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记》的记载,秦始皇陵的高度达到了五十余丈,按照当时的比例值换算,其高度竟然高达115米,可谓是人类历史上的建筑奇迹。然而,经过两千年的沧桑岁月,水土流失的影响使得这座伟大的陵墓高度降低了整整一大半。在1982年,有学者在8383部队工兵团的帮助下,对该墓圈地进行了一次详细的勘测。结果显示,该墓的高度如今仅为55.05米,与历史记载的高度相比,已经有了显著的降低。后来通过航测得出的海拔数据也与此相吻合,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的准确性。这座墓葬的外壳底部呈矩形形状,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占地面积近25万平方米。它的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尽管经历了千年的沧桑岁月,这座伟大的陵墓依然屹立不倒,向世人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自发现以来,秦始皇陵一直未被挖掘,其原因既出于对遗址的保护,也源于对陵墓内部可能机关的担忧。这座神秘的陵墓,如同一个被时光遗忘的宝库,其中深藏的珍宝和历史价值,激发了无数神奇的传说和想象。这些珍贵的物品,既是秦始皇生前的喜爱,也是他极致权力的象征。它们在陵墓中安静地沉睡了数千年,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最引人入胜的传说,莫过于地宫中的飞雁。据说,这些飞雁是秦始皇在世时,用尽毕生精力训练的神鸟。它们在陵墓中盘旋飞舞,守护着秦始皇的安宁。
依据《三辅故事》记载,项羽曾带领三十万人马,对秦始皇陵展开了一场浩大的劫掠。在他们的狂妄挖掘中,一只金雁突然从墓中飞出,犹如神迹般展翅向南飞去。几百年后,时光流转至三国时期,一位名叫张善的官员担任太守。一日,有人赠他一只金雁,而他立刻从金雁身上的字迹推断出,这竟然是来自秦始皇陵!这只神奇的飞雁,仿佛是历史的使者,穿越时空的阻隔,将秦始皇陵的秘密揭示在世人面前。
这个神奇的传说是否有历史理论依据?近年来,我国的一些研究学者指明,虽然这个故事只是传说,但它说明了秦陵内的文物曾经流失于外界,甚至远至云南以南。他们认为,金雁的制作设计非常精巧,不仅外观精美,而且还能飞翔。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个传说是否真实可靠,仍然存在争议。虽然有一些历史文献记载了这个故事,但这些记载的来源和可信度并不完全清楚。此外,即使这个故事是真实的,也不能简单地将其解释为秦陵文物的流失。
在古代,文物和工艺品往往在统治者之间流转和收藏,因此文物的流动并不一定意味着文物的流失。关于金雁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它在传说中的形象被描绘得非常神奇。然而,从科学角度来看,一只金雁能否制作得如此精巧,同时还能飞翔,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因此,虽然这个传说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但我们仍然需要以审慎的态度来对待它,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这种可能性并非无稽之谈。在春秋时期,著名的工匠鲁班就能制造出能在天空中飞翔的木雁,飞到宋城。几百年后,秦朝的工匠们有能力制作出飞雁,这并非天方夜谭。然而,这个传说是否可信呢?如果这只飞翔的金雁真的能在2200多年前的中国生产出来,那将是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史上罕见的奇迹。然而,金属飞雁的可信度让中国人感到紧张。我们需要仔细研究,才能发现这个传说的破绽。
秦始皇陵的地宫飞燕之谜,或许只是一个迷人的传说,其真实性令人质疑。试想,一个金属物体要在空中飞行,绝非像放风筝和轻气球那般简单。自然风力对于轻飘飘的物体而言,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助力。然而,对于一个金属物体来说,如果仅仅依赖自然风力,没有机械动力的辅助,恐怕连起飞这个基本问题都难以解决。要想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祖先是否已经掌握了解决金属物体飞行动力学问题的技术呢?在缺乏现代科技的情况下,他们是怎样克服种种困难,实现这一奇迹的呢?这无疑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谜题,吸引着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以及科技史专家的探索和思考。然而,我们不能仅凭传说就断言古代中国已经解决了金属物体的飞行动力学问题。我们需要更多的考古发现和科学研究,才能揭开这个谜团,揭示历史的真相。
进一步深入探究,倘若秦朝果真具备制造出会飞的金雁的能力,那么被埋藏于宏大的地下宫殿中的金雁,是否会如常自动飞行,度过了近千个日夜?当项羽开启隧道之际,飞雁是否会顺着隧道飞出地面,然后越过秦始皇陵以南数千米的山脉,向遥远的南方翱翔?
倘若这个传说并非闲聊文人编造而出,那么,金雁的控制与指挥管理系统恐怕连现代电脑也难以望其项背。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秦陵金属飞雁的传说毫无真实性,具有中国现代企业科技创新意识的中国人切勿轻信这个传闻。
这似乎已成为金雁传说的终结。进一步思考,这个由古代文人杜撰的传说,在历史文献中是否留有任何痕迹?
根据汉代相关文献的记载,在司马迁和班固的叙述中,有一句引人注目的话,那就是“黄金为凫雁”。显然,这两位史家所记录的,是墓中那些用黄金打造的、能够飞翔的雁。古代的文人或许是出于浪漫的想象,对这些金雁进行了创造性的描述,从而产生了雁行传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