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富豪为入中国籍,为我国捐赠近百亿,在美国高调庆祝中国国庆

鼎萧聊历史 2023-08-26 03:01:01

1947年的冬天,在印度尼西亚的一家孤儿院门前,一对自广东梅县外出务工的客家夫妻发现了一个已经冻得浑身紫青的婴儿。

夫妻二人见状,连忙走上前去将婴儿抱起,试探一下还有气息,以为是孤儿院中遗落的,便走了进去想要归还孩子,但孤儿院的院长一检查,却发现这并不是他们孤儿院的孩子。

那么是否可以将这个孩子放在孤儿院中抚养呢?

院长也是面露难色:“政府已经几个月不给拨款了,现在院里的孩子已经不少了…”

这夫妻二人见状,也没有说什么,抱着孩子便走出了孤儿院,妻子拍了拍丈夫的肩膀:“我们已经有了几个孩子了,也就不多这一个了,收下他吧。”

丈夫一听也是非常高兴,便答应了妻子的要求,就此一个虽无华人血脉,却在未来能够为世界华人发声的热血企业家活了下来。

这对夫妻男子名为熊如淡,女子名为黄凤娇,而收养的孩子,也随了熊如淡的姓,一开始熊如淡给他取名熊得龙,有着望子成龙之意,老熊家今天得了一条龙。

但是黄凤娇却劝熊如淡,孩子以后成就有多大都还是次要的,只要能够品德端正,当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也就不负自己二人的收养恩情了。

于是夫妻二人把孩子的名字熊得龙改为了“熊德龙”,准备以德为先。

在对于熊德龙的教育中,夫妻二人也是贯彻了这点,原来虽然在之前夫妻二人已经是有了三个孩子了,但却全都是收养的。

为了能够撑起这个家,熊如淡真是没日没夜的工作,想要给孩子们一点宽裕的生活,而家中的事情,也就全都落在了黄凤娇肩上。

黄凤娇是个普通的客家女子,没有读过书,也不认识什么字,所以对于孩子的启蒙教育,也只能用自己小时候在父兄那里听来的一些“老理”来教导,尤其是《增广贤文》这样的书。

黄凤娇虽然不能写出来,但是还记着其中一些章节,她就经常用这些道理来教导熊德龙,让熊德龙明白了中华文化中“忠孝节义”的道理,并且以身作则,让熊德龙深刻记住了自己的身份。

当时印尼的大环境也不好,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东南亚依旧是英法等国的后花园,华人在当地几乎就是活该受歧视的群体,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非常困难。

在这种环境下,熊家的生活也是捉襟见肘,但无论生活多么困难,逢年过节时熊如淡一家都会寄回老家梅县一些钱,来补贴老家的长辈晚辈们的生活。

一开始熊德龙还会非常疑惑:“妈妈,为什么我们要给他们寄钱呢?我们根本就见不着他们啊。”

“因为那是爸爸妈妈们的故乡,是亲人啊。”

黄凤娇摸了摸儿子的头,“我们离开家乡再怎么远,和他们的关系是不会改变的,我们无论走到哪里,中国的故乡都是我们的根,故乡的人都是我们的血脉至亲啊。”

这样的一番话深深刻在了熊德龙的心里,但除了乡土教育,黄凤娇对熊德龙更重要的就是品德教育。

在一年年关将近时,熊如淡因为工伤在家,没能出去赚钱,家里已经是连过夜粮都没有了,黄凤娇看着丈夫和孩子们,从箱子底下摸出了一个红布包,不忍地看了半天。

这是她出嫁时的嫁妆,一副银镯子。

最终黄凤娇还是带着银镯子进了典当行,当了银镯子,准备给家里置办一些年货。

而典当行旁边就是一家领救济补助的地点,在印尼除了华人,谁家日子过不下去了都能进去领一份救济粮。

熊德龙看着母亲当镯子时不忍的样子,不由拉了拉母亲的手:“妈妈,不如让我去那里拿一份吃的吧,他们认不出我来的。”

原来熊德龙虽然是被熊如淡、黄凤娇这对中国客家夫妻领养的,但后来查出他的亲生父母却是印尼人和荷兰人啊,所以熊如淡看上去没有半分华人的外貌特征,去救济中心领一份救济,说不定真能拿到手。

但黄凤娇却看着熊德龙,严厉地说道:“那么在这里骗到了一份救济,你是不是也能去荷兰大使馆骗一份救济呢?如果靠骗就能活下去,那我和你爸爸为什么还要教育你们走正道呢?”

“孩子,虽然你身上没有中国人的血脉,但你是在中国家庭里长大的,你在任何时候都能堂堂正正地说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我们中国人不靠骗人吃饱饭。”

在熊德龙的记忆里,这是少有的几次母亲对自己这么严厉,而母亲振聋发聩的话,也是让熊德龙铭记终生。

在熊德龙16岁这年,他已经念完了中学,本来以他的成绩,无论是在印尼等东南亚地区,还是英国美国,都能申请到一所顶尖的大学。

但是看到父母劳累的身影,熊德龙毅然决定辍学工作,减轻父母的负担。

但熊德龙的打工,并不是简单的打工,而是一种学习,学习老板们怎么进货出货、怎么谈价格、怎么维护关系。

在熊德龙看来,给别人打工永远不如自己创业,能够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才是最重要的。

而他的踏实肯干也是得到了老板邱发明的赏识,几乎每次出差,邱发明都会带着熊德龙。

生意场上的生意经,邱发明也是毫无保留地教给了他,给他的工资也是比别人高了一分,这是熊德龙遇见的人生的第一个贵人。

就这样在不断地积累下,不过两年时间熊德龙就开了一家海绵生产厂,开始了自己在商场中的步伐。

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熊德龙挂了十二个字:

“孝敬父母、忠义朋友、信誉事业。”

每每有新的员工、下属来见他时,他总会给他们讲一讲这字的逻辑:

“我们中国有句话叫做“在家不孝、出门不忠”,一个人如果连对他父母都不好,那么这个人是绝对不能结交的,在我手底下干活,家庭和睦也是一个考察因素。”

而在一次和一家英国公司合作时,对方的代表则是对他笑道:“熊老板身为印尼人,还挂着中国字啊。”

熊德龙闻言一怔,因为他早就听说这家公司对华人有偏见,但犹豫片刻还是正色道:“先生,我无意隐瞒,我是个中国人。”

一番交谈后,英方代表对熊德龙坦荡的胸怀表示了极大的敬意,并准备和熊德龙长期合作。

就这么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熊德龙从一家小海绵厂逐渐干起,他的生意逐渐涉及到了香烟酒水、房地产开发、酒店、金融、文化等各个领域,成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熊德龙送母亲黄凤娇回到了老家梅州养老,他自己也是第一次踏上了这片从未谋面的故乡。

走在故乡的街头,熊德龙看着这里的一砖一瓦,没来由的生出了一股亲切感。

看到老家人兴高采烈地来迎接母亲回家,他也是愈发明白了母亲的乡土情结。

为了支援家乡建设,熊德龙在梅州先后修建了六座大桥,分别是纪念父母的贤母桥、淡长廊,纪念贵人的发明桥,以及熊德龙大桥、嘉应大桥、剑英纪念大桥。

不止如此,1984年梅州决定修建嘉应大学,熊德龙知道后捐资210万人民币,亲自请了东南亚的建筑公司,修建了全广东第一座现代化大教室。

为了纪念熊德龙的善举,嘉应大学将这座教室命名为了德龙会堂。

有了好教室,也要有好教师,自八十年代开始,熊德龙先后出资,让数千梅州当地的政府工作人员、老师教授出国进修,为家乡的科教文化事业出了一把力。

1993年,已经成为了美国华侨领袖之一的熊德龙为了更好地宣传中华文化,收购了美国华文日报《国际日报》。

在报纸上熊德龙手下的编辑们向世界介绍了一个日新月异的中国,让很多美国人都有了去中国看一看的想法。

1995年的10月1日上午,美国洛杉矶上空突然闪现出了两架飞机,飞机在洛杉矶上空盘旋着,播放出了慷慨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

后面还拖着一条长长的横幅,横幅上用中文写着9个大字: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这一切正是熊德龙的手笔,此刻他正在洛杉矶升起了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

因为中国的国庆节,不仅是中国境内的节日,更是全世界有着一颗中国心的人民的节日,远在异国他乡,熊德龙也要用这个形式向世界宣告中国的力量。

事后熊德龙的行为也是被美国政府警告,但他却全无惧色:

“我的父母都是中国人,我自然也是,我庆祝我国家的国庆,和你们有什么关系。”

1997年,在得知香港回归后,熊德龙回到了梅州,参加了客家渊源与客家学术研讨会,在会议上熊德龙提出了为在香港的客家人以及世界客家人的联谊会募捐千万基金,并首先捐出了一百万。

后也是多次为全国各地捐款捐物,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雅安地震,熊德龙总是慷慨解囊,为祖国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2016年的南海仲裁案结果出台后,菲律宾政府的气焰一度非常嚣张。

当时已经七十岁的熊德龙亲自提笔,“手撕”菲律宾政府。

在印尼的《国际日报》,也正是熊德龙自己名下的报纸上发表了自己亲自写的文章《颠倒黑白的“裁决” 破坏世界和平的祸心》,这一度令菲律宾在印尼的声望大损。

时至今日,熊德龙已经76岁了,依然精神矍铄。

这位虽然身体内没有一滴中国血,但是却有着一颗中国心的老人,依旧在国际上不断为中国发声,为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家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