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金革命:青帮的灰色输血
1927年,在上海法租界巡捕房督察长黄金荣所拥有的鸦片仓库里,一箱箱银元被郑重地贴上了“军需物资”这般的标签,接着便被悄悄地运往了北伐前线。
这位青帮大佬所进行的“资助”实际上是通过毒品贸易来进行洗白的革命经费;这恰恰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最为奇特、怪异的黑色金融渠道。
黄金荣的融资逻辑扎根于本土权力网络。他凭借法租界巡捕的这一身份,把鸦片所带来的利润投入到了革命当中。
不过他的这个目的并非单纯得很,他一方面满足了军阀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借着革命的名义来扩大自己帮派的势力。
青帮巅峰时期控制上海70%成年男性,其地下经济网络渗透至军界、商界甚至租界官僚系统。
这种“以黑养政”的模式其实质是在地方权力处于真空状态的时候,所进行的一种暴力资本的转换。
黄金荣的“资助”向来没离开过利益交换;他会去保护孙中山等革命者,这个时候也会向蒋介石输送资金来稳固自己的地位。
洪门革命:跨国资本的觉醒
当黄金荣在上海滩操纵地下金融时,太平洋彼岸的洪门致公堂正构建另一种革命融资体系。
1904年,孙中山在旧金山洪门总部签署协议:致公堂以“驱除鞑虏”为纲领发动全球50万洪门成员筹款。
与青帮的那种带有灰色性质的交易不一样,洪门构建起了一套较为公开的跨国金融体系:发行“革命债券”;成立筹饷局;甚至将加拿大洪门的房产拿去作抵押以换取贷款。
这种模式颠覆了传统帮派逻辑。
据洪门领袖黄三德在《洪门革命史》中记载仅1911年武昌起义前,美洲洪门便募集超百万美元,占革命军费半数以上。
更为重要的是,洪门把筹款跟意识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旧金山的《大同日报》、温哥华的《大汉日报》变成了革命的舆论阵地,海外的华侨每捐献1美元,就能够获得一份“建立国家的股份权益”。
这种“资本与信仰”相互结合起来进行的动员,让洪门从原本的秘密会社转变为了现代政治组织。
黑色融资的双面遗产
青帮与洪门的差异呢,本质上乃是两种文明形态彼此碰撞而引发的结果。黄金荣的洗钱手段依托于传统的地缘权力,最终便陷入了本土利益那片泥潭之中。
1949年以后,他的产业被纳入管理了,他自己也变成了扫街的“赎罪人”;可是洪门的跨国网络促使了中国致公党的诞生,到现在它仍然是全球华人参与政治的很有标志性的一股力量。
历史学者徐贲于《经典之外的阅读》里明确指出:“暴力性质的资本能够引发革命,不过却没法构建起现代国家”。
青帮的消亡就验证了此点:当革命依靠黑帮所带来的经济之时,权力必定会倾向于暴力的垄断;而洪门的转变表明,唯有把资本放进法治以及信仰的范畴之中,才能够切实地推动社会的变革。
地下金融的现代启示
黄金荣的鸦片银元以及洪门的革命债券,一同在那特定的历史时期,成为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当中较为灰暗的一种标识。
这使我们意识到:只要是脱离了制度约束的资本运作,最终必定会反过来伤害改革本身。如今的反腐败斗争以及金融监管,恰恰是对这段历史最深刻的回应,只有在阳光之下的资本,才能够支撑起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