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经济格局中,中美两国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策略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中国着眼于下一个世纪的长远规划,而美国似乎更侧重于解决当前的问题,这种差异在双方的产业政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据路透社 12 月 16 日报道,特朗普团队计划对拜登政府的电动汽车产业链激励政策进行全面改革。这一举措不仅包括取消对充电桩和电动汽车的补贴,还对来自中国的整车、汽车零部件和电池材料进行封堵。
其目的在于促进锂、镍、锑等战略资源在美国国内生产,特朗普为避免“伤及无辜”,可能对美国的盟友进行豁免,如允许特斯拉在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以较低关税进入美国市场。与拜登相对激进的产业政策相比,特朗普的施政方案多了几分“平衡”色彩。
然而,在如此政策背景下,对于电动汽车生产厂家而言,面临着艰难的抉择。面对可能高达 100%甚至 1000%的关税,是优先选择在美国设厂,还是在中国大陆设厂?现实的情况是,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却异常残酷。
美国投行指出,中国掌控了全球近 80%动力电池的生产能力,并且建立了涵盖锂矿开采、提炼到汽车底盘、轮胎、电池、电机生产的全系生产链条。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国,在产业中的影响力巨大,甚至能够决定上下游供应商和原材料商的命运。
美国若想赶超中国,与中国在这一领域平起平坐,就必须自力更生,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受特朗普相关政策的影响,特斯拉加快了国内选矿炼矿的步伐,这也反映出美国企业在政策压力下的应对之举。
中国在电动汽车产业的长远规划和全面布局,使其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有利地位。这种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不仅推动了国内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未来的可持续交通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美国的政策调整虽然旨在保护本国产业,但在短期内可能面临诸多挑战,如产业基础薄弱、供应链不完善等问题。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竞争与合作并存。中美两国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路径,不仅影响着两国的经济和环境,也将对全球汽车产业的未来走向产生深远影响。唯有顺应时代潮流,秉持开放与创新的理念,才能在这场产业变革中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