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偷换了事例,究竟为什么?

文学私秘 2024-07-18 06:20:53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目前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之前,我曾经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表现了隐性的担忧。

因为这种文章,都是用一些人云亦云、辗转抄来的事例拼凑的,一旦事例有误,那么,这样文章的标题或主题的立论正确,便会自抽嘴巴,立马很尴尬。

当时笔者并没有细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笔者的忧虑是这样说的:

“这也是我们在开头部分所说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并非是叶永烈确定自己文坛地位的的代表作,恰恰相反,这样的文章,潜伏着很可能原文引用踏空的定时炸弹,就像近年来那些学舌来的名人故事如华盛顿砍樱桃树、爱迪生救母故事,都被证明是莫须有的编造的尴尬一样,叶永烈这类拼凑的名人轶事故事,同样面临着真实松动与塌陷的风险。”

有一位细心的网友名“丰乎舞雩”,比较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原文与目前课文的差异,回帖道:

——作者最后的话已经应验了:看一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变动就明白了,在《读者文摘》上,这篇文章的第二个例子是南北半球水池放水漩涡方向不同,而在第一张图片中的课文版本中举的例子却变成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事实上我小时候学的是水流方向的那个版本),这大概是因为地球自转和漩涡方向的关系已经被推翻了。——

在网友的提醒之下,笔者仔细地看了一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最早版本,果然发现其中的“漩涡方向与地球自转有关”的例子,已经被请出了目前的课本中。

那么,为什么目前课本里,要将这个例子取消呢?

唯一的可能,就是叶永烈的最早版本里说的这个例子,已经被证明不是真理了,所以,很自然要被一脚踢出冠名为“真理”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序列中。

目前的部编版教材中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三个例子是:

1、化学家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

2、地质学家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3、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再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原文,该文最早刊发于1981年11月15日的《科苑》杂志创刊号。

《读者文摘》1982年第7期转载的原文

之后,《读者文摘》1982年第7期作了转载,这也是笔者能够找到的原文。

为了更清晰地看到原文,我从家里的旧书堆里找到了这一期,把图片拍清楚一点。

在最早版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三个事例是:

1、谢皮罗发现水的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现教材里没有)。

2、魏格纳通过蚯蚓的分布,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现教材里作了修订,变动有一半,除了蚯蚓之外,还有观察地图。)

3、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未变)

从最初版到目前版,三个例子,换了“一个半”内容,那么, 是什么时候换掉的?

我们发现,目前部编版在最初使用的2018年版的教材中,三个事例却是另一副阵容:

目前部编本2018年版

1、谢皮罗发现水的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

2、魏格纳通过蚯蚓的分布,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3、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2018年版本,与原文基本是相似的,虽然语句改动很大。

后来,部编版在修订过程中,把第一个“水的漩涡”事例拿掉了,换进了“波义耳”的例子。

那么,新加的“波义耳”的例子是哪里来的?是不是出自于叶永烈的手笔?

我们必须继续向前寻找,由此知道,一个短短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竟然有复杂的版本前科。

我们在叶永烈著《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叶永烈的语文课(全彩解读版)》(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6月版)中,可以看到作者对这篇课文的变动情况作了一个说明,摘其相关部分如下。

先说明一下,这本书中三个例子分别是水的漩涡、蚯蚓分布、睡眠做梦,与现在的教科书的版本并不同,但与2018年部编本相似。我们先看这本书中的版本:

叶永烈的说明摘要如下: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曾有过不同的版本,本书所收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201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征求作者意见之后进行了修改的最新版本。

这是因为从20l7年9月全国小学语文教材开始大换血,从起始年级开始,全国小学统一使用“部编本”(即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语文教材。经过“大换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依然收在“部编本”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之中。人民教育出版社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篇入选的课文,为此专门与作者交换了修改意见。

这次最大的修改是第二个事例,即关于“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l981年发表时,就是引用蚯蚓这一事例。当时的原文如下:

“无独有偶。在八十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发现,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正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密卡尔逊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

密卡尔逊的论文,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当时,魏格纳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的起源问题。他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很有限,无法跨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是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也正说明他的成功在于从问号中寻求真理。”

考虑到其中涉及学术名词“正蚯蚓”,而这一名词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深奥,于是曾经一度换用了另一个例子:

“无独有偶。17世纪的一个夏天,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刚要跨入实验室大门,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玫瑰花开了。他本想好好欣赏一下迷人的花朵,但想到一天的实验安排,便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

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当水落到花瓣上后,溅上盐酸的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

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在以后的三百多年间,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这个事例虽然浅显,但是不及蚯蚓的例子能够以小见大,即从小小的蚯蚓见证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么个大理论。蚯蚓的例子,与“从洗澡水的漩涡,联想到地球的自旋问题,联想到台风的方向问题”的例子相匹配,异曲同工。于是,这次重新恢复《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最初的原文。

不过,这次修改,避开了“正蚯蚓”这个名词。另外,密卡尔逊不是很知名的生物学家。许多老师因为查不到密卡尔逊的相关资料而苦恼。

原文是这样的:

“在八十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这“八十多年前”,是以l98l年发表时计算的。这样的写法,对于课文不合适,不仅因为这课文是印在20l8年出版的语文课本上,早已经不是“八十多年前”了,而且课文的文字必须保持稳定,不能过几年就改一次时间。所以这次做了修改:

“无独有偶。在19世纪末,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德国生物学家,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这样,就把密卡尔逊的国籍、发现的时间,都写得清清楚楚。人民教育出版社对于我这次的修改,表示满意。我通过修改,也深切感到,作为语文课文,起着范文的作用,要求是很高的,连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必须准确,因此以范文的标准进行认真的修改是非常必要的。——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部编本的修订,并没有叶永烈本人的参与,因为叶老师已经于2020年仙逝,作者显然没有机会参与现在课本里选例的确定。

但目前部编本里的三个例子,均出自叶永烈之手,包括波义耳的那个例子,也是经过叶永烈酌定的。

我们注意一下,在目前部编本之前的那一个教材版本(2004年审订版),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六年级下》中的三个例子,分别是:漩涡,波义耳,做梦眼动。

但后来叶永烈考虑再三,在部编本需要收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时候,还是恢复了蚯蚓的例子。

不过,部编本后来似乎发现了什么问题,把水的漩涡的例子给拿掉了,这样,三个例子就差一个了,于是临时把叶永烈之前曾经舍弃不用的波义耳一例又“复活出来”,填到三个例子的坑中,从而形成了目前部编本亮相的这个课文版本。

现在回过头看一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诞生之后的44年里,共计有四个例子,在这一篇文章总标题下时分时聚,最终形成了目前的这样的一篇文章格局。

四个例子,被踢出局的“谢皮罗发现水的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一例,笔者一开始颇感到困惑,为什么这个例子被淘汰出局?

网友“丰乎舞雩”回应:“这个后来被证实水的漩涡和地球自转几乎没有关系,你可以搜一下。科里奥利力有影响,但几乎可以忽略,比如尽管有科氏力,河流凹岸侵蚀还是因为惯性。”

笔者查了一下资料。

在《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第3期中,刊登了“北京市朝阳区兴隆小学“师生撰写的一篇调查报告,标题是:“正确认识地球自转对漩涡方向的影响”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师生们付出了很大精力,得出了一个结论。具体的内容,笔者把这份报告复制在这里,供大家参阅,结论我提拎出来:

“在小尺度范围内,地球自转偏向力对水流的运动不会造成影响,漩涡的方向与地球自转无关”。

这份报告为此作出警示式结论:

——不要“唯书唯上”,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为什么“地球自转影响漩涡方向”、“牙签法证明地球自转”的错误认识流传如此持久、广泛?主要的原因是它来自“专家的研究”、“书本的结论”。生活中,我们可以轻易发现,漩涡有顺时针的,也有逆时针的。这时人们会怎样想?大概很少有人敢于怀疑专家说的是错的、书上写的是错的。这是“唯书唯上”的意识使然。

人们的实践意识亟待加强,千万不要人云亦云,否则会使错误的认识泛滥成灾。“三人成虎”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本来是没有的事或错误的事,说的人多了,也就变成存在的、正确的了。我们承认,这些传播错误言论的人大部分是无心的,他们只是把听到的又告诉了别人。……记得一年前,网络上满是支持“地球自转决定漩涡方向”的信息,而今,充斥于网络的更多的是反驳这种认识的文章。……——

我们可以看出,叶永烈变相地在他的探讨真理的文章中,传播了错误言论,根本原因是他“只是把听到的又告诉了别人”,并且把它当成了真理。

这使得我们不得不仔细地复读几遍《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标题,这是不是真理?

我们不得不说,叶永烈通过他自己都被打脸的血的教训,证明它不是真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被叶永烈冠名为真理的真理,来自于哪里?

在叶永烈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叶永烈的语文课(全彩解读版)》一书中,他交待了这句话来源: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

巴尔扎克“打开科学之门”仅仅是一个比喻,他并没有提到“真理”,而叶永烈却提炼出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完全是叶永烈的信口发挥,断章取义,无中生有地把他的臆想的结论说成是“著名的格言”,这中间有着脑洞巨大的一个空档,就是来历不明的格言出处,却由叶永烈自己给囫囵过去了。

叶老师很有意思,他把自己发明的一个错误的所谓真理,挂在别人的头上。而他的文章的尴尬之处,当发现一个事例不是真理的时候,便把这个例子给赶了出去,以保证他的经不起考验的真理的正确,那么,难道那个不合适的例子突然间就不站在“一百个问号”之后了?

叶老师把自己陷入尴尬处的原因,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个伪命题,一句话,,叶老师操碎了心地修修补补、忙不迭地更换事例,证明了他所打出的标题与标杆不是真理。

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真理只能来自实践,而不可能来自于问号,问号是唯心主义的,产生于人的头脑,只是一种驱动,有问号,无法抵达真理。屈原的《天问》,何止一百,但产生过真理没有?真理还必须依靠实践来完成。

问号的结果可能导致谬论,人类的庞大的谬论,恰恰很多来自于问号。有时候没有问号,也能产生真理,如火药的发明仅仅是偶然的发明,而不是100次问号之后产生了火药。

0 阅读:14

文学私秘

简介:文学是人学,关注人类的所有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