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有个地方被称为“神仙居住的地方”,也是“星星的故乡”

路生观史 2023-02-26 20:37:37

在乌拉特后旗的戈壁草原上,很多人都认为,巴彦淖尔“一山两原”的地形,因为阴山的阻隔,乌拉特草原与河套平原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并非如此,在人们看不到草原地下,也有着黄河千百万年来漫长的渗水,这渗水抬高了乌拉特草原地下水位,让这方土地干涸的只是表皮,而在夏季依然可以绿草如茵。这也是黄河的恩泽和赐予。

在乌拉特后旗的戈壁草原上,几乎是几所有季节河都是向北的流向,这些季节河当地人把它们叫作沙河,意思是只有砂石的干涸的河流。戈壁是青灰色的,河槽沟壑般纵横,底部是一层厚厚的被澄下来的泥土,远远看上去,总被错当成真正的河流。而它们真正有水,只是在阴山发洪的时候,很短暂。

在当地提供的水文资料上,我们看到,乌拉特后旗,境内地表水主要包括河流和泉水。境内地表水分为两大水系。分水岭南面是以黄河侵蚀基准面的外流水系。主要有:达拉盖沟、别力盖沟、炭窑沟、三贵补隆沟、东升庙沟、达坝沟、杨柜沟、哈日格那高勒沟、红山沟、西乌盖沟、舒地沟、布尔嘎斯高勒沟、东乌盖沟13条河沟。大部分为间歇河(沙河),水量小。

分水岭以北是内流水系,呈南北流向,最终流向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和旗境的戈壁、沙漠地区。主要有:莫林高勒、乌珠而查本高勒、宝音图高勒、阿日布日高勒、沙尔楚鲁高勒、阿达根嘎顺高勒4条河槽。这些内流河水量都很小,常常不见地表径流。内流水系流经分水岭以北大部分地域,地表径流总量年均6442万立方米。

境内地下水资源从水量和来源可分为4个类区。黄河水补给区。狼山南洪积扇缘洼地和以南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既有狼山地下水,又有黄河灌溉水下浸向北移动供给。水资源过剩,土壤大部分盐化。外流水系区。外流水系流经的地区,包括狼山山地、山南洪积扇、朝格盆地。

因此,可以确定地说,流经河套平原的黄河也哺育了乌拉特草原,阴山并没有完全阻隔了“两原”的相连,它们实际上在我们看不到的地下,也水的方式深情相握。这也是前文中提到乌拉特蒙古族为什么要越过阴山来祭黄河的重要原因,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各民族“共饮一河水”的深情,黄河,在这里是文明开放的、兼收并蓄的,也成了巴彦淖尔民族融合的文化——水是生命之源,在巴彦淖尔,黄河之水悄悄地、于人们浑然不觉中,连起了各民族的身体与心灵,以及农田与牧场。

在当天的行程安排里,我们要到4个地方:

1. 乌拉特国际敖包文博园,坐落于连绵起伏的阴山山脉脚下的潮格温都尔镇,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1900㎡,总投资1100万元。乌拉特国际敖包文博园是按照历史性,文化性,神秘性,独特性,传承性,体验性的要求,力争创世界吉尼斯纪录为目的。是兼具戈壁草原、沙漠自然风光、蒙古族风情与历史人文特色的“三大功能区”、“创世界四个第一”、“五大独有特点”的文博基地。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庞大的敖包群落。

2. 乌拉特国际蒙古包文博园,位于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集中展示了世界上各地蒙古包建筑风貌,可以了解乌拉特婚礼、蒙古包搭建、牧民生产生活等民俗风情。

3. 月亮城堡,位于乌拉特后旗宝音图驻地南四公里处,是一个类似古代烽遂的四棱体土柱,兀自独立,直插天穹,高不可攀,也有当地牧民称之为“风蚀骆驼”。其实,它是晚白垩世的红色砂岩风蚀形成的自然景观,因远望形状酷似城堡,故称“月亮城堡”。高约40米,占地100平方米,外形壮观,从不同角度看,可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居北仰望,酷似昂首欲奔的骆驼:向西观望,又向婷婷玉立的牧羊女;向北仰视,上部又如鼓翅欲飞的苍鹰,形成了独特的大漠景观。由远即近,它形态不同,苍老古朴,傲然屹立。

4. 宝日汗图旅游区,乌拉特后旗中部,阴山北侧、毕力其尔怪石林西侧,拥有十分丰富和久远的历史渊源,为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开发建设的宝日汗图绿洲度假区已成为巴彦淖尔旅游的核心景区。

为我们带路的乌拉特后旗的乌汗老师,蒙古族,在当地文广系统已经工作了近30年,熟悉当地的每一座山包、每一条河流以及每一篇土地以及每一条道路,是当地有名的文化通、地理通,也能用汉语与我们障碍地交流。

敖包是蒙古语,意即“堆子”,也有译成“脑包”、“鄂博”的,意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今数量已大减。原来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

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载体。祭敖包是蒙古民族萨满教隆重的祭祀之一。蒙古族传统的敖包祭祀形式大致有三种:

一是血祭,即宰杀壮牛肥羊供奉在敖包前以祭祀神灵。

二是洒祭,就是“洒注礼”,即在敖包前滴洒鲜奶、奶油、奶酒等物以祈求幸福。到了近代,还增加了白酒、点心等祭物。

三是火祭,即在敖包前堆干树枝或干牛马羊粪点燃,祭祀者排队绕火三圈,边转圈边念着自家的姓氏;然后供上祭品,把全羊投入火堆里。火烧得越旺越好,因为这象征家族各业兴旺。

除祭祀礼俗外,由敖包祭又衍生出了一些特殊的礼俗。现代蒙古族人祭祀敖包,实质上就是传统祭祀神灵赐福消灾习俗的传承。敖包一般由土石与树枝组成。敖包之所以多数选择石头和树枝建筑,是与蒙古族的崇石、崇树的习俗密不可分的。蒙古族有人自石出的神话传说,将石头与生命联系在一起,这说明蒙古人自古以来就有崇石的习俗。蒙古族先民还崇拜各种树木,特别是崇拜那种树干挺拔、绿荫葱郁的大树。

关于祭敖包的时间,一般选择在农历五月或七月。每年农历五月,绿草遍野,燕子北归,本旗蒙古族开始祭敖包活动。牧民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敖包下,用松柏、红柳、五彩花卉将敖包装饰起来,在敖包前摆设奶食品、“阿木苏”、糕点等供品,正面桌上摆放全羊。祭奠仪式由深孚众望的长者主持,主持人亲自向敖包焚香,敬酒,献哈达,唱祭歌,并请喇嘛念太平经。

此时,漫山遍野前来祭祀的人们跪伏于地,三拜九叩,默祷“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畜兴旺,无灾无病,万事吉利”。 祭奠仪式完毕,主持人将供品分送大家享用。同时开始游戏,主要项目为“男子三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蒙古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祭敖包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牧人在举行了传统的祭祀仪式后,还要进行赛马、摔跤、射箭、唱歌等多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娱乐活动,并开怀畅饮,尽兴狂欢。其间,老年人要取出圣水给畜群洒注;青年男女往往借此溜出,登山游玩,相互追逐,谈情说爱,约订终身。著名的蒙古族歌曲《敖包相会》中所唱的,就是这种青年男女在敖包前约会的情景。

祭敖包不仅包括敖包,还含有其祭地、祭山岳等内容。《西哉水道记》载,木素尔岭“准噶尔于其地树幡诵经致祭”。显然具有自然崇拜的性质。敖包是萨满教神灵所居和享祭之地。敖包神被视为氏族保护神,祭敖包为重要祭祀仪式,于每年夏历六、七月间举行,供奉羊、酒、奶酪,点火、焚香,由萨满跳神后,参加者将祭品分食。鄂温克等族也有类似的祭敖包仪式。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萨满跳神一般已改为喇嘛念经,祭敖包不再是纯粹的萨满教的祭祀活动。

蒙古族敖包种类繁多。乌汗老师告诉我,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成年人崇拜的敖包,专供男人祭祀的敖包,专供女人祭祀的敖包;地区性集会的盟级敖包(楚古拉干敖包),旗级敖包(和硕敖包),苏木级敖包(苏木敖包);归一屯所有或归数屯所有乃至归一家私有的敖包,等等。在乌拉特国际敖包文博园还有专供体育选手祭祀的敖包(蒙古族喜欢射箭、马术等体育运动,往往在赛前一些选手会来到这里,以祭祀的形式获得一份吉祥的好运气),专供高考学生祭祀的敖包和专门祈求去病的敖包。

在敖包文博园还有尊骑马人的塑像,乌汗老师告诉我那便是山神,神像的背后就是潮格温都尔山,像是天上掉下来的一块陨石,为草原增添了一份天外来客的神奇。有人说,陡然从大地中升起的潮格温都尔山是一座火山遗迹,远观像极了日本的富士山,尤其冬天下雪的时候,山体白雪覆盖,更是十分相像。它不与任何山川山脉相连,巍然屹立,是乌拉特草原的风水宝地。在它的左右两边是东西乌盖河,河槽虽然不曾经常年流水,但始终如同是两条巨龙,相戏潮格温都尔山这颗珠子。因此,潮格温都尔山一座神奇的山、一座神圣的山,而人们来这里祭祀的目的已经非常明晰:祈求山水风物,顺风顺水,风调雨顺,风水永驻。

在这里,我有了一份意外的收获,即:蒙古族的“六畜”实际上只有“五畜”:绵羊、山羊、马、牛、骆驼。绵羊和山羊在他们看来是两个“物种”,性格迥异。绵羊由盘羊驯化,山羊的祖先是野山羊。绵羊只吃草尖,山羊可以吃掉草根。二者同时出现在草原,可以有相互配合的“协调发展“,也利于草原的生态。绵羊性慵软弱,山羊敏感活跃。在一起混养,对草场生态恢复、防狼等都有很大的益处。至于鸡为什么不被列入“六畜”或“五畜”,乌汗老师告诉我,牛、马、羊、骆驼等在随牧民迁移时,一起赶着就走了,但鸡不一样,有些“不听话”,要赶着走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也便不养。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蒙古民族与历史上的匈奴并非同一民族,但均为草原上逐水草而居的游牧者,在对待鸡的问题上应该是一致的。这也是地理给予人们的一种文化习俗。

乌拉特国际蒙古包文博园说到底实际上是为了人们了解蒙古包建筑风貌,并在这里举办乌拉特婚礼和娱乐的地方。在一座非常高大的蒙古包前,我看到一排排的牛拉着装了车轮的蒙古包,乌汗老师告诉我,这属于蒙古贵族的出行,拉蒙古的牛的数量也是有一讲究的。想想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如此“行走”的帐篷应该是多么波澜壮阔的场面!

蒙古包有轮子,是为了方便移动。作为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的住宅而言,制作简单,装卸方便的住宅才是首选,而蒙古包正是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然而,在蒙古包文博园我也看到了辛酸的一面,即是一些非常简易的,甚至用红柳枝编织成的帐篷,仅能容一人之身,我能想像到寒风穿透帐篷和雨水渗透帐篷的贫困。这也让我想到了在阴山的那一边河套平原上的民居的转变。

过去河套人住房极了简陋,一般都没有院墙。用草坯或土打成墙,一根木檩上梁,数根木椽搭架,就成了俗称的茅庵房。大多数房子是一门一窗,以白麻纸糊窗,或用红柳条编成片子作窗,避风雨寒冷。殷实人家有大红躺柜,一般人家只有小木箱。五原流传的顺口溜“一门一窗,人起炕光,门后有半截水缸”,即是真实写照。有的人家,父母子女甚至四代人都住在一盘土炕上,两三个人用一床被子,用毛毡或羊皮代替褥子。大多数人家铺芦苇席子,有的人家是土炕。城里的商铺以及地商、财主、官府的房子多是土木结构。

新中国成立以后,住宅建筑样式和结构逐步变化,茅庵房改为套间式或一进两开的平顶房;土木结构渐改为半土半砖或砖瓦结构。20世纪80年代后,城乡居民多盖砖木结构的两出水的马脊梁房,或以钢筋水泥打圈梁浇顶。条件好的人家盖独家小院,院内样式繁多,堂屋、卧室、厨房、书房、卫生间、洗澡间等一应俱全,装饰豪华。(张志忠《说话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20年11月)

在大地上、在生活中,不管到了什么时候、是什么人,呈现贫富状态的方式总是一样的,枝编帐还是茅庵房都是我们曾经的忧伤。至于乌拉特婚礼则是需要能够永远传承下去民俗文化。

乌拉特蒙古族的婚嫁习俗,以其独特的风格区别于其它部落的婚礼。其全过程可分为求婚、订婚、娶亲、拜火、回门5个环节。

娶亲前,新娘磕头以辈数和年龄为序,总代东念唱长辈和来客称呼,念一个点一次头,女伴在一边压头。磕头时长辈们都有礼品,大至牛马驼羊,小至衣料银圆。赠送牲畜时必须是生产母畜,这也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新娘磕完头就要退出。

这时青年们从外面将门推住,不让新娘出。新娘只有把平时绣好的手帕、烟荷包、或糖块送给他们才可出门。这和汉族习俗中耍笑新娘是一回事,但蒙古族习俗中,要耍笑新娘只有在这个时候,别的时候是不允许的。特别不允许像汉族那样闹洞房。更不允许娶新耍旧,耍笑老人。

新娘出去后,取掉蒙头纱,戴好首饰,穿好服装,再度返回客房向大家请安问好,并同长辈和来客交换鼻烟壶。然后为客人倒茶敬酒,婚礼酒宴就此开始。酒宴开始时,必须先上茶,然后敬酒,跟着上羊背子(即乌查)。敬酒时必须念祝酒词,放乌查时,必须念唱放羊背子的赞词。而且唱婚礼歌,即唱“天福”。根据乌拉特部落的习惯,演唱婚礼歌的歌手是男性歌手两名。婚礼的延续时间一般是:一天。天晚,来客离去。富贵人家在婚礼时间的延续上比普通百姓要长,但最长也只是三天。

接下来便是探望闺女和回门。

探望闺女送亲者到新房探望闺女是一种仪式。有当日探望和几日后探望两种。探望闺女虽然很简单,但也很重要。因为女方不探望姑娘,那么姑娘就不便回门。

乌拉特婚礼中的回门,由婆婆领上儿子和儿媳,带上整羊、圆饼、白酒前往女方家。时间上没有固定日期,只是在婚礼后的适当时候,或者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回门时,娘家也要举行酒席宴会,款待女婿和亲家。回门的说法在汉族的婚礼中也有,一般去婚后的每三天或者第七天,新郞带着新婚一起回娘家,与新娘的娘家人团聚,报告新婚的生活。说法都一样,但形式大不同。

我国各地蒙古族婚礼文化在好多环节有相似之处,但有两个方面是乌拉特婚礼所特有的内容。一是新郎必须戴帽子,婆婆给儿媳起名字;二是唱律歌、敬喜杯。

乌拉特蒙古族婚姻,在解放前一般由父母包办。若哪家的男子到了该结婚的年龄,父母就利用各种机会,为其选择佳偶。一般情况下,婚嫁年龄小伙在18到22岁之间,姑娘在17到20岁。

结婚与未婚的蒙古族女子在发髻上有着严格的区别,所以通过女子的发髻就能知道是否已经结婚。如果相中了哪家姑娘,并了解其父母也有此意时,就邀请一位热心肠的、在当地较有威信的人作为“招戚”(媒人),带上礼品去女方家,说明来意,敬酒献哈达。如果女方长辈接收了哈达,就意味着女方同意了这门亲事,那么求婚的目的就基本达到了。

到了订亲的那一天,媒人领着女婿和男方长辈以及亲戚带着礼品到女方家,大多数是整羊、砖茶等,商量订婚的有关事宜。订婚主要有两层内容:一是洽谈彩礼,实际上是女方与男方讨价还价的过程;二是商定娶亲的日期。订婚时带的礼品,根据需要和贫富而定,富者可带羊乌叉(整羊背子)、哈达、白酒等。多数人带一套茶礼(即哈达、4块原油饼、一块砖茶、若干瓶白酒)。茶礼是代替羊乌叉的,属于重礼,4块油饼代替4条羊腿,砖茶代替羊背子。

娶亲的大概日期在订婚时已经选定,但是为了避免出现差错,在娶亲前,还要互相通报情况,确定娶亲、送亲的人数和来娶的具体时间,有的还要提前送彩礼。

娶亲队伍启程时,男方唱起“辞行曲”,新娘在伴娘的照应下,告别双亲和家人,依依惜别。一般情况下,娶亲队伍在7—9点之间回来,最晚不超过10点。从女方家到男方家的途中,娶亲、送亲双方不是只顾赶路,还有热闹的追逐戏斗场面。击镫、抢帽是娶亲路上一场极为激烈而热闹的场面。因为乌拉特蒙古族在喜庆婚宴上如果不戴帽子,要被视为没有礼貌。

按照乌拉特婚礼的风俗,新媳妇到婆家之后,婆婆要给她起一个新名字,一般在结婚之前就已经起好了。当婚礼结束后的第二天,新媳妇要早早起来在伴娘的帮助下开始煮砖茶,做第一顿饭。

唱律歌是,在乌拉特婚礼中,要专门聘请歌手唱婚礼歌曲,为婚礼制造热闹喜庆的氛围。普通平民百姓家庭一般请3—5名歌手,富裕的人家按照经济水平可以请更多。而且歌手唱歌全部清唱,不用任何乐器伴奏。所唱歌曲曲目和顺序有规定,不能颠倒也不能随意更改。歌手所唱歌曲均由梅日更活佛创作(梅日更活佛是18世纪著名音乐创作家,创作了80首歌曲)。在婚礼中,一般人家举行婚礼唱九首歌,大家族可以唱十八首或更多,能持续三天三夜。

敬喜杯是当新郎新娘在婚礼上给每一位来宾敬酒时,来宾必须当场赠送礼品表示祝贺,这个风俗叫做“敬喜杯”。所以在参加婚礼时,来宾一般要准备两份礼品,一份送给举办喜事的男方家人,另一份则在婚礼上送给新郎和新娘。当时人们赠送的礼品大部分是牛、羊、骆驼、褥单等等,给钱的比较少。

另外,乌拉特人结婚时对新娘头饰比较重视,一般情况下在儿子快到结婚年龄时的前几年,父母就开始为未来儿媳准备结婚的头饰。所以在整个婚礼中头饰的资金投入比较大。但大部分婚礼的头饰是祖辈传下来的,如果儿子较多,一般祖传头饰由最小的儿子继承,其他儿子结婚所用的婚礼头饰就要另外用心准备。

草原的幸福也在这种仪式,而仪式总会在欢愉里给人一种庄重感,像乌拉特草原上的牧草年年岁岁,生长不息。

月亮城堡其实是一处风蚀景观,太多的人都说它像乌拉特草原上的昂首的红驼,但在它的正面我看了很久,怎么都觉得它像草原上的一位少女,并将它拍成视频,配上了这样的一首歌:

你在山的那一边

我在这圪梁梁上站

叫一声妹子你么听见

哥哥心里胡盘算

山峁茆上看的远

你在那张了家的畔

叫一声妹子你听不见

哥哥心里实在想念……

一路同行而来的巴彦淖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的张斌和王银虎笑的多情,有道是,人生漫长,晴雨交加,若是心有一份热爱 ,即使岁月荒芜,依旧可以奔赴山海。它,站在这里,真的像个妹妹,也不知道是谁为它所在的地方起了“月亮城堡”这个名字,它,就是城堡里的公主。它,站立的地方,面前是界碑,背后是人民,它,完成了年年岁岁的守望!

宝日汗图系蒙语,意为神仙常驻之地,又译宝日汉图、包日汗图。我说,包日汗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图可能就是地方,但被乌汗老师很快地纠正了——宝日汗图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在存在人名。宝日汗图百年草原西临浩瀚的巴音温都尔沙漠,东为毕力其尔怪石林。在大漠戈壁,草木通常难以生长,而宝日汗图草原就像戈壁沙海中一颗璀璨明珠,一派青山绿水、草丰树茂、鸟语花香、牛肥羊壮的江南景象,被称为戈壁上的绿洲。为什么会是这样?只因这里有一股神奇的山泉,甘甜的滋润让戈壁草原上什么也都有了,也就成了神仙居住的地方。

宝日汗图百年草原东与毕力其尔怪石林相望,南与乌拉特后旗规模最大、僧侣最多、影响最广的巴音善岱庙相邻,北有红驼行体验地,西邻美丽的马兰花滩、红霞谷,还有广袤的越野胜地巴音温都尔沙漠。面积达560多公倾。在资料介绍里,我看到:

宝日汗图延续了乌拉特百年草原风光的旖旎景色,自然生态,不被周围浩瀚的戈壁沙漠所吞没,不被酷热、干旱、狂风所枯竭,为大漠绿洲,是巴彦淖尔市漠北幽静的后花园!路旁堤畔的欧洲黑皮杨和胡杨,如今依旧用它那千年不腐的枝干保护着这片绿地,得天之韵律,纳造化之神奇。冬日的雪后,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滩,风雪肆虐、寒风怒号,宝日汗图的树如打磨不死的灵魂,挺直脊梁、张开枝桠、豪气冲天,不为环境忧伤,不为生态惆怅,在生生死死的轮回中依然固守着脚下的大漠。宝日汗图,一片远离现代文明污染的净土,几百年来他艰难地保持着原始的本色,他是修行者心目中的圣地。凡是来到这里的人们,心情会返璞归真,仿佛时间会就此停止下来。

作为景区,宝日汗图其实是在做文化,而文化可能还有人们出自对历史记忆的成分。戈壁的苍茫与辽阔,弥漫着野性与雄性,天空高阔,不染一丝烟火,毡包里飘出来的奶香,承载着蒙古族牧民独特的地域文化气息。正是宝日汗图让现代人心醉的诗与远方。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有一批知识青年从北京、上海、天津等全国各地聚集在了宝日汗图,创造了一段让人难忘的记忆,宝日汗图旅游区依据这段历史为背景建起红色教育基地,基地由知青文化馆,知青墙,知青会议馆,知青展览,知青住宿房的知青大炕组成。知青文化馆,馆内展示了当时知青所用的农具等。还有蒙古额吉缝补,知青工作的场景和骆驼学校等。而知青会议馆则用于参观或组织党员培训学习之地,知青房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格进行装饰、还原,被用来接待和住宿。

就像两棵树没有完全相同的,知青的故事也各有各的,但体验却是相同的,一如记忆在胸或树向上生长的姿势。在这里,我看到了当年的标语与口号,还有只老掉牙但可以唤醒时间的钟。

宝日汗图还有铁柱山酒吧,是十多年前在当地拍摄一部电影时留下来的建筑,突兀在草原上,像是一台露天的时光机,人们可以在里面喝酒聊天,也可以在共前后左右的空地举行篝火晚会,品味苍凉与空旷,也可以品味孤独与寂寞。

除了这些,宝日汗图还建有一座马文化馆,展示和讲述着蒙古民族与与相生相伴的历史。那里的马都是蒙古马,体形矮小其貌不扬,在战场上却能打胜仗;体力没阿拉伯马好,阿拉伯马却追不上它。

马文化馆把这一切都记了下来,像是战争年代里作为利器的马驮起了蒙古高原的历史。奔忙了一天,该要告别了,忽然发现在乌拉特后旗还有很多的地方没能去,像风吹玛瑙跑的玛瑙湖,还有巴音温都尔沙漠的梭梭林……不过那里都成了自然保护区,蒙古野驴、北山羊、鹅喉羚等珍稀野生动物的乐园,游人很难进入了。抬头看天,已是星星点灯的时辰,忽然发现乌拉特草原的星星很亮很亮,就像生存在地上人的美好愿望。天空此时成了星星的故乡,也是我们的故乡。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