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冬至,要记住“冬至四不做,不富也安康”,图个吉利!
12月21日,我们就要迎来128年来最早的冬至节气了,大家可了解冬至呢?
冬至,作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过去民间就认为,冬至是一年的重要节点,好好过冬至,来年一切都会顺顺利利的。那么在冬至节气的时候,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我国民间流传着“冬至四不做,不富也安康”的说法,一起来看看吧,到底是哪四件事不宜做呢?这其中蕴含着古人的生活智慧与养生之道,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冬至四不做,不富也安康”的意思是说,在冬至节气这天,如果不做这四件事,那么哪怕不能富贵,但也会带来平安和好运。这到底是哪四件事呢?
第一是冬至节气当天不出远门。这个说法,确实在过去我们民间流传很广,现在的很多老辈人也是这样提醒年轻人的,说是冬至节气当天是不能出远门的。
这个也不完全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在冬至时节,天气寒冷,气温也要进一步寒冷了,此时自然界的阳气处于闭藏状态。
而且人体的阳气也相对较弱,宜遵循自然规律,减少外出活动,避免长途跋涉带来的劳累与风寒侵袭。
特别是在古代的时候,大家也知道当时的交通不便,冬季的道路状况更为恶劣,远行容易遭遇风雪等恶劣天气,可能导致身体不适甚至危及生命。
而且不出远门也是一种对家庭团聚的重视,冬至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与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温暖,更符合冬至的节日氛围。
第二,冬至当天不晚归,特别是忌讳天黑后才回家。这也是冬至的传统禁忌。冬至节气当天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冬季夜晚漫长且寒冷,天黑后气温骤降,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抵抗力会下降。晚归容易受寒邪入侵,引发感冒、咳嗽等疾病。
从传统观念来看,夜晚属阴,冬至时节的夜晚更是阴气盛极之时,此时在外逗留,可能会沾染寒湿之气,不利于身体健康。特别是在冬至节气的时候还有祭祖的传统,大半夜还在外面逗留,确实也是不妥的。
第三,冬至当天忌讳和他人发生争吵。在古代冬至是很吉利的一个日子,历史上也曾把冬至当做是新年,在后来就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所以在冬至时节,人们注重修身养性,避免与人发生争吵。寒冷的天气容易使人情绪低落、烦躁不安,而争吵会导致情绪激动,气血上涌,这对于冬至日人体的气血闭藏是极为不利的。
保持平和的心态,能使身体气血顺畅,有助于阳气的潜藏与保养。不管是和家人,还是和外人,都要心平气和避免争吵,和和睦睦地度过冬至,也寓意着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为新的一年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冬至节气后不坐石头。这主要是源于石头在冬季的寒冷特性。在过去民间有“夏不坐木,冬不坐石”的忠告,是因为冬至时气温很低,石头的温度更是冰冷刺骨,人体接触后,寒邪会迅速从臀部侵入体内,损伤阳气。
尤其是老年人和体弱者,本身阳气不足,更要避免坐石头,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冬至除了“四不做”,还有许多传统习俗值得传承。冬至是养生的好时机,民间素有“冬补”的习俗。冬至后人体阳气开始逐渐回升,但仍需补养以抵御寒冬。
此时宜适当进食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红枣、桂圆等,以补充身体的能量和营养。这些食物能起到温阳散寒、滋补气血的作用,有助于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在北方地区比较经典的就是饺子了,而南方有团圆、馄饨,还有鸡汤、糍粑等传统美食。
除此以外,在冬至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那就是祭祖了,这是冬至的重要活动。在这一天,人们怀着崇敬之心祭祀祖先,缅怀逝去的亲人。
这不仅是对家族血脉传承的敬重与纪念,更是一种孝道文化的体现。通过祭祖,家族的凝聚力得以增强,家族文化与传统得以代代相传。
冬至的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冬至四不做,不富也安康”的俗语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我们虽不必完全拘泥于这些传统习俗的形式,但应汲取其中蕴含的养生智慧和文化内涵。冬至节气到了,大家别忘了这四件事哦,谨遵老传统,平平安安过冬至,也为了图个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