父母一起生活,没有房租之类的压力。
业余时间我就用来做绛囊。因为药材价格上涨,我选用的布料也比较讲究,这个兴趣变得有些烧钱。
父母有时也不解,劝我不要那么宅,得用心找找男朋友,但是我有自己的主意。
(缝制绛囊是一种治愈)
时光荏苒,姨奶奶年事已高,精力有限,需要选一个新的传承人。尽管已经有百余名徒弟,但是她对版型、技艺要求特别高,不容许有差错,此外还特别看重创新能力,所以考量很久却迟迟没有定论。
一次偶然,我了解到姨奶奶还在为衣钵传承发愁,就主动提出试试。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需要层层审核,我几乎把所有空闲时间都投入到了这上面。
我的决心和能力终于打动了姨奶奶,她同意让我做传承人。
我去看望姨奶奶的时候,她已经神志有些模糊了,一听到绛囊立刻又有了精神,眼神都有了神采。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叫热爱。
因为热爱,即使工作了一天很累,我还是愿意拿起手里的针线去缝制绛囊。我想到手里这个作品,未来会佩戴在某个小姐姐身上,就想缝制得更精美些。这样一来,绛囊对我反而有了一种治愈作用。
(为了绛囊顾不上恋爱)
小时候我就通过看电视了解过非遗匠人们的生活,虽然赚不到大钱,但能把这些技艺传承下来,我觉得非常了不起。
现在,我也是靠主业打工赚钱,来养我的非遗事业,几乎月月光,出去和朋友聚餐都少了。扣除必要的生活费,我的收入全用来采购材料和研发设计上了。
我原以为了解绛囊的人很多,轮不到我做非遗传承人。可事实上,现在很多人早都不拿针线了,更别提制作绛囊。
姨奶奶不遗余力地推广,奶奶有幸跟她学习,我才得以接触到这门古老的技艺。她改变了家庭小作坊的生产方式,如果想走得更长远,归根结底要吸引年轻人爱上绛囊。
在南方那些年,我见识到了江浙沪产业链的发展,很多手艺人足不出户,靠着自己精巧的手艺,便可以让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这让我不自觉地想到,茱萸绛囊的传承与发展。
(我缝制的新款绛囊“晓梦蝶”)
我决定在茱萸绛囊的款式设计研发上下功夫,我本身就是年轻人,也更了解同龄人的想法,所以除了研习传统款式,我更多地投入到新品研发上。
绛囊研发试错成本比较高,除了材料费用,最贵的是时间。
像我制作的一款名为“晓梦蝶”的新款绛囊,名字取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庄生晓梦迷蝴蝶”,蓝色的色调更添几分神秘,很契合年轻人的审美。
从灵感提取到元素组成,然后画出设计稿,研制出样品版型、打样,再审核,有问题的地方,还需要多次更改调整。
光是设计出一款新品,就要长达两三个月。看似一款绛囊,其工序就有十几道,缝制需要上千针,四五个小时才能完成。
(绛囊凝结时光之美)
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这款绛囊推出后,的确受到了大家的喜爱。
姨奶奶去世后,我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时光易改,容颜易老,世间什么才是永恒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是穿越千年的技艺?答案或许就在一枚枚绛囊里。
一针一线之间,绣出的不仅是亲人之间的爱,更是穿越千年的中华文化。我希望绛囊不光在两千年前受人喜爱,更希望它在未来能传承下去。
【口述:邵姝源】
【撰文:康玉竹】
【编辑:醉红颜】
我们无法体验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不一样的生命轨迹,这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生命的点滴,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人生,感谢您的喜欢!
(*本文章根据当事人口述整理,真实性由口述人负责。本账号友情提醒:请自行辨别相关风险,不要盲目跟风做出冲动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