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被喷“骗流量”了。唉,流量嘛,自媒体人谁不想要?如果毫无来历的标题党,那的确是叫“骗”流量。但如果我的标题有来历、有道理,只是你一眼看去,没有看懂,读完文章才会觉得“很有道理”、甚至“我怎么就没这么想过”,那怎么能叫“骗”流量呢?

元春害死黛玉这个事儿,是这样的:我们都知道,八十回以后宝玉娶了宝钗,而不是连小厮兴儿都认定“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一定有个颠倒乾坤的决策者。这个人当然不会是颟顸的王夫人,也不会是贾母或贾政,而只能是那个身在深宫、很少出现、却与宝玉感情深厚、又替贾府“运筹谋画”的元春。

这其中的道理,我在《我为什么认定,元春是“金玉姻缘”的决定者?》等文章中已经分析得很多了。你同意也好,不同意也罢,我在这里不再赘述。
以宝黛的深厚感情,元春要赐婚“金玉”,势必会害死黛玉。于是有了这篇文章:难道元春不知道这个结果吗?她为什么非要撮合“金玉”,不惜害死黛玉?

不是因为元春不喜欢黛玉。根本的,元春和黛玉接触非常有限,只在“省亲”一回。而在这次,也只有“贾妃见宝钗、黛玉二人一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娇花软玉一般”、“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两次都是表扬,两次都是钗黛并提。这能看出元春不喜欢黛玉吗?
“如今天恩浩荡,一月许进内省视一次,见面是尽有的”。谁能“进内省视”?当然首推王夫人。于是有的观众认为,是王夫人给元春吹了风,引导她讨厌黛玉。

这当然更是胡说。以元春和王夫人的智商对比,她会受母亲的影响、完全没有自己的判断?《红楼梦》不是简单宫斗宅斗戏,元春也不会为了扶植母亲的母家势力,而给弟弟选一个不合适、不喜欢的女孩子为妻。
元春选择宝钗,一定是因为元春认为宝钗对宝玉有利,或者更大一点,宝钗嫁给宝玉,对贾府的前途有利。

宁荣二公告诉警幻仙子:“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可无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终,恐无人规引入道。”宁荣二公把贾府的败落归结为人才缺失,把宝玉视为唯一可能的继承人选,但宝玉又需要有人“规引入道”。这样一来,能引导宝玉“入于正路”的人,就是贾府命运的挽救者——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简短截说的结论。

问题是,谁能“规引”宝玉“入于正路”呢?
“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黛玉显然不是这个人选。
而宝钗呢,以八十回中,劝过王夫人、薛姨妈、黛玉、湘云、岫烟、袭人、大观园的婆子……她好劝成癖,以至于作者把“停机德”、也就是劝谏之德,写进了她的判词里。

对于暗恋的宝玉,宝钗更是见缝插针、劝之不已,哪怕遭到宝玉冷落,也不改初心。而且她的劝谏,宝玉也不是全都听不进去。至少,在省亲那回,宝钗劝“绿玉”改“绿蜡”,宝玉是欣然接受的。
说到这里,元春选择宝钗为弟媳,还不是顺理成章吗?

至于宝黛的爱情,在富贵平安的岁月里,人们都不介意成全。可是到贾府败落、甚至是生死存亡之际,谁还顾得上这点儿小情愫?当然宝玉会反抗,会生病、会痴呆,可如果赐婚是元春的临终遗命,宝玉的反抗就成了打在棉花上的拳,毫无效果了。

让宝钗嫁给宝玉,用美丽妻子来劝谏宝玉、“规引”宝玉“入于正路”,是挽救贾府的唯一可行之道,也是元春以生命为代价的最后努力。她都付出生命了,还会在乎黛玉生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