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描绘丹青妙墨的弥勒》作者:葛树人

黄河文化 2022-08-31 22:01:53

余秋雨老师在题写“弥勒市博物馆”匾名时曾经说过:“注入人类家园的每一条细流,都不再是自然之物,它的每一滴水珠都折射着文明之光”。

那么,历史是什么?它是时间的印记么?抑或是每个历史时刻、每个历史事件都被时间所固定而成为永恒?而在历史的点滴时刻,又有哪些震撼的绝响,久久不能平息,幽幽萦绕于后人的耳际?一座城市有着怎样的发展史,它是怎样改变一个地区、一个族群、一个国家的?2022年7月1日,带着这样的疑问和好奇,我们文化馆党支部一行11人,带着一种探索的情绪,带着一种对弥勒历史的敬畏,带着对古代人民的敬仰,来到了弥勒市博物馆,参观展览,穿越时空,回望历史,思索未来。

来到了博物馆的前厅,做了相关的登记和防疫手续后,我们开始了穿越之旅。从宣传手册上我们得知,弥勒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它位于弥勒市红河水乡东南角,总占地24.83亩,总建筑面积约13240.21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6719.77米,地下建筑面积6520.44米,展厅面积约2500平方米(含一楼主展厅、二楼临展厅)。其规模已超出国家县市级博物馆建筑最小规模4000平方米的要求,已达到国家中型博物馆的规模。目前,陈展数量约600件,其中:有馆藏文物75件套(含三级文物11件);新征集文物50余件套;非遗400余件。主展厅分序厅、家园、乡情三大部分。家园(历史文化)的主要陈展内容为:远古生命、文明曙光、青铜时代、弥勒部落、市马古道、明清遗韵、红色记忆、志士先贤;乡情(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展的主要内容为:世居民族、各民族服饰、语言文化、艺术文化、建筑文化、节庆文化、习俗文化、手工艺文化。。

进入一楼的序厅是以“火”与“阿细跳月”作为弥勒的文化符号,为参观者展开一幅典雅大气的画卷,由此开启弥勒历史的时光之门,勾勒展现出先民们多样的生活状态与崇高的信仰。弥勒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西南推行郡县制时,弥勒就纳入了中国版图。据《南诏野史》记载:唐天宝七年(748年),境内属南诏爨部地,即史书所称“东爨(Cuan)乌蛮”少数民族聚居区。同期“些莫徒蛮之裔弥勒得郭甸、巴甸、布笼甸而居之,故名其部曰弥勒”(《元史·地理志》)也就是“弥勒”地名的最初由来。也有这样的传说,这一带原有一个夷人的部落,酋长名木勒,因夷人口音“木勒”与“弥勒”相近,故而城以“弥勒”冠之。从元27年(1290年)正式使用弥勒州地名,迄今这一地名已有730多年。据云南省考古专家鉴定,该区域的地质地貌大约在距今1.4亿年至1.7亿年之前就已形成,在其境内,虽然还未曾发现古猿和古人类化石,但找到了与古猿、古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古生物化石,如螃蠏沟古脊椎动物化石和迄今已有一千万年历史的弥阳湾子寨古野马化石,虹溪莲花池放羊洞野牛化石和明以则、西梭柏、三角地等地发现的古象牙化石。这些生命的出现为弥勒的历史变迁提供了科学佐证。仰望穹顶,弥勒星斗争辉的天空,丝毫不逊于红尘的熙攘和富丽。

我们逐一参观了远古生命、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弥勒部落、明清盛景、文风雅韵等,又近距离瞻仰了唐宋和元明清时期各种各样的曼妙器具,看到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自然流露出对古人巧夺天工的感叹,我们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殿堂,一下子就触到了艺术的穹顶。这块区域主要是为让青少年简单愉快地了解历史,丰富家乡历史文化知识,带给他们很好的途径和平台。文风雅韵区陈列的是形式各样的古代书画珍品。当我们仰视着那些精美的字画,似乎感觉到画中的人物飞翩翩得向你走来,那字里行间,急似飞流瀑布,缓似行云,感觉妙不可言。

了解了弥勒从远古到明清的发展历程后,古代弥勒的灿烂文明会给大家留下美好的记忆,那些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艺术文化让人倍感珍惜。而近代,弥勒则转型成为了武装斗争的重要地区,在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更是云南人民开展反蒋武装斗争中“一支人民军队”的组建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响云南反蒋武装斗争的第一枪、揭开反蒋武装斗争序幕的战斗地。弥勒作为全国1599个、全省59个革命老区县(市)之一,在新中国诞生前后,弥勒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伟大的解放战争及援朝战役。为纪念英烈们,这个展厅将从各个方面向大家描绘当时的光辉历程、重温革命峥嵘岁月与辉煌成就,生动再现革命英烈们以血肉之躯、以青春怒火,铸就的精神丰碑。以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谱写的热血长歌。

弥勒的历史和现实让我深深体会到:弥勒历史人文环境与山水园林城市是鱼与水、土地与树木的关系。著名学者钱学森指出:尊重一方区域人文地域历史,尊重自然生态,重视科技含量,是山水园林城市的核心精神。置身于这幅被自然山水包容的恬淡水墨画中,体味豪放亦不乏婉约宋词的意境,秉着尊重区域历史人文资源的态度和注解的愿望,从眼帘的景致中去探询弥勒历史人文地理环境与现实情怀的交融,试图唤醒沉睡的山水灵性和内在魂魄……而弥勒以纯自然的山、水、土、石、花、木、鸟、虫、鱼、雨、露、光、云、雾等景物、景观恰当地融入,所以这一幅具有朴素古风的山水园林画卷就不再是模仿,不是盲目,而是扣开了精神世界的一扇门,对自然山水的求源、对根的追寻。

“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凝固文化的象征和标志,而尊重区域内人文地域历史资源,尊重自然生态,科学尝试对区域环境的修补并提升其内涵,构筑一方秀美的区域环境与所培育、渗透并折射的人文精神总是相辅相承的。尊重弥勒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富有山水自然属性的基础上,赋之以超越时空的思想灵魂最终演绎为社会属性,在人文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区域发展中相互感染,不断描绘丹青妙墨的弥勒!

作者简介:葛树人,男,傣族弥勒市群众文化副研究馆员,弥勒市文化馆副馆长,弥勒市市管专家,弥勒市政协特聘艺术家,弥勒市音乐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从事群众文化专业工作20余年。先后在《中国文化报》《云南日报》《云南群众文化》《云南民族音乐》《红河文化》等报刊发表理论、文学、音乐作品300余件。2020年代表云南省到浙江江山市参加中国村歌大赛演唱《梦回巡检司》获三等奖。2020年创作歌曲《彝山恋歌》获云南省“奋斗杯”三等奖,2020年作词《五山之恋》获云南省原创歌曲大赛获二等奖,。2021年创作的小品《脱贫路上》获云南省文化馆“回想2020——云南省群众文化脱贫攻坚曲艺作品征集评选二等奖”。2021年参与创作表演参赛的无伴奏混声合唱《嘎斯比勒》荣获云南省第十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获金奖。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