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诗人往往不只是会写诗,他们当中有的人也曾参与过行军打仗之事,有的还立下了战功。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唐朝历史上那些有军功在身的诗人们。
1、杨炯杨炯是初唐四杰之一,以刚健雄浑的诗风革新六朝绮靡文气,其诗文多聚焦军旅豪情与功业抱负。诗作以《从军行》《战城南》为代表,前者“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抒投笔从戎之志,后者“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刻画塞外苦寒,皆以简练语言构建壮阔意境,开盛唐边塞诗先声。诗风兼具风骨与格律,如《紫骝马》中“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对仗工整,豪气逼人,展现初唐文人尚武精神。
杨炯虽无直接战功,但曾深度介入军事文职:680年任校书郎期间,为裴行俭远征突厥撰写檄文,参与战略谋划;687年任盈川令时,整顿地方武备,剿灭婺州匪患,保障江淮漕运安全。其边塞诗创作与当时唐军频繁征讨突厥、吐蕃的背景紧密关联,如《出塞》中“铁骑绕龙城”即映射裴行俭奇袭突厥牙帐之战。虽未亲临沙场,但其诗文以文士视角提炼军魂,成为初唐向盛唐边塞诗转型的关键桥梁。
2、骆宾王骆宾王也是初唐四杰之一,诗文以刚健清新著称。其代表作《帝京篇》以雄浑笔触描绘长安盛景,“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尽显宏大气象;《在狱咏蝉》借物抒怀,“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暗喻政治困境,语言凝练而意蕴深沉。诗风兼具六朝骈俪遗韵与初唐革新精神,尤擅七言歌行,如《畴昔篇》以跌宕叙事开创长篇抒情先河。
骆宾王曾两度投身军旅,664年他随裴行俭征讨西突厥阿史那都支,任行军主簿,负责撰写檄文、协调粮草。其边塞诗《夕次蒲类津》“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即作于此时,实录大漠行军场景。684年他加入徐敬业反武阵营,撰写千古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激发天下义愤,虽未直接统兵,但文战之功震动朝野。
3、高适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诗风雄浑悲壮,以真实战地体验与深刻社会洞察著称。其代表作《燕歌行》展现战争全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既批判将帅腐败,又颂扬士卒忠勇;《塞下曲》中“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彰显建功豪情。诗作融合叙事与抒情,语言质直劲健,如《蓟门行》以“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白描苦寒环境,开现实主义边塞诗先河。
军事功绩方面,高适是唐代少有的“以诗入仕,以武建功”的典型:
公元757年,高适在安史之乱中任淮南节度使,统兵平定永王割据江东之乱,智取丹阳瓦解叛军,保障江淮财赋北输。762年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修筑柔远城,整饬边防,多次击退吐蕃进犯,稳定西南边疆。在蜀中高适推行“寓兵于农”,《请罢东川节度使疏》提出精兵简政策略,强化边防效率。
其诗作与战功互为映照:《李云南征蛮诗》实录南诏战事,《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直陈军务见解。高适以文人掌兵而功成,既延续“诗剑风流”传统,更彰显盛唐文人“致君尧舜,心系苍生”的家国情怀,在文学与军事史上皆留下深刻印记。
4、岑参岑参也是盛唐边塞诗派巅峰代表,诗风雄奇瑰丽,以西域奇景与战争史诗著称。其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奇幻比喻写边塞苦寒,《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则以夸张笔触渲染战地艰险。诗作善用奇崛意象与跳跃节奏,如《轮台歌》中“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自然之力与军威交融,开创“边塞诗史”新境。
军事参与方面,岑参两度投身西域幕府:第一次是高仙芝幕府(749-751年):任安西节度判官,参与远征小勃律(今克什米尔),翻越葱岭冰川,协调整合葛逻禄等蕃汉联军,虽未直接临阵杀敌,但《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等诗作实录唐军攻城拔寨的威势。第二次是封常清幕府(754-756年):任北庭节度判官,亲历怛罗斯之战后的边防重建,策划屯田巩固庭州(今吉木萨尔)军镇,其《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详述接纳突厥降部、整编“拓羯军”的军政实践。
岑参虽无显赫战功,但其诗文以文官视角深度记录安西军“冰河夜渡”“雪海奔袭”的征战细节,既为盛唐西域军事活动存照,更以艺术升华塑造“大唐铁血”的文化图腾,影响后世边塞诗至深。
5、严武严武是中唐名将兼诗人,诗风雄健豪迈,善以简劲笔触抒写家国情怀。其存世诗作仅六首,却彰显武将文采,《军城早秋》中“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以景寓战,暗合吐蕃犯境之危;《酬别杜二》赠杜甫“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则流露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刚柔并济。
军事功绩方面,严武三任剑南节度使,为唐朝稳定西南边疆的核心人物:广德二年(764年):率唐军大破吐蕃七万众于当狗城(今四川理县),收复盐川城,解除成都之围,此役被杜甫赞为“已收滴博云间戍,更夺蓬婆雪外城”。永泰元年(765年):再度击溃吐蕃与南诏联军,攻克吐蕃据点柘州、静州,重建松、维、保三州防线,恢复剑南西山诸城塞。军政改革:整编“南山子弟兵”,推行“兵农合一”屯田制,解决蜀军粮饷匮乏;重建被毁的成都罗城,强化防御体系。
6、颜真卿颜真卿是中唐名臣,以书法名世,亦存诗作十余首,诗风刚健质朴,渗透忠烈之气。其《赠裴将军》融合剑舞与诗思:“剑舞若游电,随风萦且回”,以意象雄奇展现文武兼修之志;《咏陶渊明》中“题诗庚子岁,自谓羲皇人”则显隐逸情怀,折射乱世中的人格坚守。
他的军事功绩集中于安史之乱期间:平原抗叛(755年):任平原太守时,明修城池、暗集义兵,安禄山叛乱后率先起兵,联合常山太守颜杲卿组成“河北十七郡联盟”,拥兵二十万扼守潼关以东,牵制叛军主力西进。清河大捷(756年):遣部将李择交、和琳率精兵万人,联合清河郡民团,在堂邑(今山东聊城)大破叛将袁知泰,斩首万余,打通河北粮道,为郭子仪收复两京创造战略条件。
公元784年颜真卿以76岁高龄奉旨劝降叛将李希烈,面对胁迫凛然拒降,作《自书告身帖》明志,终被缢杀,以忠烈气节震撼天下。
7、郭震郭震是武周至玄宗初年名将兼诗人,诗风雄奇豪迈,善以边塞意象抒写家国抱负。其代表作《古剑篇》托物言志:“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借宝剑锋芒喻英才不遇,开唐代咏物诗雄健之风;《塞上》描绘“塞外虏尘飞,频年出武威”的征战场面,语言简劲,意境苍凉,展现早期边塞诗的实感特质。
他的军事功绩集中于经营西域与防御吐蕃:安西镇边(696-701年):任安西大都护期间,平定疏勒王叛乱,重建葱岭以东军政体系,以“羁縻州府”整合突厥、突骑施等部,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凉州治边(702-706年):任凉州都督时,拓建军镇、兴修水利,将河西走廊屯田扩大三倍,实现“军粮十年之积”,《旧唐书》称“夷夏畏慕,令行禁止”。
智退吐蕃(707年):吐蕃请和亲索要河西九曲之地,郭震作《离间钦陵书》瓦解吐蕃将相联盟,同时陈兵边境威慑,迫使赞普罢兵,避免大规模战争。朔方御胡(710年):任朔方道大总管,大破突厥默啜可汗于灵州,重建河套防线,使“胡马不敢南牧”。
其诗作与军事实践深度互文:边塞诗《王昭君三首》以和亲主题讽喻边疆策略,《塞上寄内》则展现“铁衣远戍辛勤久”的将士情怀。郭震以文臣之智统筹军政,开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边疆治理典范,被张说誉为“文武兼资,社稷之臣”。
8、高骈高骈是晚唐名将兼诗人,诗风兼具豪迈与婉约,存世作品多写军旅壮志与乱世忧思。其边塞诗如《赴安南却寄台司》中“曾驱万马上天山,风去云回顷刻间”展现铁血豪情;而《山亭夏日》却以“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显清丽闲适,反映其性格的多面性。
他的军事功绩集中于边疆防御与平叛:
安南破南诏(864-866年):任安南都护时,以两万精兵击溃南诏十万大军,收复交趾(今越南北部),重建都护府,设十二州巩固统治,《新唐书》称“南诏气夺,终唐世不复犯边”。
西川御吐蕃(870年):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修葺邛崃关、大渡河防戍,训练“突将营”山地部队,迫使吐蕃议和。
镇剿黄巢(879-880年):任淮南节度使,组建“镇海军”沿长江布防,以水陆联合作战屡挫黄巢主力,曾收复江西八州,延缓起义军北进。
其诗作与戎马生涯呼应:《言怀》中“恨乏平戎策,惭登拜将坛”流露乱世无奈,《闺怨》却以“如今暴骨多于土,犹点乡兵作戍兵”痛陈战争创伤。高骈晚年困守扬州,虽因笃信方士致军政废弛,但前期战功维系了晚唐边疆稳定,诗文亦成为唐末军政变局的独特见证。
小结:
杨炯以雄健诗风革新文坛,撰檄文、剿匪患,奠基边塞诗魂;骆宾王两度从军,以《讨武曌檄》震烁古今。盛唐气象中,高适亲掌兵符,平永王之乱、御吐蕃南诏,诗作直录铁血丹心;岑参两赴西域幕府,诗笔凝铸"千树梨花"的征伐史诗。中唐砥柱严武三镇剑南,大破吐蕃护西南;颜真卿河北举义旗,堂邑大捷阻叛军。郭震安西定边、智退吐蕃,文武韬略守护丝路;晚唐名将高骈南征交趾、北御黄巢,诗作映照末世烽烟。这些诗人以剑为笔、以血为墨,在盛衰交织的唐史中,书写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阔篇章,铸就中华文明文武兼济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