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来到热闹的集市,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感叹道:这里有太多的东西,都是我根本不需要的。
人到晚年,思想认识上,常常不觉就有了苏格拉底式的哲学意味:世界上的很多东西,根本就不是我想要的。
退休之前,则恰恰相反,想要的东西太多了。不想选择,而是全要。
在职场打拼的时候,很想用闲暇时间,为自己的快乐做点事,比如,漫游名山大川,跳蹦迪玩冲浪,走些风情小城,听几场音乐晚会,读几本心仪很久的书……
实现这些梦想,不需要花费太多的金钱,也不需要耗费太多的时间。只要想做,都能挤出钱和时间。
但是,以工作繁忙、精力有限、抽不出时间等等理由,放弃追求这些梦想的机会,而是把这些机会,预留给退休以后的将来。
一月又一月,一年复一年,将这些梦想,全部推给了退休后的将来:一旦退休,最不缺的就是时间;如果积蓄允许的话,有的是机会实现当年的憧憬。
退休之后,方才明白,与职场时期最大的不同,就是退休有退休后的境况、感知和心态。
很多退休前想做的事,要么身体原因,力不从心;要么时过境迁,已经提不起原来的热情和兴趣;即使做了,似乎也体味不到预想的乐趣。
仿佛一夜之间惊觉,退休后所享受的快乐,与退休前所梦想的快乐,相去甚远。
对快乐的感知,也是与时俱“变”的。
热爱生活、学会享受的本质,就是不要推迟梦想,不要放弃每一个即时变现的快乐机会,就像有人说的:“一站有一站的风景,一岁有一岁的品味”。
人到晚年的风景,就是品味静好的岁月,追求闲云野鹤般的舒心安逸,无事就是神仙。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洪应明《菜根谭》里的这段话,只有人到晚年,才能真正读懂读透,品出哲学之味。
人到晚年,心智正常的,都消解了浮躁,变得平和,就像魏晋南北朝的阮籍,这位“竹林七贤”大咖,年轻时候有多桀骜,老年时就有多平和。
门神老了都不捉鬼,何况凡俗老人?所以孔夫子说:“老者安之”。
岁月就是一个过程,不断打磨、销蚀、清醒、摆正和烂熟的过程,也是终于看到自己天花板的过程;透过天花板,看到的是天高云淡、烟云过眼。
想起一首墙上涂鸦:“初来人间不知苦,潦草半生一身无;转头回望来时路,才知生时为何哭。”
不管无名作者有多大的年龄,但肯定有一颗晚年的心。
不管承认不承认,人到晚年,思想渐次遁入形而上,变哲学了;走极端者,就没入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