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煜捷史馆
编辑丨煜捷史馆
淡水石斑鱼,原产于中美洲的大西洋流域,具有产量高、生长快和肉质鲜美等优点,该鱼是一种热带鱼,可以在淡水中生长,也可以在盐度低于千分之十的海水中生长。
该鱼适宜在温度范围在25~30°C之间生长,水温降至20°C时,该鱼行动减缓且摄食量减少。
传统的室内流水养殖存在加热耗能高、被污染的水体未经处理排放污染环境等缺点。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在环境上是可持续的,比传统的水产养殖系统少用接近90%的水量,并且提高了饲料的转化率、恒定水温和提高产量。
使用工厂化循环水系统,对淡水石斑鱼进行90天的饲养,试验结果可为循环水系统养殖淡水石斑鱼的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接下来,就由煜捷为大家讲述:循环水养殖系统在淡水石斑鱼养殖过程中,是如何提升石斑鱼产量的。
养殖试验设计淡水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构成,循环水处理系统由养殖池、微滤机、生物滤池、紫外线杀菌池、恒温机、增氧机等单元组成。
淡水石斑鱼放养于体积60m³的长方体的养殖池中,试验中使用3个养殖池进行试验。循环水养殖模式在后文中简称试验组。
为了对比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养殖效果,同时建立对照组,对照组中建立3个体积为60m³的养殖池,每日换水两次,每次换水体积约为水体的25%左右,两套系统都在同一试验室内,投喂饲料、温度和灯光控制均相同。
试验开始时,鱼苗个体起始重量为100±15克,养殖密度为10.83kg/m³。
每天的上午9:00和下午15:00进行投喂石斑鱼颗粒饲料,主要营养成分见下表,每日投喂饲料量约为鱼体重的1%。
取回的水样使用0.45μm孔径滤膜抽滤后进行水质分析。温度、溶氧和pH使用HACH便携式多参数水质检测仪测定。
待测水样倒入坡璃样槽,加入氨氮试剂7滴摇匀,再加入氨氮试剂(H)7滴后,常温静置5分钟放入海恒DZ-A仪器样槽,盖样槽盖后按下读数键,待屏幕显示读数记录。
待测水样倒入坡璃样槽,加入亚硝酸盐试剂(I)5滴摇匀后常温静置5分钟,再加入亚硝酸盐试剂(II)5滴后立刻摇匀常温静置10分钟后放入海恒DZ-A仪器样槽,盖样槽盖后按下读数键,待屏幕显示读数记录。
根据测定指标选择HACH-hq30探头,将探头用纯水清洗后将探头置于水样中,按下Read键,显示屏会显示正处于稳定读数,进度条全部稳定后屏幕出现锁定光标,待测结果展示在屏幕上,观看读数并记录。
每15天在每个养殖池中取20尾淡水石斑鱼使用量尺迅速测量体重体长。测定的数值及试验鱼的摄食量用于计算以下的指标:
特定生长率(SGR,°/°/d)=【(lnW2-lnWi)/(t2—t1)】×100%
增重率(WGR,%)=100(W2-Wi)/W,
存活率(SR,%)=(Nf-Ni)/Ni><100
Wi为试验鱼在时间t1的平均体重(g);W2为最终鱼重量(g);Ni为最初鱼数量,Nf为最终鱼数量。
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分别采用烘干法、凯氏定氮法、气索氏抽提法和灼烧质量法进行测定;
氨基酸采用日立L8900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检测;脂肪酸酸采用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方法并使用气质联用仪相色谱仪进行检测。
那么基于实验设计,淡水石斑呈现出了怎样的变化呢?
淡水石斑鱼生长指标的变化情况环水养殖试验组试验结束时,淡水石斑鱼平均体重为318 ± 17g,对照组为313 ± 24g,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循环水养殖的淡水石斑鱼的存活率达到96%以上,这个数据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5.4%(P < 0.05)。
这个结果与Kikuchi等人在循环水养殖红鳍东方鈍(rafca/wgw)的研究中结论相近,循环水养殖的红鳍东方纯的存活率为91%,红鳍东方鈍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
尽管与其他水生物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存活率较低,这可能是由于试验条件以及鱼类初始体重的差异导致的。
但在本试验中淡水石斑鱼的存活率与其他人对于循环水养殖中的存活率均高达90%。
那么,循环水养殖系统的使用都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影响使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罗非鱼,罗非鱼的存活率达到了100%,在适宜条件下循环水养殖的军曹鱼的存活率达到了92.5%,对于循环水养殖高体革鯛的存活率达到了100%。
在循环水养殖淡水石斑鱼90天后,淡水石斑鱼的重量为318 ± 17克,与对照组的最终体重313 ± 24克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对凡纳滨对虾的循环水养殖试验中,循环水养殖与对照组的终体质量也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投喂饲料的投喂率一致导致的。
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对于不同投喂率下高体蛤蜊的研究中,不同投喂率对于高体革鯛生长性能的表现不一。
在循环水养殖模式下,淡水石斑鱼的粗蛋白、粗灰分、粗脂肪和水分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区别(P>0.05),养殖模式下鱼类食物组成不同是引起鱼类肉质组成的重要原因。
在本试验中淡水石斑鱼肉质组成没有显著性区别可能是由于投喂饲料一致导致的。在本试验中,淡水石斑鱼共检测出18种氨基酸,试验组和对照组淡水石斑鱼氨基酸组成没有显著性区别(P>0.05)。
通过检测淡水石斑鱼的脂肪酸组成,共检测出23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有13种,饱和脂肪酸有11种,试验组和对照组养殖环境水体都在符合淡水石斑鱼生长范围内的原因导致脂肪酸组成没有显著性区别。
淡水石斑鱼的产量是反映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应用效果的重要指标,较高的产量可以帮助企业盈利。
在该试验条件下循环水养殖淡水石斑鱼的单位产量可以达到35.33 ± 1.90千克/立方米,显著高于传统对照组的31.01 ± 1.88千克/立方米(P<0.05)。
这可能是由于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水质稳定且符合渔业水质要求,循环水养殖模式下淡水石斑鱼的存活率更高导致的。
在水质方面,循环水养殖系统可以在高密度饲养条件下使水质达到可控状态,并减少水的消耗。
试验结果中对照组的水质指标优于循环水养殖的水质指标,但循环水养殖的水质指标都在符合淡水石斑鱼生长的范围内。
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平均水温为26.8°C,是淡水石斑鱼适宜的生长温度。
并且由于循环水系统中有曝气系统给养殖池提供氧气,循环水养殖模式下溶解氧的均值为7.33 mg/L,符合淡水石斑鱼正常生长要求,在高密度水产养殖中,保证溶解氧浓度较高对水产养殖有重要意义。
循环水养殖系统的pH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都在适宜淡水石斑鱼的生长范围内波动,稳定的pH对于淡水石斑的养殖有很大的帮助。
在集约化养殖模式中,常见的对养殖生物有毒害的物质包括氨态氮和亚硝酸盐,在循环水养殖水处理过程中对氨态氮和亚硝酸盐的高效去除非常重要。
本试验在循环水养殖的整个周期中,水中的氨态氮和亚硝酸盐均保持在一个安全范围内。
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氨态氮均值为0.953 ± 0.541 mg/L,显著高于对照组中氨态氮的平均值为0.287 ± 0.208 mg/L(P < 0.05)。
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亚硝酸盐均值为0.175 ± 0.089 mg/L,显著高于对照组中亚硝酸盐的平均值为0.013 ± 0.030 mg/L(P < 0.05)。
对照组通过每天换水的方式改善了整体水质指标,但经常换水会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
由于循环水养殖系统搭建了生物滤池,使得生物膜有效促进消化反应的不断进行,循环水养殖模式水体中的水质指标相对稳定,并大大节约了水资源。
在不同的生物膜系统之间,微生物群落可能有很大的差异,由于该试验条件下的循环水系统采用了三级不同的滤池,滤池内的挂膜填料不同。
因此对于淡水石斑鱼养殖过程中的每一级滤池的生物膜,对于各种水质指标的净化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通过使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对淡水石斑鱼进行了为期90天的饲养试验,以评估循环水系统在淡水石斑鱼养殖中的效果。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循环水养殖的淡水石斑鱼表现出良好的生长性能,存活率达到了96%以上。
这一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5.4%,这表明循环水养殖系统有助于提高淡水石斑鱼的存活率。
在试验结束时,循环水养殖和对照组的淡水石斑鱼的平均体重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循环水养殖模式可以在维持鱼体质量的同时提高存活率,这对于养殖业的可持续性非常重要。
研究结果表明,循环水养殖系统可以有效维持水质在适宜淡水石斑鱼生长的范围内。水温、溶解氧、pH和氨态氮等关键水质参数都在合适的范围内波动,有助于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水质相对稳定,与传统的每日换水方式相比,减少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这有助于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
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淡水石斑鱼单位产量较高,达到了35.33 ± 1.90千克/立方米,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01 ± 1.88千克/立方米,这表明循环水养殖系统可以提高淡水石斑鱼的产量,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益。
结果表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在淡水石斑鱼养殖中具有潜力,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保持水质稳定性,并减少水资源浪费,这对于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