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世界第三大长河,整个流域的河网结构,为一巨大的树枝状水系。干流从青藏高原腹地至入海口,蜿蜒贯穿中国大陆地势的三级阶梯,有如大树的主干;众多的支流南北伸展,犹如树枝。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长江全长六千三百余千米,比黄河长八百余千米,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但尼罗河流域跨非洲9国,亚马孙河流域跨南美洲7国,而长江则为中国所独有。长江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长江水系发达,径流充足,干流横贯万里,沿途还有成千上万条大小支流汇入。
长江溯源“我家此山更西往,正见岷山发源处。三巴春雾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漂泊尚他乡。烟波草色时牵恨,风雨猿声欲断肠。”这一首《长江万里图》为“明初四杰”之一的杨基所作。从这首题画诗中,我们除读到悠悠的思乡之情外,也了解到作者以岷山为长江源头的观念。这并非作者自己的看法,而是当时对江源的一种普遍认识;这一认识的提出,又要追溯到遥远的春秋战国时代。从那时起直至现今,人们对长江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而江源也在人们的不断探寻中渐渐明朗。
岷山导江战国时期托名大禹治水而写成的《禹贡》中曾提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实际上,《禹贡》只不过是说大禹为消除洪灾,曾到岷山施工以治理长江,而后人便据之以岷山为长江源头了。《禹贡》所言导江之山,一般认为即今四川省北部之岷山,而江源出于岷山者,即今之岷江。自汉代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岷江为长江源头,长江就出自岷山山脚的羊膊岭。
在我们今天看来,当时有关江源的探寻无疑已经走入歧途了,然而这种错误的认识自有它的来由。首先在客观上,春秋战国以前,岷山以东地区为巴蜀富饶之地,金沙江流域却不然,处于被中原地区目为“西南夷”的地方。而两者之间,地势险峻,山高水急,人们来往亦少,所以还无法了解到金沙江源远流长的实貌,便就近把源地不算近、流量也颇大的岷江当成了长江的主源。在主观上,《禹贡》是“圣人”大禹所作(当然是古人伪托),为《尚书》中的一篇,而《尚书》又是由“圣人”孔子编定的,在古代被列为“经书”、为士大夫们奉为圭臬。所以不难理解《禹贡》的权威性以及它对后世著者与读者的影响。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实践活动的逐渐深入,人们也在开始逐步摆脱《禹贡》“岷山导江”的束缚,将目光放得更远了。
初识金沙江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除兴兵掠地、争霸中原之外,也不断向边徼拓地,以求充实国力。正是这些扩张活动,使人们的地理知识逐步增长,而真正的江源也逐渐为人们所认知。
据《汉书·西南夷列传》的记载,楚威王时,将军庄曾率兵溯长江而上,经巴郡、黔中郡以西,最后到达滇池,并凭借兵威把滇池周边数千里肥沃之地纳入楚国。然而楚国并未从中得到任何实惠,因为庄再也没能回来。几乎就在庄率兵开拓滇地的同时,秦国派兵夺取了楚国的巴郡、黔中郡,阻断了庄的归路。庄无法归国,只好变服易俗,在滇池一带称王了。庄入滇之路,《汉书·西南夷列传》说是“循江上”,循江走了多久,没有记载,如何入滇,也没有记载。如果说庄是自楚地循岷江而上,自今宜宾入金沙江而南下进滇,那么他很可能就是第一个到过金沙江的中原人。
战国群雄逐鹿的风云终于随着秦始皇的统一六国而烟消云散。秦统一后,为加强对西南夷地区的统治,派常璩凿道与之相通。常璩所凿之道宽仅五尺,故名五尺道,大致是起于今宜宾,经高县、筠连,入云南昭通,南至曲靖,几乎是与金沙江并行南下,其所经之路有的地方距金沙江仅30千米左右。可以推想,常璩在寻山问水以觅凿道之路时,是极有可能到过金沙江的,他可能是继庄之后第二个到过金沙江流域的中原人。
五尺道的开通以及秦始皇和汉武帝在西南夷置吏治理的举措,为中原的人们进一步了解金沙江开通了广阔的道路。
认知“绳水”史籍中最早出现的有关金沙江的记载,当是《山海经·海内经》中的“有巴遂山,绳水出焉”。一般认为《海内经》为西汉初期的作品,而金沙江在汉代被称为绳水,所以《海内经》中的绳水应当就是金沙江。书中虽未说明长江与金沙江的关系,但是,金沙江的被认知,已经使人们向长江的主源靠近了。《汉书·地理志》对金沙江的描述又进了一步,明确指出金沙江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同时说明了它的行程所经及流程里距。这些应该都是此前通西南夷的成果。北魏郦道元在《水经·若水注》对金沙江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到长江上游的许多干支流,如绳水、泸水、大渡水、若水(今雅砻江)等。
史籍中最早明确记载到过金沙江的人是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诸葛亮在其闻名于世的《出师表》中,曾提到渡金沙江之事,即所谓“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按说诸葛亮既然要平定蜀汉南中的叛乱,作为军事统帅的他当然会对当地的地理状况做仔细勘察。不过他一生鞠躬尽瘁,唯以兴复汉室为目的,这些勘察也只能是限于军事方面的。他或许会有感于金沙江的汹涌澎湃,却绝不会去作纯粹地理考察性质的寻根探源。
秦汉以来,人们对于金沙江已有很深的了解,已经清楚金沙江为长江的一条支流,而且远较岷江为长,只是由于《禹贡》位列经书的地位,“岷山导江”的说法依然流传。徐霞客的质疑唐朝建立后,中原地区与川藏地区的往来频繁起来。由于入藏通道经过通天河流域,所以当时人们的认识范围已经扩展到金沙江的上源了。樊绰《蛮书》中曾提到泸水与通天河的关系,表明唐人已对金沙江的上源通天河有所认识。然而,即便如此,“岷江源头论”在唐宋及其以后仍然盛行,前面所引的明朝杨基《长江万里图》诗,就是一例。
但明人对金沙江的认识,在唐人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即已明确推远到它的上源通天河。到明代末期,终于有人向《禹贡》旧说提出了公开质疑,发出了振聋发聩的第一声,这个人就是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他到过金沙江,也到过岷江,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及与黄河的比较,写下了著名的《江源考》。在文中,徐霞客首先针对黄河“河流如带,其阔不及江三之一”,而其源却出于距传统所说之江源岷山的西北万余里之处,即河源远远长于江源的疑点提出疑问:“何江源短而河源长也?”又进而比较岷江与金沙江,说:“余按岷江经成都至叙(即今宜宾),不及千里,金沙江经丽江、云南乌蒙至叙,共二千余里,岂其源独与河异乎?”最后,他扬声一呼:“岷流入江,而未始为江源,正如渭流入河,而未始为河源也……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江为首。”
其实徐霞客对于江源的探寻及认识并未超出其同辈人,但他的《江源考》对于历史上江源的探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徐霞客率先向传统“经书”发起了挑战,有力地冲击了拘守“经书”观念的人们,同时,还发展了我国古代的河源理论,指出河流长度是确定河源的重要原则之一,主张“惟远是源”,而反对“舍远而宗近”和“弃大源而取支水”。徐霞客的《江源考》拓展了人们的思维,从此以后,更多人走出《禹贡》旧说的框框,去认真地思考长江真正的源头了。
冰川融水成江源清代,人们对于江源的认识较之前代愈加明确了。康熙年间根据实测资料绘制的《康熙内府舆图》,绘出了通天河和木鲁乌苏河,并指出木鲁乌苏河为通天河最远的一源。乾隆年间齐召南的《水道提纲》中还进一步指出了通天河为金沙江上源,木鲁乌苏河(今布曲)又为通天河的上源。另外,齐召南在其《江道论》中较为全面地描述了尕尔曲、沱沱河、当曲、冬曲和楚玛尔河。至此,长江最上源河流的情况已基本清楚,只是还没有进一步分出到底哪一条为主源。
民国时期,有人曾对江源进行过考察,并对长江的长度进行了量算,这次考察的结果见于1946年出版的《中国地理概论》,书中写道:“长江亦名扬子江,源出青海巴颜喀拉山南麓……全长5800千米,为我国第一巨川。上游于青海境内有南、北两源,南源曰木鲁乌苏,北源曰楚玛尔。”既已知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而长江又源出该山之南,于是出现了“江河同源于一山”、“长江和黄河是姐妹河”之说。这种错误观念流传甚广,影响极深。那么,万里长江的真正源头究竟在哪里呢?
1976年夏天,中国江源考察队仔细探察江源的地形和水系,根据实地考察的资料,并依据“河源惟远”和流向顺直等因素,确定了沱沱河为长江正源,而海拔6621米的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的姜根迪如冰川为长江的发源地。这次考察还重新量算了长江的长度为6300千米,从此长江取代了密西西比河,成了世界上第三大的河流。
1978年夏天,有关专家对江源进行了第二次考察,并对江源诸河的长度进行了重新量算,得出了“长江三源说”:沱沱河虽与当曲长度相当,但沱沱河流向顺直、位置居中,为正源;当曲水量和流域面积均远远大于沱沱河,可称南源;楚玛尔河横贯江源地区北部,流域面积较大,可称北源。1986年,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对江源进行了一次考察,主张当曲应为长江正源,因为他们认为,当曲在长度、水量、流域面积三方面均超过沱沱河。其实探险队在量算河长时,没有把沱沱河源头的冰川包括进去。如果包括冰川的话,沱沱河比当曲要稍长一些。
经过这几次江源实地考察,长江出现了“一源”(沱沱河或当曲)、“两源”(沱沱河和当曲)、“三源”(沱沱河、当曲、楚玛尔河)诸说。那么哪种说法更有道理,到底孰为长江正源呢?客观地讲,鉴于沱沱河源头高程超过雪线,本来可形成河流的谷地变成了冰川谷地,而冰川内部包括上段积累区和下段冰舌消融区,均有季节性水流存在,故进行河长比较时,应把冰川长度计入,因此沱沱河和当曲的河道长度是基本相当的(包括冰川,沱沱河长度为358.1千米,而当曲为357.1千米)。同时沱沱河与其下游通天河的走向较当曲顺直一致,其河谷长度也较当曲长,沱沱河源头与长江口的直线距离明显大于当曲,所以应当以沱沱河为长江正源。
当曲虽在水量与流域面积上相对沱沱河占有优势,但通常情况下这些并不被作为确定河源的标准。沱沱河源头冰川的详细情况是:有东、西两支流,东支发源于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姜根迪如雪山,西支源于尕恰迪如岗雪山的西侧。东支较西支略长,故长江的最初源头应是东支。东支的上段是一条很大的冰川(姜根迪如冰川),冰川消融成涓涓细流,缓缓流下,在巴冬山下与尕恰迪如岗冰川融水相会后,转向北流,便成为后来绵长万里的长江之源了。
长江的源头终于找到了,不知道当年最终站在长江源头的探寻者,望着那涓涓细流,心中会作何感想?会听到五尺道的丁丁锤凿之声吗?会看到徐霞客的踽踽独行吗?如果你也有感于江源探寻的不易,那么就请听一听源头的潺潺流水声吧!那里面,有历代江源探寻者的匆匆足音……
喜欢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我,了解更多地理文化领域的知识。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在留言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