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国近代音乐创作,发端于什么时期?学堂乐歌在我国何时兴起?

中国近代音乐(一)向阳光一、近代音乐的发端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的门户,我国开始进入到近代社会。社会形态也由

中国近代音乐(一)

向阳光

一、近代音乐的发端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的门户,我国开始进入到近代社会。社会形态也由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也就是说,清末鸦片战争之后,由于英、法、美等国加强了对中国的瓜分侵略,清朝政府实行卖国投降政策,对内疯狂镇压奴役人民,故而中国便由封建社会逐步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只有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并推翻清朝政府,实行民主,才能摆脱这种困境,因而自此以后,各地人民不断地掀起了反帝反清斗争,规模比较大的为白莲教,天理教斗争、太平天国革命、捻军起义、义和团运动等,但都被满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镇压了下去。

这个时期,西洋音乐开始大量输入,但却是伴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俱来的,内容以宗教音乐为主,其目的是为了麻痹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意志,影响是消极的。直到戊戍政变以后,一些比较进步的知识分子纷纷出国留学和考察,寻找救国之方,其中有些是学音乐的。通过他们才比较系统地逐渐把西洋音乐传播开来,并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一些比较积极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和日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传入中国,西洋近代音乐也在这一时期大规模传入,使中国传统音乐发生了深刻变化并形成了新的发展态势。故此,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史就是外来音乐文化和传统音乐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的历史,即大碰撞与大融合。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以及中国洋务运动的影响,使得这一变化更加的迅速,其中最为明显的代表就是“学堂乐歌”的出现。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学堂乐歌”登上了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舞台。也就是说,中国近代音乐(歌曲)创作,发端于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时期。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为了救亡图存,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效法日本,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大胆提出了“废科举,办新学”的具体要求。在维新变法运动思潮影响下,“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潮流便开始兴起。

在积极倡导“废科举”、“兴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文明的口号下,“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大力主张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并强调开设“乐歌”课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当时,在废除科举的热潮中建立起来的新式学堂开设了唱歌课。“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等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文人,仍很注重乐歌在思想启蒙方面的教育作用,极力提倡在学校里设“乐歌”课,发展学校音乐教育。于是,他们利用日本和国内发行的《江苏》、《新民丛报》等刊物,发表文章和歌曲,继续积极鼓吹在学校设“乐歌”课。希望通过学校唱歌来传播新思想,唤起年轻一代树立“救亡图存”的立国大志。“庚子事变”后,清廷于1902、1903年颁布和重订“学堂”章程,这时学堂才逐渐普遍建立,同时逐渐开设了音乐课。初设的音乐课,除通常叫作“唱歌”外,又称“乐歌”。民国成立后,1912年教育部通令将“学堂”改称“学校”。而这时的音乐课,小学叫作“唱歌”,中学、师范学校仍称“乐歌”,直到1923年以后,“乐歌”一词才逐渐不用。

二、学堂乐歌的兴起

清末,中国向国外,特别是向日本派出大量留学生,于是,我国的许多知识分子为寻求救国真理,便纷纷出国留学。这些早期学成归国的留学生们认识到音乐教育之于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因此有些人开始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如肖友梅、李叔同、曾志忞等人,回国后成为了早期的音乐教师。这些“海归”们自发地采用欧美、日的一些流行歌调填上新词在“新式学堂”中教唱,或编成新的歌曲以推广新乐。这样一来,“学堂乐歌”便应运而生,不久,就在我国各地逐渐兴起。

“学堂乐歌”是我国最早期的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就是20世纪前后随着我国“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一种歌唱文化,一般是指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和课上所唱的歌曲。这里面为之做出了重大贡献者有很多,其中像时任民国教育部长蔡元培先生,他主持召开了一系列音乐教育工作会议并通过了新的教育方针,“以美育带宗教”的教育方针也成为了我国长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在蔡元培部长的竭诚帮助下,并通过肖友梅先生的努力,于1927年正式成立了我国第一所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院。

像我国著名音乐家、《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冼星海先生就在这所院校学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