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炸升级!15天验证,小麦抗倒伏,水肥光协同控制法

海边拾贝壳 2025-02-20 01:34:39

王炸升级!15天验证,小麦抗倒伏,水肥光协同控制法

你有没有发现,在很多农村地区的农田里,小麦一旦长到快成熟的时候,就开始东倒西歪的,那场面真的让人心疼。就像我在东北老家的村里看到的情况一样,大片的小麦地,原本该是一片丰收的景象,可那些倒伏的小麦就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没精打采的。很多老乡都在摇头叹气,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其实啊,小麦倒伏可是个比较常见的问题。我有个网友是河南的,他在网上跟我吐槽,说他每年都在为小麦倒伏的事儿发愁。他说他种了十几年小麦了,可每年到了快收成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些小麦倒伏,产量就上不去。他说他感觉就像自己精心养大的孩子,在关键时候掉链子,那心里的滋味啊,真不是滋味。

咱先来说说小麦的特点吧。小麦啊,可是咱们北方很多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它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合适的水分、肥料,还得有充足的光照。不同的地区,小麦的生长情况也不一样。比如说在华北平原,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小麦的种植面积很大。可是在一些丘陵地区,像我老家甘肃的一部分地方,种小麦就相对难一些。

说到种小麦,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但是呢,传统的种植方法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就不太够用了。就像很多人浇水就是凭感觉,觉得干了就浇,可到底什么时候是真正该浇的时候,浇多少合适,都没个准儿。还有施肥,也是乱施肥,不知道啥时候该施啥肥,施多少。光照方面就更不用说了,很多时候农民朋友只能靠天吃饭。

我给大伙说个事儿。我有个在山东的朋友,他家里也有几亩地种小麦。以前啊,他家的小麦倒伏也很严重。后来啊,他听说了水肥光协同控制法。这在以前他可从来没听说过。刚开始他也半信半疑的,但是想着反正也没别的更好的办法了,就试一试。

刚开始的时候,是春小麦刚种下去不久。他按照水肥光协同控制法,特别精细地管理着他的小麦。大概过了3天,他就发现小麦苗的颜色比以前绿了一些,而且长势比以前同期要好。他心里就有点乐了,觉得这方法可能还真有点用。

到了7天的时候,他发现小麦的根系比以往长得更深更壮。他跟我说啊,以前他种小麦的时候就觉得根系差不多就行了,没太在意。但是这次看到根系这么健康,他就觉得这个方法有点门道。

然后啊,过了15天,这是最关键的时候。他把隔壁村同样种小麦的情况拿来对比。隔壁村还是按照老方法种小麦,他发现自家的小麦远远看过去就比邻居家的直溜多了。他就更确定这个方法有效果了。

咱们再来说说不同品种的小麦情况。我知道有些冷门的小麦品种,像旱地小麦775和山农28号。这两种小麦在同样的种植环境下,表现可不一样。旱地小麦775的根系相对来说比较发达,抗旱能力比较强。在比较干旱的地区,如果用普通的方法种植,可能倒伏的风险就比较大。而山农28号的茎秆比较粗壮,在水分比较充足的地方,如果没有合理的水肥光协同管理,它虽然茎秆粗壮但可能会徒长,到了后期也容易倒伏。

再看一些南方的冷门小麦品种,比如川麦107。在四川盆地这种地形复杂的地方,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和北方不一样。如果没有合理的水肥光协同管理,川麦107在生长后期就容易出现倒伏。北方的小麦品种比如济南17,在华北地区的平原上,如果没有根据它对光照和肥料的需求来调整种植方法,也会有倒伏的风险。

其实啊,这个水肥光协同控制法说起来也不复杂。就是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根据小麦对水分、肥料和光照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调整。

在小麦苗期的时候,不能给太多的水,不然苗会长得很弱。就像我在湖北看到的一个农场,他们以前的农场主就是一股脑地浇水,结果小麦苗又细又弱。但是现在按照水肥光协同控制法,苗期的水分控制得很好,小麦苗长得又壮又绿。

小麦分蘖期的时候,肥料得跟上,但是不能过量。在南方的稻茬麦地区,土地比较肥沃,很多农民以前喜欢多施肥,结果小麦倒伏。现在他们学会了根据小麦的生长情况来施肥,就减少了很多倒伏的情况。

到了小麦拔节期,光照就很重要了。在华北地区的一些高杆小麦产区,如果光照不足,小麦的茎秆就会比较细软。我有个朋友是河北的,他说以前他们那块地周围种了很多树,遮光了,小麦就老是倒伏。后来把树移走了,小麦就长得直溜多了。

一个月之后,你看啊,整个农田就像换了一副模样。小麦长得整齐又茁壮。到了收获的时候,那产量真的是比以前高了不少。我在河南遇到的一个种粮大户跟我说,以前他的一亩地能收八九百斤小麦就算不错的了,自从用了水肥光协同控制法,现在一亩地能收一千多斤呢。

那我就想问大家了,你们那的小麦种植有没有遇到类似的问题呢?如果有机会试试水肥光协同控制法,你觉得会成功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