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两朝四帝为何一定要灭掉高句丽?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惜筠说历史 2024-10-31 21:48:40

高句丽是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强盛时期的疆域地跨现在中国东北地区东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隋唐两个王朝四代皇帝(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历时70年,对其征伐十多次才将其灭掉,这其中不乏皇帝御驾亲征,有时还惨败而归。那他们为啥都这么执着于灭掉高句丽呢?乃至不惜花费巨大代价也一定要拿下它?

第一个原因是:为了维护以隋唐为中心的天下秩序,要将高句丽纳入这一朝贡体系之中。

在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下,中央王朝不仅需要统一内地,还要与边疆各民族政权建立宗藩关系,中央王朝作为宗主国要册封边疆各民族政权,而边疆各民族政权作为藩属国,要对中央王朝称臣纳贡、按例朝觐、听从指令等。

高句丽作为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自然也在这个华夷秩序、天下秩序之中。高句丽自建国之初开始,就一直向中央王朝称臣纳贡、接受册封。然而自东汉末年以后,中央王朝陷入了长时间的分裂,期间只有西晋完成了短暂的统一,各割据政权忙于内斗,无暇东顾。高句丽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迅速发展壮大,到隋朝建立时,已经是地区强国了。在这期间,中央王朝对高句丽只能勉强维持住名义上的宗主身份,与其维持表面上的朝贡关系。

丸都山城——高句丽早中期都城

等到了隋朝与唐朝统治时期,它们都完成了内地的统一,已经不再满足于过去与高句丽保持形式上的藩属关系了,而是要与其建立实质性的政治隶属关系,高句丽不仅要称臣纳贡,还要定期朝见,服从中央王朝的指令。

可是高句丽只愿意表面臣服,就是说可以接受中央王朝的册封,成为名义上的藩属国,但是绝对不允许中央王朝干涉其内政、外交,实质上是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并且还要在东北地区、朝鲜半岛建立地区性霸权,试图与隋唐争夺在东北亚地区的主导权。

在隋唐两朝看来,这是绝对无法容忍的,这是对自己天下共主地位的挑衅,是对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天下秩序的挑战。如果放任不管的话,势必会引发连锁反应。其他藩属国会怎么看?难保不会有样学样,群起而效仿,这样天下秩序就会崩溃。因此,隋唐与高句丽的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双边关系,更是关系到隋唐两朝构建天下秩序的大事情。

双方的目的不同,而且谁也不肯让步,冲突自然就是难以避免的了。对于隋唐两朝来说,既然怀柔政策行不通,那就只剩下战争一途了,它们决心要灭掉高句丽,以维护以自己为中心的天下秩序,维持宗藩体制的正常运转。

高句丽在隋朝建立后,虽然向隋朝遣使纳贡,表现了对隋朝的臣服,但是此后朝贡时断时续。它还和南方的陈朝交往,希望牵制住隋朝。而当陈朝被隋朝消灭后,高句丽担心隋朝进攻自己,于是积极备战,还加大了对隋朝的情报刺探与边境劫掠,强化了对东北地区的契丹和靺鞨的政治控制。

隋文帝说高句丽“虽称藩附,诚节未尽”,表面上向隋朝称臣纳贡,但实际上却没有尽到一个藩属国应尽的义务,隋朝认为高句丽阳奉阴违、桀骜不驯、叛服无常。

598年,高句丽进攻隋朝的辽西地区。在隋朝看来,这是对隋朝宗主国地位的挑战,是在公然破坏以隋朝为中心的天下秩序。于是隋文帝命五子汉王杨谅,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看这架势就是想直接把高句丽灭了。这是隋朝第一次讨伐高句丽,拉开了隋唐两朝历时70年攻灭高句丽战争的序幕,这一系列战争,时人称之为“辽东之役”。

不过,由于陆军战线太长而粮运不继,加上又遭遇了疾疫,水军在海上又遇到了大风而损失惨重,导致还没和高句丽正式交战就撤军了,隋朝第一次讨伐高句丽以失败告终。之后高句丽王向隋文帝遣使谢罪,承诺恢复每年朝贡,两国就又恢复了和平关系。

到了隋炀帝统治时期,隋炀帝对于构建以隋朝为中心的天下秩序,实现万国来朝、四夷宾服的政治目标,相比于其父隋文帝更加执着,“日月所照,风雨所沾,孰非我臣”。此时经过隋文帝的开皇之治,隋朝国力大增,也能支撑起他的雄心壮志。

而高句丽从601年以后不再朝贡,又试图联合突厥, 从西北方向牵制隋朝,结果这件事被隋炀帝发现了。隋炀帝让高句丽王入朝觐见,高句丽王考虑到人身安全拒绝了。隋炀帝对高句丽的种种不臣行为,再也无法容忍,决定要灭掉高句丽。他几乎举全国之力于612年、613年、614年,连续三年亲征高句丽,结果不但没有彻底灭掉它,反而还引发了国内大规模农民起义,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到了唐朝建立的第二年(619年),高句丽向唐朝称臣纳贡,高句丽对唐朝的态度比对隋朝好的多,恭顺有加,多次遣使纳贡,派遣王族子弟入内地学习,送还隋朝征高句丽时流落到高句丽的汉人,接受唐朝调解其与百济、新罗的关系,更多地履行了藩属国的义务。

因此,从唐朝建立到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二十多年间,唐朝与高句丽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但是这种蜜月期只是暂时的,因为双方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唐朝要实现以唐朝为中心的天下秩序,要将高句丽纳入这一朝贡体系之中,但高句丽却只想表面臣服,实则要保持独立并建立地区性霸权,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这段时间双方保持和平,一是因为唐朝建立之后,忙于平定各地割据势力,完成内地统一,之后恢复因隋末战乱而凋敝的社会经济,并且还要对付突厥、吐谷浑、经营西域,无暇顾及高句丽,因此,对高句丽采取怀柔政策。

二是因为高句丽在经过隋炀帝的三次征伐后,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也元气大伤、损失惨重,它急于恢复国力,无力与唐朝对抗,因此在处理与唐朝的关系时采取主动态度,且比在隋朝时更加恭顺。

将军坟——高句丽王陵

这就意味着一旦各自的情况发生变化,那么双方就要走向对抗了。在高句丽国力有所恢复后,它开始在边境筑长城以防备唐朝,并且不顾唐朝的劝阻,进攻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和新罗。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杀死高句丽国王高建武,立其侄高宝藏为王,自任莫离支,独揽军政大权。唐太宗对渊盖苏文弑君专权的行为非常愤怒,想要讨伐他,被长孙无忌劝阻。后来高句丽联合百济攻打与唐朝关系密切的藩属国新罗,新罗派人向唐朝求救,唐太宗派人前去调解,渊盖苏文拒绝。

此时唐朝已平定四夷,唐太宗被各少数民族首领尊为“天可汗”,对于高句丽这种公然挑战宗藩体系的行为,唐太宗是无法容忍的,他必须要维护以唐朝为中心的天下秩序,否则其他藩属国必定会轻视唐朝。既然不听你唐朝的话,也没啥事,那我为啥还要听呢,为啥还要臣服于你呢。

于是在645年亲征高句丽(此时离隋炀帝第三次攻打高句丽已经隔了31年),此后又于647年、648年,派遣将领进攻高句丽,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是对高句丽给以了沉重打击。唐太宗本来想于649年再次发动进攻,准备一举灭掉高句丽,然而这一年他去世了。

由于唐太宗晚年接连发兵攻打高句丽,带来了沉重的赋税、徭役负担,引得民怨沸腾,反抗不断,于是唐高宗即位后,下令停止攻打高句丽。此后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反叛唐朝,唐朝西北边疆告急,暂时也无暇顾及高句丽。

等后来腾出手后,唐高宗多次派兵进攻高句丽,最终于668年攻占高句丽首都平壤,高句丽灭亡。

隋唐两个王朝四代皇帝历时70年,用兵十几次,最终灭掉了高句丽。隋唐与高句丽的战争是“大一统”观念下希望重建天下秩序的中央王朝,与希望保持自身独立并求取更大生存发展空间的地方政权的对抗,双方的这一根本矛盾始终没有变过,因此这也成为了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四代君主,接力棒式地必须要灭掉高句丽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收复辽东、恢复旧疆。

辽东位于辽河以东,大致范围是现在的辽宁省东部,这个地方在战国时期燕国从东胡手中夺取之后,设置了辽东郡,此后历经秦朝、汉朝、曹魏、西晋,一直处于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之下。而汉武帝时期还将朝鲜半岛北部纳入了版图,设置了郡县,以后历代中央王朝也有沿袭,因此,有时辽东也包括现在朝鲜半岛北部。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高句丽趁机不断蚕食辽东,最终于5世纪初从后燕手中夺取了辽东,将其纳入版图,此后十六国后期的政权以及北朝各个政权,因为与东晋和南朝各政权对峙,或者因为争夺对北方的统治权而战争不断、无暇东顾,只能默认高句丽对辽东地区的实际统治权,与其维持形式上的朝贡关系。

这里有一点需要提下,在南北朝时期,高句丽改名为高丽,因此当时和隋唐时期的史料一般称之为高丽。不过为了和后来在朝鲜半岛建立的国家高丽(王氏高丽)相区别,现在学界在探讨相关问题的时候,大多还是称之为高句丽。

等到了隋朝与唐朝统治时期,它们完成了内地的统一,就想把辽东从高句丽手中收回来。隋炀帝时期负责经略四夷的官员裴矩曾对隋炀帝说:“高句丽所占据的地方本来是周朝册封给箕子的地方,汉朝、晋朝时都设置了郡县,现在高句丽不臣服,成了异国他乡,先帝早就想征伐它了,只是后来出兵没有成功,现在陛下在位,怎么能不取回来呢?”

唐高祖时期的侍中裴矩、中书侍郎温彦博为了劝阻唐高祖放弃将高句丽纳入朝贡体系之中,对唐高祖说:“辽东之地,是周朝册封给箕子的国家,汉朝的玄菟郡,魏晋以前都在疆域之内,不可以允许它不臣服。”唐太宗在征伐高句丽时也说:“辽东旧中国之有” “辽东本中国之地”。

隋唐的统治者要收复辽东,不仅仅因为它是中央王朝旧有之地,还有就是它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绝不能放弃。

辽东地区土地肥沃、河流纵横、草木丰茂,适宜农业与畜牧业的发展;其南临渤海,渔业盐业也十分发达;还有铁矿,可以铸造农具和兵器。同时辽东地区因其地理位置,也是牵制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和中原王朝向北方游牧民族用兵的军事要地。所以,它对中原王朝很重要。

可是辽东对高句丽同样也十分重要,高句丽夺得了辽东地区,极大增强了国力。它利用辽东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农牧业;利用其便利的地理位置,控制东北其他民族以及引入内地的劳动力、生产技术、文化制度等;利用其部分地区易守难攻的地理环境特点,修筑山城堡垒,以抵御中央王朝的进攻。

所以,高句丽不可能将辽东交还给中央王朝,既然双方的矛盾无法调和,战争就是无法避免的了。

第三个原因:制止高句丽的扩张并建立地区性霸权的行为,以消除东北地区的隐患,保证中央王朝东北边疆的长期稳定和内地的安全。

高句丽绝不是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力量弱小的弹丸小国,它趁西晋末年之后内地长时间分裂、无暇东顾的局面,不断扩张领土、扩大政治影响力,隋唐时期已占据现在中国东北地区东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成为了东北亚地区最强大的政权。

它的战略目标是要在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建立地区性霸权,甚至于完全消灭此地的其他政权,统一东北亚。因此,它迫使东北境内的其他民族臣服于它,比如契丹、靺鞨,频繁攻打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

隋唐两朝绝不会乐意看到在自己的东北边疆,出现一个实力强大的统一政权,且这个政权还是和自己为敌的。

另外,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当地占据优势或者统一之后,绝不会只安心待在本地,而是要进入内地。比如十六国时期的鲜卑慕容氏在占有辽东之后,下一步就开始吞并辽西,之后进入华北,入主中原。而此后五代之后的历史也证明了,东北民族对中原地区政局的巨大影响,比如契丹、女真、满洲。

当时高句丽也正在这样做,它有时会找机会进攻辽西地区,虽然规模并不大,也没有进一步行动,那是因为隋唐都统一了内地、实力强大,高句丽暂时无力大举进攻,只能向东北其他地区和朝鲜半岛南部扩张,可是一旦中央王朝实力衰落或内乱分裂,高句丽很可能会趁机入主中原。

因此,无论是出于对过往历史经验的借鉴,还是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的预估,隋唐两朝都绝对不会坐看高句丽日益强大,称霸东北亚地区,从而对自己造成潜在威胁。如果坐视不理,那就是养虎为患了。为了消除这种隐患,隋唐两朝的统治者不约而同地选择,在高句丽还没有完全形成与其相抗衡的实力之前将其一举消灭。

唐太宗在征讨高句丽途中,对大臣们说:“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现在放眼天下,只有高句丽还没有臣服,我亲自出兵消灭它,不将祸患留给后世子孙。

不过,唐太宗还是没有完成,最后是到了唐高宗时期,才彻底灭掉了高句丽,实现了隋唐两朝四位皇帝的夙愿。高句丽这一存在了700多年的政权,从此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参考资料:

乔凤岐《隋唐两朝东征高丽研究》

姜明胜《隋唐与高句丽战争原因及影响探析》

张自华《隋朝的朝鲜半岛经略与东亚格局演变》

李骁衡《汉至唐时期东北地方政权的军事活动与政局演变》

李德山《唐朝对高句丽政策的形成、嬗变及其原因》

冯立君《高句丽“西进”辽东问题再探讨》

王禹浪、王文轶《高句丽在辽东半岛地区的防御战略——以辽东半岛地区的高句丽山城为中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