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不进去了,在这里看看就行。”
1954年,毛主席途经故宫神武门,当时有随行人员提议进入故宫内参观,然而毛主席却说了这番话。
还有一次,毛主席从午门登上城墙,参观城楼上的文物展览,过程中俯瞰故宫建筑群,但毛主席说:“站在外面看和里面看是一样的”,仍未进入故宫之中。
毛主席第三次上城楼,在角楼处留下珍贵的照片,毛主席感慨“故宫是人民的财富,我们绝不当李自成。”
毛主席一生三次路过故宫,但从不进去,而且终生再未回延安。
这究竟是为什么?周总理的谈话道出实情。
今天就带大家一起了解毛主席为何一生不进故宫背后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点点关注,既方便回顾往期精彩,又不会错过最新内容。
故宫和延安的政治象征故宫作为中国明清时期的皇家宫殿,先后有24个皇帝在此居住办公,直到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标志着曾经的封建皇权建筑已经变成了人民的文化遗产。
故宫又被称为紫禁城,整个紫禁城在建筑布局上方方正正,充分体现了故宫左右均衡的效果。
1406年,明成祖朱棣下令以南京皇宫为蓝本,开始建造北京故宫,朱棣派人在全国各地开采珍贵的木材,然后运送到北京。
光是故宫的准备工作,就持续了11年之久,1420年,紫禁城建成,明成祖下诏迁都北京,一直到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一共在紫禁城住了277年。
在李自成军攻陷北京后,很快就被清军在山海关击退,李自成撤离北京时下令火烧紫禁城,当时仅有五个大殿未毁,其他的均被大火焚烧。
后来在清朝定居北京后,在再次大兴土木,不断修建新建筑,奠定了紫禁城的布局。
李自成在北京的42天内就暴露了农民起义的历史局限性,其失败成为中国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典型案例。
如今故宫已经成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不管是从建筑布局还是装饰上都象征皇权至高无上特点。
而延安作为中国革命时期的“红色首都”,其地位一点也不亚于紫禁城。
1935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吴起镇,至此延安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大本营,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在这里运筹帷幄,直接领导全国革命斗争。
延安在那段时期实际承担了共产党的“首都”职能,中共中央在此召开过具有重大历史的会议,发布过重大政策,制定了中国革命的正确路线和决策,并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体系。
在1947年,国民党军队向延安地区发动重点进攻,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主席在撤离时的前一晚,冒着炮火也要再吃一碗延安的小米粥,足以看出毛主席对延安的情感有多深。
陕西延安是中国革命的红都,也是革命圣地,也是全国红色革命旧址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地方,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那为何毛主席一生从不进故宫,但是也终生再未回到延安呢?
在毛主席与周恩来进入北平前,曾说过著名的“赶考对”,他们都是有感而发,希望这条民主的道路能够跳出历史周期率,才能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故宫作为明清时期皇权的象征,毛主席将其视为封建制度的代表,毛主席拒绝新中国在故宫办公,而是选择了中南海,这既是与旧时代彻底的决裂,也体现了共产党人保持革命初心的决心。
毛主席主张将故宫还给人民,而非作为权力象征独占,他虽三次路过故宫,但从未踏入宫内,对此还曾调侃说:“那里是皇上住的地方,我不适合进去。”
作为党的领导人,任何行为都可能会被人民误解,这种拒绝特权化的态度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权利是由人民赋予的。
故宫内部奢华与腐朽的生活,与共产党的理念背道而驰,毛主席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向广大干部群众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无论革命取得多大的胜利,都不能忘记初心,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而毛主席终生也未回到延安,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经济亟待恢复,毛主席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根本抽不出时间回延安看看。
延安是中共领导核心形成的“精神家园”,毛主席曾表示:“陕北是我的第二故乡。”
据毛主席警卫员回忆,他曾在晚年多次凝望延安方向,毛泽东说过:“拿延安换中国”,毛主席相信,只要全国人民都能过上好日子,延安人民也必然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毛泽东的“不进”与“不回”,是既不学李自成享乐腐化的思想,也不想停留在革命功劳簿上,这实质上是对权力的克制,
正如周恩来所言:“赶考未有终场时”,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中国式现代化”新命题,时代的考卷不断更新,中国共产党仍需不断努力,这种永不懈怠的“赶考”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关键密码。
本期文章就到这里了,欢迎各位朋友在留言区留下您的宝贵意见,喜欢本期文章的朋友也可以点点关注,感谢您的阅读,咱们下期再见。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2012-08-20:毛泽东曾三次登紫禁城城墙:只登城墙不入宫内
光明网:2021-08-30:中国革命走向辉煌的力量之源——延安精神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