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我国恢复了军衔制,无数革命先辈在授衔仪式上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这不仅是党对将士们的褒奖,更是人民对他们的肯定。
党会针对每一位将士的资历、战功授予他们相应的军衔。然而有一位开国将领,他本应成为开国大将,最终却只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他就是开国上将——张宗逊。1998年,在张宗逊去世时人民日报曾对其发表了极高的评价,而后有人便产生了疑问。
既然张宗逊的资历和战功都如此之高,那么他为何没有被评为大将呢?
对此,有人曾提到过两个原因。
一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带领的358旅发展一般,且未形成独立的根据地;二是在解放战争初期,大同集宁战役的失败。
那么,张宗逊究竟为何没有被评为大将?难道真的如他人所言是因为一次战役的失败么?他戎马一生又有哪些无法述说的遗憾?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位开国上将的传奇一生。
少年时期:一心向党,勇上井冈山1908年,张宗逊出生于陕西的一个小山村中,他在上完私塾和小学后便前往了职业学校就读。
最后在叔父的影响下,张宗逊于1924年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于两年之后考入了黄埔军校政治科,同时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为后期的人生之路确定了方向。
1927年9月,张宗逊参加了秋收起义,并成为了毛主席的贴身侍卫。而张宗逊为了避免遇到突发情况便和毛主席同吃同住,寸步不离的保护着毛主席的生命安全。
有一次,他们在半夜突遭敌人袭击,一时间枪声四起!
张宗逊心中警铃大作,他先是一愣,而后便快速冷静下来,一边指挥着部队阻击敌人,一边保护着毛主席从枪林弹雨中突出重围。
张宗逊的工作并不只有保护毛主席的生命安全。
南昌起义爆发后,朱德所率领的部队便与毛主席失去了联系,如何得知朱德等人的动向才是当务之急,而这个收集情报的工作自然就落在了张宗逊头上。
收集情报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红军来说更是一项极为困难的工作。
当时红军面临着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消息也遭到了封锁,至于电台那更是他们可望而不可求的东西。
因此,红军收集情报采用的方法便是最为古老的一种,他们只能对自己进行伪装,然后到乡镇上四处打听。
好在当时已经有了报纸,南昌起义这等大事一定会在报纸上刊登。
制定好计划后,张宗逊便派人到镇子上贩卖蔬菜,然后趁机在那里寻找了一些旧报纸,而这些报纸上就刊登了朱德的消息。
朱德等人原本在广东汕头,他在收到毛主席传来的消息后立即便前往了井冈山,一路上险象环生,最终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井冈山会师”。
其实,张宗逊和毛主席之间也产生过一些争执。
长征时期,由于道路崎岖加之草鞋过于粗糙,毛主席的脚上被磨出了许多水泡,最后水泡破裂导致伤口严重化脓,甚至连正常行走都成为了问题。
“主席,您的脚都化脓了,这样下去不行,我去找个担架来。”
“不用,我能走,把那些担架留给受伤的战士们吧,我这点小伤不碍事。”
可是这里的路太过崎岖,而且不知道还要在这山中行走多长时间,张宗逊便坚持要让毛主席坐上担架,为此双方相持不下。
最终,毛主席见拗不过他便决定双方各退一步。
“罢了罢了,咱们各退一步吧,担架你还是留给别人,我用竹竿撑着慢慢走。”
毛主席的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了,张宗逊只能勉强答应,然后他亲自为毛主席找来了一根竹竿当拐杖。
张宗逊身为毛主席的第一位侍卫长,数次救毛主席于危难之中,可是毛主席早已看出他是一位将才,在长征结束后张宗逊便被调往了西北地区任职。
离开了毛主席,张宗逊宛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那么,张宗逊究竟做了什么?
抗战时期:英勇善战,屡建奇功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宗逊在晋西北消灭了日军的精锐部队——“蚋野大队”。
这支部队的作战方式独特且装备精良,他们在西北地区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可谓是臭名昭著,国民党军队此前曾与“蚋野大队”进行过多次交战,但是每次都大败而归。
1938年11月3日,侦查兵带回一个重大消息。
“日军蚋野大队约有700余人,刚从五台出发向东边的高洪口方向移动!”
张宗逊收到消息后连忙召开了紧急会议,并下达了指令。
“从数量上来看敌人一定没有带够供给,到时他们会快速回到五台山根据地,我们一定要赶在他们之前到达他们的必经之路。”
说着他便拿出地图,指出了日军回到五台山的必经之路——滑石片。
“滑石片两面环山,地势险峻,我们可在此处进行埋伏,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随后,张宗逊命两个团连夜赶到了埋伏地点,等待着“蚋野大队”的到来。
而结果正如张宗逊预料的一样,敌军在两日后原路返回来到了滑石片,最终遭遇了我军伏击,“蚋野大队”700余人全军覆没。
这一战是张宗逊的成名之战,不仅打出了我军的气势,还令国民党军队无地自容。
“百团大战”之后,张宗逊坚决服从党的指挥,一直在执行着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哪里需要他就坚守在哪个岗位,从不懈怠。
在战争当中,张宗逊真正做到了英勇善战、屡建奇功。正是有这样的精神支柱,他才能够完成一次次看起来不能完成的任务!
解放初期:大同集宁战役成一生之痛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便企图发动内战,将共产党彻底消灭。最终,他亲自撕毁了《双十协定》国共第二次合作宣告破裂,至此,中国内战全面爆发。
解放战争时期,张宗逊负责解放山西大同。但是我军与国民党装备差距太过悬殊,再加上傅作义的驰援,最终造成了大量伤亡也没有攻下大同。
虽然在这场战役中敌军的伤亡更加惨重,但是其战略意义并没有达到,所以这可以称之为是一场败仗。而这场大同集宁战役也成为了毛主席心中的一大痛处。
有人说,张宗逊没有被授予大将军衔的主要原因,便是因为这场战役的失利。
这个说法实则有些片面。其实,毛主席并不会因为一场战役的失利就直接否定一个将领,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从这场战役中看到了张宗逊的致命缺点——优柔寡断。
正因如此,他才评价张宗逊:该厉害时不厉害。
毛主席看到了张宗逊在作战时容易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而这在战争当中有时会成为致命的缺点。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大同集宁战役后,张宗逊被调往彭德怀麾下,再也没有单独进行指挥作战的原因。
一方面,彭德怀脾气火爆,性子直来直去,正好能够弥补他在性格上的缺陷。
另一方面,优柔寡断很可能会让他在战场上送了命,这也是毛主席保护他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对战士们的负责。
此外,张宗逊未被授予大将军衔不单单是出于他的个人原因,还有一些其它因素。
开国大将许光达曾主动向中央提交过《降衔申请书》,请求中央授予张宗逊大将军衔,可是毛主席当时并未同意。
那么,许光达为何要这么做呢?
原来张宗逊曾是许光达上级,无论是按照资历还是战功,许光达都是不如张宗逊的,所以他主动提出了降低军衔。
许光达认为是自己顶替了张宗逊,他这个大将拿的名不副实。
其实中央授予他大将军衔自然是有着自己的考量。十大将的评选标准并不是只有资历和军功,出身也很重要。
红军时期,鄂西根据地出来的将领基本都已经牺牲,名将只剩下了一个许光达,他就是鄂西根据地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是无法替代。
基于这个特殊原因,许光达完全有资格被授予大将军衔。
此外,熟悉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张宗逊是红一方面军出身,那里共计走出了八位元帅,七位大将,三十三位上将,可谓是名将如云。
虽然张宗逊战功卓著,但是比起粟裕、陈赓几位大将来说又稍显不足,比起许光达等人来说又没有绝对的不可替代性。
并且开国十大将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在名额限制极其苛刻的情况下,中央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而张宗逊自然就被排除在外了。
当然,这并非是说大将评选中有感情加分。若论感情,张宗逊自秋收起义时便跟随毛主席上了井冈山,并数次救他于危难之中,他们之间的感情怕是没有几人能够比肩。
可是毛主席为了公平起见,还是将张宗逊从大将的名单中剔除了,这恰好能够证明党的公平公正,也能够体现出毛主席的大公无私。
总而言之,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直接导致了张宗逊与大将军衔失之交臂。
如果说张宗逊心中没有遗憾,那肯定是不现实的,授衔仪式象征这军人一生的荣耀,每个人都希望为自己的革命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不过,张宗逊作为一个老革命,他的心中虽然有些遗憾,但是却并没有将军衔看的太过重要,建设好新中国才是他毕生的目标。
解放后期:艰苦朴素,捐灾助学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百废待兴,张宗逊担任了后勤部部长,他勤俭节约,生活过的极为朴素,为复苏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6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无疑是灰暗的,那年我们不仅失去了最敬爱的毛主席,中国还发生了著名的唐山大地震。
7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发生了7.8级大地震。当时人们还在睡梦当中,伴随着一阵轰鸣,房屋在顷刻之间倒塌,许多人在睡梦之中死去,无数人被压在废墟之下。
张宗逊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便前往了灾区指挥救援,并对灾区的人民给予人力、物力上充分的支援,这才得以让那些被压在废墟之下的人们在第一时间获救。
两年后张宗逊功成身退,但是他仍在为新中国教育事业劳心劳力,为了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他资助建立了多所学校,为那些读不上书的孩子创造了条件。
最终,张宗逊于1998年在北京病逝,结束了他璀璨的一生。
虽然没有被授予大将军衔成为了张宗逊的遗憾,但是他对此却没有丝毫怨言,仍然一心一意的致力于国家的发展,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正所谓人无完人。张宗逊固然有一些缺点,可是并不影响他为新中国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他永远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