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特别喜欢长城的,去过许多地方的长城。一直想去嘉峪关看看,居然一直没有机会。这一次走完了G331,便直奔而去。边走边想,也许没什么可看的,但还是要去完成这个心愿。没想到嘉峪关却让我很惊喜,其雄伟、壮观的姿态,完全符合我之前的想像。其保存完好,也让人高兴。
嘉峪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明洪武五年(1372年),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在此选址建关,东连酒泉、西接玉门、北靠黑山、南临祁连。比山海关早建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长城上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
嘉峪关关城建筑确实宏大。远远便能看见建在一条中轴线上的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的城楼。但拍照片却老是只能拍到两座城楼。我找寻了半天角度,终于找到地方用最广的镜头把三座城楼收于一个画面之中。
最西边的一座是嘉峪关的关楼,建在关城正门之上,门额刻“嘉峪关”三字。看介绍,关楼在1924年曾被拆毁,后来是仿中间那座城楼的样式重修的。为什么被拆,没有介绍,只有叹息遗憾而已。好在现在的建筑气势犹存,稍补缺憾。关门门洞地面青石铺就,已经被车马压得凹凸不平,可以想见当年有多少西域来客在这里来来往往。
中间一座城楼建在关城内城的西门柔远门上,叫做柔远楼。东边一座城楼建在东门光化门之上,叫做光化楼。光化楼上悬有赵朴初所题“天下第一雄关”匾额。站在城墙之下,仰头看这些城楼,气势雄伟、高耸入云。
关城的各道门都非常高大,穿过门洞出入关城,都能在洞中看到城楼,高大的城楼和关城建筑嵌在门洞中,非常好看。
嘉峪关关城是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的,几道防线形成重叠并守之势。城墙角建角楼、箭楼,南北墙正中建敌楼。内城是关城的中心,城墙高达9米,上建高1.7米的垛墙。6米以下为黄土夯筑,6米以上用土坯加筑。历经六百多年,墙体虽有剥落,但大部分仍然完整牢固。
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门朝南开,东曰“朝宗”,西曰“会极”。内城西有罗城,呈“凸”字形,青砖包砌,高与内城相同。内城南、北和东侧外围均筑外城,西与罗城相连,南、北与内城平行并形成夹道,可供车马通行。
可以沿着马道登上城墙,绕墙近看关楼门窗,俯看关城中正在进行的古代守关兵士训练表演。
凭墙远眺,向南可以看见在夏日尚存积雪的祁连山脉,往北能够看见绵延的黑山和一直连到黑山的长城城墙。
内城北侧有清代游击将军府,是嘉峪关历任游击将军办公和住宿的地方。在院里,飞檐中可见巍峨的城楼;在城墙上,可以俯视将军府严整的建筑群。
关城东门外,有文昌阁、关帝庙、戏楼等,建筑都非常精巧。文昌阁始建于明代,四面有花格门窗,绘制山水人物彩画80余幅。关帝庙牌楼华美大气。戏台由木制屏风分隔前后台,屏风正中绘制 “八仙”图,顶部是 “八卦图”。两侧一组关于和尚、尼姑的壁画,在其它戏台上非常少见。
外城东北角上建有“闸门”,上建一层三间式闸楼。楼上所悬“天下雄关”匾额,以及门内不远处的“天下雄关”碑,是清嘉庆14年肃州总兵李廷臣视察防务时所题,后来镌刻成碑。人家总兵的字也写得这么好。
这么古老雄伟的关城,建筑如此精美,必然少不了传说。最有名的就是“定城砖”的传说了。这则有名有姓的传说,可以窥见当时修筑关城的一斑。在西瓮城门楼的后楼台上,单放着一块砖。传说那位名叫易开占的工匠,精通九九算法,经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需99999块。竣工后,只剩下一块,就放置在这里,被称为定城砖。
还有一则传说叫“击石燕鸣”。相传以石击关城城墙,会发出“啾啾”燕鸣声。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将士出关前,也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城墙上因此被石头击出很深的凹洞。这些传说,让嘉峪关鲜活起来。
在开车往嘉峪关走的路上,我心想,这么宽广的地方,开车都需要跑那么久,从哪儿不能东来,非得去关城?到了嘉峪关才知道,关城建在河西走廊最窄处,关城之外都筑有长城,除了雪山就是大漠,要想东进,非过此关不可。明时吐鲁番日渐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政府军和吐鲁番兵曾数次在嘉峪关作战。嘉峪关自建成后,便为西部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这需要战略眼光才行,我没有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