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二年,唐玄宗治下的大唐帝国正处在蒸蒸日上、生机勃勃的黄金时代。
虽然帝国东北、西北都强敌存在,但雄心勃勃的皇帝和干练敏锐的帝国官吏正一步步把帝国带上新的辉煌高度。
但帝国伊吾军使(伊吾军屯兵甘露川,驻军3000人)张楚宾的一封上书却让玄宗皇帝眉头紧锁了起来。
在上书中,张楚宾向皇帝和帝国高层报告了帝国西北一个令人不安的动向,曾经地处天山以北丰美草原的沙陀部落,向东迁徙到了伊吾附近。
开元二十二年伊吾军使张楚宾的上书,拉开了唐帝国与突骑施汗国之间的大战序幕
沙陀人凶悍善战,是唐帝国特意羁縻在北庭都护府的重要军事力量,起到了为唐帝国拱卫边疆的重要作用。如今他们突然迁徙到靠近河西走廊的伊吾附近,张楚宾当然很紧张。
但有些事情张楚宾还不清楚,沙陀人东迁背后,还牵扯到一件刚刚发生的外交危机,而张楚宾的上书让皇帝和帝国高层意识到,这个外交危机的影响正在扩散,帝国到了必须决断的时候了。
开元二十二年的一次外交危机开元二十二年春,一队浩浩荡荡的商队从西边的中亚草原开过来,进入到大唐北庭都护府辖境。
这不是普通的商队,这是突骑施汗国来大唐交易马匹牲畜、进长安觐见皇帝的外交使团,为首的是突骑施人阙俟斤和粟特大首领何羯达。
突骑施是7世纪崛起在今天中亚的强大突厥人汗国,虽然地处西边大食和东边大唐两大强国之间,但突骑施不仅没被压制,反而越打越强。
到唐玄宗开元年间,突骑施在苏禄可汗的带领下,已经成为能够和大唐、大食、吐蕃三巨头并列的第四方势力,四大巨头在西域地区和战不定,进入到一个非常复杂的局面中。
突骑施汗国强盛时曾经能够与唐帝国、大食和吐蕃鼎足而立,形成四巨头的局面
此时的唐帝国国力虽蒸蒸日上,但四下边疆还不稳定。东北方向,奚和契丹两蕃时降时叛,在北方,后突厥汗国虽然已经不复默啜可汗时候的强盛,但也依然有一定威胁。
在西方,最具威胁的当然就是青藏高原千年来最强大的帝国-吐蕃帝国,而在唐帝国遥远的西部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突骑施就是那个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但突骑施曾经也是唐帝国的守门人。
开元三年(715),大食和吐蕃联兵进攻大唐属国拔汗那, 拔汗那王奔安西向安西都护吕休璟求援。
吕休璟在张孝嵩劝说下出兵击败了大食、吐蕃联军,但玄宗皇帝和唐帝国高层已经看到了阿拉伯人的实力。
为了阻止大食人东进,或者与吐蕃人联合,唐帝国选中了刚刚崛起的突骑施人,想把他们打造成为唐帝国在中亚的雇佣军。
所以唐玄宗很快授苏禄为左羽林军大将军、金方道经略大使,并在开元五年(717)册立苏禄为忠顺可汗, 以阿史那怀道之女为交河公主下嫁给他。
但狼是喂不饱的。
突骑施人在苏禄可汗带领下确实把大食人打的丢盔弃甲,退出了河中地区,但转过头来,突骑施人又觊觎上了安西、北庭富庶之地。
开元十四年(726),突骑施人在安西交易马匹时受到时任安西副大都护的杜暹轻慢,苏禄随即带领突骑施大军进攻四镇。
幸亏继任的安西副大都护赵颐贞拼死守住了龟兹城,但随后苏禄和吐蕃人的联手进攻,已经让唐玄宗感到西部局势的危急。
不过玄宗皇帝很清楚,西部局势最关键的其实还是吐蕃人。
吐蕃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紧邻唐帝国的陇右、河西等核心地区,而且吐蕃帝国有农耕基础,政权强度不是游牧民族能比的。
而且突骑施人夹在大唐和大食之间,确实起到了缓冲带的作用,所以唐帝国暂时不准备对突骑施人下手,但局势的发展有些超出唐帝国的预料了。
在阙俟斤和何羯达开元二十二年春天进城后,照例拜访了北庭都护府最高军政长官,时任北庭都护的刘涣。
作为西部边疆的沙场宿将,刘涣对突骑施人没多少好感,但这并不是出于个人恩怨。
北庭、安西都护府位处天山南北,与突骑施人是直接接壤,突骑施人时不时的边境军事小动作北庭人很清楚。
而且,当时唐帝国时常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突骑施人的战马牲畜,这无疑加大了安西、北庭等军阵的经济压力。
最重要的,北庭都护府设立之时的任务就包括“防制突骑施、坚昆、斩啜(默啜可汗)” 因而突骑施、后突厥汗国、坚昆都是北庭节度的重点盯防对象。
安西、北庭等西部军镇与突骑施接壤,最能够感受到突骑施汗国施加的压力
所以,当突骑施使团进入庭州后,刘涣心中又涌上了一片乌云。
他又一次看到了突骑施人赶来的一眼望不到头的牛羊马匹,这超过了唐帝国规定的交易数量,但刘涣心里知道,朝廷大概率还是会全部收下。
这其实算是一种让利,唐帝国用大量购买突骑施人牲畜的方式收买突骑施贵族,借以维系双方的关系。
如果拿出兵讨平突骑施来比较的话,这一个方式还是划算的,毕竟战争的花费绝不比购买突骑施人的牲畜少。
但就在刘涣准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突骑施人过关的时候,使团中另一个关键人物,粟特人何羯达却告诉刘涣一个惊人的信息:
阙俟斤意图进攻北庭都护府!
突骑施人觊觎北庭丰美草场的事,刘涣等人是知道的,但妄图依靠一个外交使团就攻下重兵把守的北庭都护府,无异于痴人说梦。刘涣只觉得这是突骑施人给他送来了巨大的功劳。
但何羯达却又告诉他,进攻北庭的不仅仅有突骑施人的外交使团,还有此刻正被北庭都护府羁縻,实力强大的沙陀人部落!
一次突发的外交危机摆在了唐帝国和突骑施汗国之间。
危机公关和刀兵相见关于这次外交危机,我们的史书记载极少,幸亏此时担任处理外交事务宰相的是张九龄。
这段时间,他起草了大量发往西北的诏敕,并作为文学作品保留在了《曲江集》中,帮助我们还原了这次外交危机细节。
刘涣获知阙俟斤要联合沙陀部落进攻北庭时,迅速做出了一个影响重大的决定,那就是扑杀阙俟斤、驱逐沙陀人部落。
此时,唐帝国和突骑施汗国之间维持了短暂的和平,这种情况下杀死使者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
但令人不解的一个细节是,这个消息似乎并不是刘涣自己上报给朝廷的,而是西州都督张待宾快马上报的。
在张九龄代表朝廷发给时任西州都督张待宾的敕书中写到“卿诚深疾恶,初屡表闻”,也就是说,是张待宾最先把刘涣杀死阙俟斤的消息报告给了唐朝廷。
当这个消息送到长安的时候,唐玄宗和唐帝国高层重臣深感棘手。突骑施的外交使节被杀当然是一个严重的事件,但此时更重要的是如何进行事后的处理。
这个时候,上文提到的伊吾军军使张楚宾的上书也到了,被刘涣驱逐的沙陀人已经东迁到了伊州附近,靠近了河西走廊。
正是在这诸多消息之下,唐玄宗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那就是杀刘涣、稳住突骑施。
唐玄宗最终做出了派人诛杀刘涣的意外决定,背后则是对当时唐帝国外部局势的考量
刘涣是封疆大吏,掌管的又是地位重要的北庭都护府,唐玄宗这一决定同样令人意外,但细细思考又在情理之中。
就在这次事件之前几个月,唐帝国刚刚做出了把北庭都护府和伊、西二州为主体重新设立北庭节度,与四镇节度分辖天山南北。
这告诉我们一个细节,那就是在开元二十二年,唐朝廷已经关注到突骑施汗国的躁动,而合并北庭都护府明显就是为了加强天山以北防御,乃至进攻突骑施的力量。
在谋划阶段,唐帝国不希望立刻就和突骑施汗国发生热战。但刘涣击杀阙俟斤一事,就如同提前暴露了唐帝国设下的埋伏,打乱了整体部署。
所以史书中留下了刘涣的最终结局,“(开元二十二年四月)甲寅,北庭都护刘涣谋反,伏诛”。
但刘涣毕竟是深耕边疆多年的重臣宿将,而西部几个军区对突骑施人很不感冒,指不定存在对刘涣杀使节拍手称快的人。所以寥寥几字背后,还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刀光剑影。
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唐玄宗下决心杀掉刘涣,尽量多维持一会脆弱的和平局面之后,他和身边的帝国高层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善后行动。
首先是给西部几大军区负责人密集下发敕书。一是定性、解释刘涣被杀的原因,也就是擅杀使者、擅自驱逐沙陀部落造成了严重后果。
二是指示西部军区戒备突骑施可能发起的攻击,这即是为了安抚西部主战派情绪,同样也是切实做好最坏打算,也就是突骑施借口使者被杀进攻唐帝国。
这一事件发生后,河西节度使牛仙客、西州都督张待宾、伊吾军使张楚宾、安西副大都护王斛斯等人都收到了朝廷敕书。
其次则是迅速处理北庭问题。诛杀刘涣牵一发动全身,前往西北大漠宣读诏书的人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张九龄的敕书显示,这一艰巨任务最终由刘元尚完成。
刘元尚又是一个不见史料的人物,但他可不是一个小虾米,相反,他是个隐藏在历史深处的重量级人物。
他是个宦官,但曾任大食市马使、骨利干市马使等,开元十八年契丹可突于叛乱后,他多次前往东北参与平叛。可以说,这位刘元尚是一位多次亲自处理参与西北、东北重大边疆事务的高级帝国官吏。
唐代许多宦官承担了重要的军政职责,往往能解决敏感重大问题-图自《长安十二时辰》
从这里可以看到,和后世那些身处深宫蝇营狗苟的太监相比,唐帝国的宦官很多都是能力出众、履历丰富的干吏,让刘元尚前往北庭,足见他的威望和皇帝的信任。
最终刘元尚也不辱使命,他的墓志记载,“北庭使刘涣躬行勃逆,委公斩之。又瀚海监临,宣慰四镇,兵士畏爱,将帅威摄”。
这里可以看到,刘元尚在完成诛杀刘涣命令后没有立刻回京,而是“宣慰四镇”又呆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他很可能是在等一个人掌控北庭局面,这个人就是盖嘉运。
盖嘉运,玄宗朝中期名将,也是几年后给予突骑施致命一击的人物,但他在担任瀚海军使、北庭主官前的经历史书没有记载,所以他很可能是北庭都护府内部人物。
由北庭内部人物担任接任刘涣,同样也是为了迅速稳定局势,而从几年后盖嘉运的表现来看,这一步毫无疑问走对了。
最后则是努力稳住突骑施汗国,不管是将刘涣传首苏禄可汗处,还是明确表示使团带来的远超规格的牲畜唐帝国会全部买下,可以说面子里子都已经给足了。
可惜的是,突骑施汗国还是借口使者被杀,向大唐帝国再一次发起了进攻,而这一次将给这个强大汗国带来灭顶之灾。
唐帝国的反击和突骑施的衰亡在一开始,唐帝国是以非常大的诚意来处理这次外交危机的,原因很简单,此时唐帝国的东北方向也有非常大的压力,唐朝不想双线作战。
开元十八年(730),契丹贵族可突于杀死唐朝册立的首领李邵固,并与后突厥汗国联合,东北奚、契丹两蕃问题开始影响唐帝国东北局势。
到了开元二十一年(733),可突于曾联合突厥击败唐军,在这种情况下唐玄宗计划首先经营两蕃,不希望两线作战。
但或许是被过去的成功冲昏了头脑,也或许是觉得唐帝国的退让是软弱无力的表现,突骑施汗国的大汗苏禄没有接受唐帝国的善意,反而在开元二十二年年底发起了与唐帝国的战争,希望扩大自己在中亚的地位。
这次入侵,苏禄意图复制开元十四年(726)进攻安西四镇的成功,并为此做了很多准备,比如联合吐蕃帝国。
在阙俟斤被杀的当年,突骑施的使者就到了雪域高原,一直被唐帝国封锁在高原上的吐蕃赞普很快同意了苏禄联合进攻唐帝国的计划,当年吐蕃赞普的皇姐卓玛类就嫁给了苏禄,突骑施与吐蕃帝国形成了紧密的联盟。
但收到战争信息的唐帝国军政体系同样迅速运转了起来。
和开元十四年苏禄入侵四镇时相比,唐帝国在西域的各方面力量都加强了,能够在政治、外交和军事等各个方面做出回击。
唐帝国首先出手分化了吐蕃和突骑施的政治联盟,在刘涣杀阙俟斤两个月后,唐朝就派遣李佺往唐蕃分界的赤岭立碑。
到了第二年的三月份,玄宗更是令内使窦元前往吐蕃,让命通事舍人杨绍贤前往赤岭,缓和唐吐之间领土纠纷和敌对状态,避免吐蕃和突骑施的联手。
其次,唐帝国命出自兴昔亡可汗一系的阿史那震做西突厥诸部落的工作。突骑施也是出身西突厥,而第一代兴昔亡可汗是室点密可汗五世孙阿史那弥射,出自西突厥最核心的王族,让阿史那震出马可以动摇苏禄的正统地位。
而军事方面的谋划是唐帝国反击突骑施的重中之重。
当时,突骑施汗国的崛起严重挤压了西边大食对河中等地的控制。在苏禄进攻唐帝国前,突骑施因为间接发挥了抵御大食东进的作用,所以唐与大食没有联手的计划。
但在突骑施不受控制之后,唐帝国改变了策略,积极联络大食等中亚国家,计划东西夹击突骑施。
而唐帝国内部的调兵遣将则是最核心的工作。
在盖嘉运上位之后,西部直面突骑施的主将组合变成了盖嘉运和王斛斯,尤其是盖嘉运,在整个与突骑施汗国的战争期间表现非常亮眼。
玄宗皇帝也很好的做到了后方调度支持作用,在张九龄代唐玄宗发给盖嘉运、王斛斯等人的敕书中,他多次强调相互配合的重要性,在发给河西、朔方等军镇的敕书中,他命两地集结精锐入援西域。
正是在这些措施下,苏禄突袭唐帝国西域驻地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在开元二十二年到二十三年两年中,突骑施一直处于进攻状态,但一直没能突破西域唐军的防御体系。
作为一个游牧政权,长时间的进攻但却不能掠夺人口物资非常影响政权实力,所以突骑施汗国在两年的消耗战中实力大大受损。
突骑施汗国在初期的突袭中没有占据先机,进入消耗战后劣势扩大,最终被唐帝国击败
这时候,唐帝国的凌厉反击开始了。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正月,北庭都护盖嘉运统兵出击,这是一次谋划已久的大举进攻,也是盖嘉运的成名之战、地位之战。
二十六日,唐军大败苏禄军,苏禄请降,这场唐帝国与突骑施汗国的战争看似一击定胜负了。
但苏禄投降只是缓兵之计,他依然妄图东山再起。但陷入与唐帝国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又被盖嘉运击败,突骑施汗国已经不是十年前那个令人畏惧的草原之狼了。
开元二十六年(738),一代枭雄苏禄可汗被其属下莫贺达干所杀,苏禄的儿子吐火仙和莫贺达干相互进攻,突骑施陷入了混乱。
这时候的大唐西域诸军镇开始采取压强扶弱策略,不断削弱突骑施汗国的实力。
开元二十七年(739),盖嘉运及时介入了突骑施内部的争权夺利,他联合莫贺达干,击败了苏禄之子吐火仙。
而到了天宝三年(744),安西都护府夫蒙灵詧又击杀了莫贺达干。至此,曾经强盛的突骑施汗国诸实力派都被清除,唐帝国,又成了伊塞克湖地区和伊犁河流域的主人。
从开元二十二年(734)唐帝国与突骑施的外交危机,再到天宝三年(744)夫蒙灵詧击杀了莫贺达干,十年中,突骑施这个曾雄踞中亚的强大汗国,最终慢慢湮没在了历史尘埃中。
当苏禄可汗回首这一切,不知道他是否会后悔开元二十二年春天那次外交危机之后的鲁莽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