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0年代,万元户代表着令人羡慕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是街坊邻居的谈资,是大家奋斗的目标。
他们拥有当时难以想象的购买力,能买到电视、冰箱、洗衣机等“三大件”。
还能在当时人均工资仅几十元时,就在银行存下一万元的巨款。
近四十年过去了,曾经的万元户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今天我国的经济水平已经今非昔比,我们需要多少资产才能比得上当年的万元户呢?你超过了吗?
一、万元户诞生的背景
要理解80年代万元户这三个字的分量,你得先回到那时候的社会看看。
70年代末,中国还处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资紧缺,生活水平低。
大家伙的日子都过得紧紧巴巴的,那时候去商店买东西,不光得花钱,还得有票。
没票有钱也买不着,这就限制了消费,也阻碍了经济增长。
同时,放眼世界,西方国家和一些亚洲邻居的经济都跟坐火箭似的往上窜,跟中国形成了鲜明对比。
有发达国家经济情况作为对比,再加上国内计划经济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经济发展慢,老百姓的日子也过不好,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内外影响下,中国领导人毅然决然地选择改革开放这条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算是翻开了新的一页,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吹,大家心里对财富的渴望一下子就冒出来了。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一出,就像平地一声雷,把中国经济给炸醒。
从此之后农村开始包产到户,城里也允许做点小买卖了,鼓励创业的政策也一个接一个地出台。
从这里开始,“铁饭碗”不再是唯一的出路,想赚钱的路子多了去了,万元户这个新鲜词儿,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冒出来的。
他们赶上了好时候,是改革开放的最早受益者,也代表了那个时代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变化。
二、怎么才能当上万元户?
在80年代,万元户可不是个可以随便叫的名号,它是有硬标准的。
一般来说,家庭年收入或存款达到一万元以上,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万元户。
这在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当时普通工人一年收入就几百元,这一万元相当于普通工人不吃不喝好几十年的工资!
要想成为万元户,勤劳肯干当然是必须的。
但更重要的是得抓住时代的机遇,顺势而为,那时候万元户的致富路子五花八门,各显神通。
在农村最常见的致富方式是靠种地,包产到户后。
一些思想灵活的农民就开始琢磨,除了种粮食,还能种点赚钱的经济作物、水果蔬菜,或是搞特色养殖。
于是有些地方靠种棉花、养鱼、种果树等等发了家,甚至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村”。
城里人致富的路子就更多了,个体户像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开小餐馆、小卖部、服装店、修车铺等等。
只要你手艺好,服务到位,就不愁没生意。
同时一些胆子大的人就开始办厂子,生产各种各样的产品,虽然风险大,但收益也高,很多人就靠着这个成了万元户。
当然,也有一些人是靠着特殊的技能或者机遇发了财,比如有些地方发现了矿产资源,当地人就靠着这个发了家。
还有一些人是靠着技术创新,发明了新产品,一下子就赚得盆满钵满。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在那个快速变化的年代,也有一些人走了歪路,靠着违法活动或者投机倒把成了万元户。
但这毕竟是少数,而且最终也难逃法律的制裁。
80年代的万元户各有各的致富经,但大多数人靠的还是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再加上一点好运气,最终成就了自己的财富梦想。
三、曾经的万元户如今怎么样?
曾经风光无限的万元户们,如今大多已归于平凡,真正能持续成功的,就像凤毛麟角一样稀罕。
中国第一个农民万元户黄新文最初是靠养猪和参加集体劳动致富的。
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件新鲜事,还上了《人民日报》,一时间成为了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可随着养猪技术的普及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黄新文的优势逐渐消失,收入锐减。
更令人惋惜的是,一场意外事故让他从高处摔落,不仅花光了积蓄,还留下了后遗症,晚年生活凄凉,令人唏嘘。
与黄新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三万,他从承包养猪场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最终成为了拥有百万资产的企业家。
更多的万元户的经历,就像海南那位种胡椒的林书布一样,回归了普通人的生活。
林书布当年为了养活一家老小,他起早贪黑,辛勤劳作。
最终靠着胡椒种植成为了万元户,还被评为致富带头人,在全县传授种植经验。
如今,他依然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收入也早已超过万元。
但他早已不再是当年引人注目的万元户了,他和家人一起,经营着胡椒、荔枝、牛羊等,过着平淡而充实的生活。
除了以上这些例子,还有许许多多曾经的万元户,他们有的投资失败,赔光了积蓄。
有的墨守成规,没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最终被市场淘汰。
还有的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泯然众人矣。
四、万元户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水平?
万元户在当时是土豪,那现在什么水平才算当年的万元户呢?我们不妨从大米和工资两个方面来进行对比。
我们用大米来算笔账,80年代一斤大米0.14元,一万块钱能买71428斤大米。
现在一斤大米5块钱,71428斤大米相当于357140元。
也就是说,如果只考虑大米的购买力,80年代的一万元相当于现在的35.7万元。
接下来,我们再用工资来对比一下,青岛市现在的平均年收入是94915元。
而80年代青岛工人的平均月工资大约是28元,年收入大约是336元。
也就是说,现在的平均年收入是80年代的282倍左右。
照这个比例来算,80年代的一万元就相当于现在的282万元。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有点懵?为啥要用大米来算?用大米和工资算出来的结果差距这么大?
这是因为不同商品的价格涨幅是不一样的,比如大米,价格涨了几十倍,而房子价格涨了几百倍甚至上千倍。
大米的产量相对稳定,毕竟有人炒房但没人炒米,所以这里我们用大米来当做物价标准进行换算。
工资则有点特殊,其增长不是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而与最低生活标准相关,因此我们也把它当做一个标准。
如果按照大米购买力来算,80年代的万元户相当于现在拥有35.7万元存款的家庭。
别看这数字好像不多,这可是存款而非资产,已经超越很多人了。
如果按照工资比例来算,80年代的万元户则相当于现在拥有282万元存款的家庭,妥妥的富裕家庭了。
五、如今的万元户是什么标准?
在80年代,万元户三个字金光闪闪,代表着财富、地位和成功,是人人艳羡的对象。
但现在时代变了,经济也发达了,即使你拥有相当于当年万元户的资产,也很难获得他们那样的社会地位和关注度。
这不是价值观的问题,而是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当年万元户之所以稀罕,是因为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低,财富积累速度慢,万元户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而现在经济发展迅速,财富积累速度加快,百万富翁、千万富翁都不算稀奇,甚至还有很多亿万富翁,万元户的稀缺性早已不复存在。
那么,现在得有多少资产才能算得上是当年的万元户呢?我们可以从财富的稀缺程度来判断。
据统计,在80年代初期,全国大概只有千分之二的家庭能达到万元户的标准。
按照这个比例,在今天的中国,前千分之二的家庭则是拥有800万左右的资产。
也就是说,大概需要拥有800万左右的净资产才能达到当年万元户的稀缺程度,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富豪。
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万元户的门槛已经大大提高了。
结语
从80年代的万元户到今天的千万富翁,我们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
曾经令人艳羡的万元户,如今只是一个小小的里程碑,财富的标杆早已今非昔比。
当年的万元户,不仅努力让自己发家致富,也会传授给乡亲们致富经,达到共同富裕。
今天的万元户,不仅应该在财富上达到富裕,更应该在思想和社会贡献上达到富裕,才算是当年万元户的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