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真正为汉室而战的只有这三人,根本没有刘备和曹操

老达子爱历史 2025-02-10 09:45:51

文|老达子

本文共2559字,阅读时长大约5分钟

前言

“董公,天子托付给我们这些忠臣,可眼下该如何是好?”一名中年男子在昏暗的小院里急促地说道,手中的密诏微微颤抖。

对面的老人沉思片刻,低声回答:“匡扶汉室,义不容辞。但此事稍有不慎,我们恐怕全家难保。”

两人对视片刻,终于点头。烛光下,密诏上的字迹清晰可见:“诛曹逆,匡汉室,承密诏,慎行之。”不久后,这位男子果然被捕,临刑前依然咬牙不改其志。

上面这个场景,我想大家都猜到了,就是著名的衣带诏事件的一个剪影。

它就像东汉末年的缩影一样,口中喊着匡扶汉室的人很多,而真正愿意冒死去做的,只有寥寥数人,今天老达子就来跟大家一起聊一下这寥寥数人都有谁呢?

东汉末年:汉室天下已成空谈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朝廷内有外戚、宦官争权,朝外则是群雄并起,黄巾之乱更是将这风雨飘摇的王朝推向崩溃。

汉灵帝在位时,为了填满国库,卖官鬻爵,整个朝廷成了权钱交易的大市场。

后来,汉灵帝驾崩,年幼的刘辩继位,随着董卓的入京,一把大火烧掉了洛阳的希望。

董卓废刘辩,立刘协,掌握了朝政。此后李傕、郭汜、曹操轮番上场,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室天子的威严沦为摆设。

从董卓到曹操,天下权力的核心已经从汉室转移到了掌握军权的诸侯手中。这个时候,天下英雄多半是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扩展地盘,刘备喊得最响,曹操做得最狠。

可是真正为了汉室拼尽全力的,又有几人呢?接下来老达子为你一一介绍~

王允:连环计的背后是匡扶的决心

王允出生在太原王氏,典型的士族出身。他的成长轨迹,也堪称是一个传统名士的范本:年少时就有名士为他站台,给他造势。

三公级别的高官争先恐后地想把他招到自己的部门,一路上还和宦官势力做过斗争,可以说具有非常浓烈的传奇色彩。

公元189年,董卓废掉了少帝,刘协继位,王允被任命为太仆,没过多久又被调去担任尚书令。到了公元190年(初平元年),王允接替杨彪成为司徒,并继续担任尚书令。

这时,王允的职位可谓是接过了一个烂摊子。朝廷内外的权力斗争仍在继续,宦官和外戚之间的矛盾尖锐。

而黄巾军的起义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地方豪强们也趁机各自割据,借着讨伐宦官的名义纷纷起兵挑战中央政权。

东汉政权的危机可谓是四面楚歌,局势动荡不安,眼看着就要崩塌。

在这种危机四伏的情况下,王允没有丝毫退缩。他知道,只有恢复和革新东汉的政权,才能让国家度过这场大难。

于是,他毅然扛起了稳定政局、重整朝纲的责任,和朝中其他忠臣一起出谋划策。

面对暴虐的董卓,虽然王允表面上对其低头顺从,但其实他早就在暗地里筹划反抗董卓的行动。

到了公元192年,王允联合吕布终于成功策划了董卓的暗杀,除掉了这个东汉最大的祸根。

董卓一死,朝廷上下都为之一振,所有人都为之欢呼。毕竟,董卓横行霸道,残忍无道,导致百姓疾苦,整个国家民怨沸腾。王允的举动不仅顺应了大势,也赢得了民心。

董卓死后,王允““录尚书事,总朝政”,东汉王朝在危机时刻也终于看到了复兴的曙光。

可是,就在王允除掉董卓后,在凉州军残部的处理上反复无常。他一开始想着要宽大处理,赦免所有董卓旧部,结果没过多久又决定要严惩他们。

王允这种反复无常的做法,引发了很大的恐慌。大家一听说王允可能要解散凉州兵,便开始四处传闻,说他打算杀光所有凉州人。

消息一传开,整个凉州地区的民心动荡,人人自危,气氛十分紧张。在贾诩的煽动下,李傕和郭汜等将领迅速集合了凉州兵的残部,发动了对长安的反攻。

最终,凉州军成功攻破长安,而王允也选择了慨然赴死。随着他的死去,东汉朝廷再一次陷入了深深的黑暗和混乱之中。

董承:手握密诏,孤注一掷

董承最初在西凉军中效力,是董卓的女婿牛辅的手下。牛辅在董卓死后带着金子逃跑,结果被自己身边的心腹胡赤儿给杀了。

董承没跟着牛辅逃,而是带着自己的部队投降了汉献帝,顺利获得了“反正立功”的名声。

当李傕和郭汜攻破长安时,董承不像徐荣等人那样为了保皇帝命死在长安,而是像胡轸一样,先投降后反叛。在李郭争霸的那段时间,汉献帝过得如同刀尖上舞,时刻提心吊胆。

董承逐渐开始靠近献帝,带领部队保护他,二人在一起度过了漫长又危险的东归之路,日子里相互依赖,形成了“生死与共”的过命交情。

也正是那时,董承彻底洗白,变成了一个忠诚的护驾大臣。

后来,董承暗中召兖州牧曹操出兵勤王。曹操提出的条件很明确——要求献帝搬到许县,并将许昌改名为许都。董承答应了,带着献帝一同前往了许县。

因为迎帝护驾有功,他被封为车骑将军,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了。

曹操表面上打着“匡扶汉室”的口号,实际上却根本没有把献帝放在眼里。被曹操架空的献帝通过衣带诏的方式传信给董承,要求他联合朝中忠臣,除掉曹操。

只可惜,事情很快就败露了,董承被曹操诛杀,全家惨遭灭门。

荀彧:在曹操身边守护汉室

最后我们来说荀彧。相比王允和董承,荀彧的处境更加复杂,因为他是曹操阵营中的重要人物。

荀彧早年拒绝了袁绍的邀请,选择辅佐曹操,是因为他认为曹操能“奉天子以令诸侯”,保护汉室。然而,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荀彧渐渐看清了曹操的野心。

他多次进谏,力劝曹操尊重汉室,不要篡权。他甚至在一次朝议上公开反对曹操称王,导致两人关系破裂。最终,曹操为了摆脱荀彧的掣肘,以送食盒为名,将他逼死。

荀彧真的是一位忠心耿耿的汉室老臣,作为东汉末年的过来人,他亲眼见过真正的汉室,所以他对汉室的忠诚是发自内心的。

他所效忠的汉室,可以有权臣把持大权,也能有外戚插手政事,甚至皇帝有时候可能成了个傀儡。毕竟,经历了四百年的风风雨雨,他们早就习惯了这种局面。

荀彧辅佐曹操,最开始他对曹操是有底线的。

你可以像霍光那样,像窦宪那样,像梁冀那样掌握大权,甚至你能成为当时的“权臣”,替天子做事,只要你能把大汉的江山稳住,顶多当个背后操控的影帝也行,毕竟历史上这种人多得很。

但有一点,荀彧是绝不妥协的——你绝不能做王莽,绝不能篡位!这就是大多数东汉老臣对曹操合作时的底线,也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这条策略的关键所在。

老达子说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质疑我,王允杀董卓不过是权力的驱使,但是王允在最后关头没有逃跑,还说了这样一段话:

“若蒙社稷之灵,上安国家,吾之愿也。如其不获,则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忍也。怒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

如果只是为了做表面工作的话,那也是挺厉害的,就到这吧~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