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年毛主席来到西柏坡,意外遇到女作家丁玲:我们多少年没见了?

四渡河扫地僧 2025-02-21 17:33:33

【引子】

文小姐是昨天的事了,今天就成武将军。

这是毛主席诗词里几十年前特别流行的一句,毛主席把这句诗词赠予的人,就是咱们这篇要讲的主人公——女作家丁玲。

丁玲可是鲁迅那个时期的有名作家,那她为啥会跟毛主席有那种不解之缘?

【丁玲在当时是知名作家】

1927年的时候,长沙有个女子叫丁玲,她写的小说《梦珂》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这可是她迈进文坛很关键的一步。过了一年,《莎菲女士的日记》在文坛引起了轰动,丁玲的名气一下子就变得特别大了。

著名作家沈从文跟丁玲成了好朋友,他俩还一块儿创办了《红黑》杂志。在上海的文坛上,男作家里头鲁迅那是无人不晓,女作家里面丁玲也是尽人皆知。

沈从文的文章里多次提到丁玲,这就说明丁玲在那个时候名气可不小。特别是1930年的时候,丁玲还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了中国作家里的重要人物。

丁玲,女,本名叫蒋伟,字冰之,也叫蒋炜、丁冰之,笔名有彬芷、从喧之类的,她是湖南临澧的,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

那时候,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正领着红军在中央苏区和蒋介石拼死战斗。在上海的地下党同志就成了蒋介石撒气的目标,共产党员丁玲很不幸被抓了。

丁玲从黑暗里逃出来,心里特别希望能像男人那样上战场去杀敌人。她满怀着对敌人的仇恨到了延安。嘿,没想到的是,丁玲一到延安,就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热烈欢迎。

1936年11月中旬的时候,党中央有几位同志专门设宴请丁玲,这可把丁玲惊喜坏了。

宴会是在一个面积有四五十平的窑洞里举办的,由宣传部长吴亮平来主持。宴会上总共摆了4桌,丁玲被邀请坐在最尊贵的首席位置,当时她就哭了,说道:“到家了,到家了。”

这是很正常的嘛。丁玲可是中国作家中的一员,而且还是第一批前往延安的作家。像她这样的新生力量来到延安,毛主席他们当然是欢迎的。

听人说,那天毛主席专门来参加宴会了。周恩来他们回忆,毛主席披着件棉衣,胡子也刮了,等他走进来的时候,屋里都已经坐满了人。

这是毛主席和丁玲的初次见面,不过丁玲老早就知道毛泽东了,于是毛泽东就问道:“你如今打算干啥?”

丁玲干脆地讲:“去当兵,当红军!”

毛主席微微一怔:“行,最近就有一场仗,让杨尚昆同志带你到前线去好了。”

就这么着,丁玲在保安待了12天之后,就奔前线去了。这12天当中,丁玲跟毛主席唠了老长时间,毕竟他俩是“故友”嘛。

为啥这么讲?因为丁玲和毛主席刚去世的妻子杨开慧是同学。

1921年夏天,丁玲从长沙周南女子中学离开。为了能考上新学校,她就去参加了一个暑期补习班。在补习班的同学里,有从福湘女中来的杨开慧。杨开慧,早就在前一年冬天和毛泽东结婚。

丁玲秋天的时候转学到了岳云中学,她和杨开慧、许文煊、周毓明就在一个班里。毛泽东在1921年9月28日给萧子升的信里就提到:“许文煊、杨开慧、周毓明这三位女士,之前没学校能上,现在进了岳云中学,男女一块儿上学,这可真是个新样子。”

所以,丁玲从来没见过毛泽东,不过,她和毛泽东还是有点渊源的。

另外,毛泽东和丁玲有不少彼此都认识的人。就像蔡和森的老婆向警予,她可是丁玲妈妈的好朋友,丁玲都亲亲热热地管向警予叫“九姨”。

所以,丁玲到了延安之后,毛主席跟这个小老乡就有好多话题可聊了,都有点“一见如故”的意思了。特别是杨开慧牺牲了,见到杨开慧的同学,毛主席心里肯定是有很多感慨。

之后,丁玲就自己跑到前线去了。她,一是想找些写作的材料,二是能采访一些战士。那时候得走五百里地,可她在部队里不招人待见。为啥?战士们都寻思这个“女作家”就是个拖累,要是打起仗来,还得去保护她。

但丁玲没有退缩,咬着牙完成了采访和写作任务。

更让她兴奋不已的是,有一天,她突然收到了毛主席寄来的一封信,这封信里正是毛主席赠予她的《临江仙·赠丁玲》词。

毛主席就写过这么一首送给作家的诗词,丁玲收到的时候,那可真是又惊又喜,心里对毛主席立马就充满了敬佩和感激。

《临江仙·赠丁玲》毛泽东

壁上红旗在落日映照下飘动,西风呼呼地吹着孤城。

保安,这可是个新形象。在洞里摆开宴会,专门招待刚从牢里出来的人。

谁能像那一支纤笔?抵得上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朝着陇山东边展开。昨天还是文小姐,今天就成武将军。

仔细瞧这首词,上阕里“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描述的就是丁玲出狱后到延安的情景,下阕的“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则是对丁玲创作给予的高度评价。

要知道,这首词的历史地位那可是相当不一般的。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之后,毛主席在一个月内就写了《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和《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这四首词,真可以说是诗兴大发。

接下来,就是1936年2月写出来的《沁园春·雪》了。不过,打这之后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毛主席都没怎么动笔写东西,一直到写出这首《临江仙》。

所以,毛主席的这首词在毛主席的“诗史”里那可是相当重要。丁玲到延安之后,好多作家都被吸引得对延安特别向往,这对延安的文艺发展推动可大了,这也是毛主席创作那首词的一个关键因素。

【毛主席批评丁玲】

丁玲跟萧军、艾青那些作家不一样,萧军和艾青他们文章和诗歌都写得很好,但丁玲,她主要是写小说的。

丁玲从前线回来以后,就向毛主席汇报了自己在前线的所见所闻。毛主席对她的态度那是特别赞赏,还提议说,她能在红军里当个官。

当时给丁玲安排的职位是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这其实就是给丁玲的一次锻炼机会,她在这个职位上也就干了几个月。

丁玲说道:“我是写小说的,让我当主任,这能成吗?”

毛主席笑着讲:“这世上就没有难做的事儿,只要有决心就成。咱们闹革命的时候,一开始不也是啥都不懂嘛,到了陕北,那就得啥都学着做。”

听了毛主席的话,丁玲就一直在摸索怎么做好这个职位,努力做到取长补短,自己先带头好好干。

她讲:“那就试一下呗。”

丁玲开始担任那份工作的时候,刚好是七七事变爆发没多久,工作多得乱七八糟的,可丁玲就那么咬牙坚持了几个月。虽说在她看来这时间不算长,但是通过这份工作,她察觉到了历史的转折点,也明白了统一战线有多重要,她也总算领会毛主席的意思了。

好些年过去了,她回想起这件事的时候,乐呵呵地讲:“毛主席亲自发给我的任命书,我到现在还宝贝似的珍藏着,我把这任命书当作自己在创作上持续奋进的号角。”

1942年三八妇女节的时候,丁玲心里对延安有些不满情绪,就写了篇《三八节有感》的文章。嘿,没想到,这文章在延安可掀起了一场大风波!

其实丁玲的出发点是好的,她不赞同男人娶好几个老婆。但她没把实际情况调查明白,结果被好多红军批评了,这事儿还传到毛主席耳朵里去了。

毛主席在会上坦荡地讲:“丁玲的这篇文章,有批评的内容,可也有建议。”

延安开文艺座谈会那阵儿,毛主席特意找丁玲聊天,说:“搞内部批评,得先瞧瞧人家的长处,把优点给肯定了,然后再去说缺点,这样人家就比较好接受了。”

一直到这个时候,丁玲才晓得毛主席在公开的场合是要保护她的形象,她心里特别感动。其实,来延安的好多作家,大家的想法都不太一样,有点情绪也是很正常的。

可毛主席没觉着烦,还耐心地跟每个作家交流,这可把毛主席那伟大的胸襟和人格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1944年的时候,丁玲写了那篇很有名的报告文学《田保霖》。毛主席知道后特别赞扬,还专门请丁玲到家里做客。

那时候,丁玲和欧阳山一块儿到毛主席住的地方去了。毛主席就讲:“这篇文章我一下子就看完了,看得可高兴了。你们可得接着这么干下去,在文学这条道儿上再创佳绩。”

丁玲离开延安之后,毛主席在中央干部开会时,还特意提到了丁玲写的《田保霖》,这其实就是对丁玲创作的一种认可。

【毛主席关心丁玲】

1948年5月,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来到河北西柏坡住下了。那时候正是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毛主席老是通宵达旦地工作。

在一个炎热的午后,毛主席跟胡乔木他们一块儿出去散步。没一会儿,胡乔木就和大伙坐在地上讨论起问题来,讨论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毛主席也坐下来听他们讨论。

丁玲之前写了本小说叫《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之前她让胡乔木他们给这小说提提意见。这不,现在正好有空了,就开始讨论起来了。

毛主席身边有个很重要的秘书叫胡乔木,他的文笔和能力都特别厉害。丁玲想让胡乔木给点评一下,这也是很正常的事儿。

胡乔木带着笑容问道:“主席,您看这篇小说咋样?”

毛主席摇了摇头,说道:“我看的小说可不多,她写的这篇小说我没看过,没看就没发言权。”

毛主席就光听胡乔木他们讲了,不过毛主席也说了这么一句:“丁玲可是个好同志,就是基层锻炼少了些,要是有机会去当几年县委书记就很棒了。”

毛主席不太好对这位女作家的作品作出点评,不过对于丁玲的人品和能力,态度还是很中肯的。

这年6月,丁玲要以中国妇女代表团成员的身份,去匈牙利参加世界民主妇女代表大会。6月中旬的时候,他们到西柏坡集合,然后一起前往哈尔滨,没想到,在这期间意外地碰到了毛主席。

毛主席见到丁玲时特别惊讶,赶忙说道:“咱们有好些年没见着了吧?”丁玲回答:“没错,主席,确实好几年了。”

毛主席点头说道:“历史长达几十年,可不是区区几年,到底是进步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状态,亦或是出现倒退,历史自会给出答案。”

实际上,毛主席的意思就是在告诉她,好的作品就跟革命似的,得靠时间去检验、去磨砺。毛主席怕丁玲没听明白,还特地又说了一遍。

说实话,丁玲在延安和毛主席接触的时间并不长。不过,在毛主席的关怀和教导之下,丁玲不管是做人做事方面,还是创作作品方面,那都有了特别大的、质的提升。

听说,当年她在河北农村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时候,腰痛得可厉害了。晚上得用热水袋敷着腰才能睡着觉,白天,得把腰贴在炉壁上烤着才能写东西,可她自己说:

我可从没觉得这是苦事儿。为啥?因为那时候我满脑子都是毛主席,心里老念着毛主席对我的期望和鼓励。当时我就一个想法,总有一天得把这本书拿给毛主席看。

我当时常常腰痛得受不了,可还是趴在桌子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就像火线上的战士呼喊着他的名字冲锋一样,我这么做就是为了报答他老人家,为了书里写的那些人能坚持下去的。

【晚年丁玲】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和丁玲之间交往不算多,可还是一直有联系的。

1949年6月8日,丁玲从沈阳来到北平,来参加筹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过了三四天吧,她就跑到香山去见毛主席,他俩聊了老多事儿了。

1951年春,丁玲到中宣部文艺处当了处长,就住在颐和园搞创作。那年夏天,毛主席到颐和园陪女儿划船,听说丁玲正在云松巢写作,就去看丁玲了。

当时陪着毛主席的还有罗瑞卿。丁玲夫妇一看到毛主席专门过来探望,急忙让工作人员去买了两个西瓜,然后他们就在凉亭里唠了好长时间。

毛主席和丁玲一块儿吃着西瓜唠嗑,还聊到了当下文学创作该朝着啥方向走。歇了一阵子,警卫员说船备好了,丁玲这才把毛主席送走。就从这事儿能看出来,毛主席可重视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

1958年的时候,丁玲自己主动提出要跟着陈明一块儿去北大荒。

当时好友甘露问她:“都五十多岁了,咋还跑去北大荒干体力活?”

丁玲讲:“毛主席说我基层锻炼不够。我下到基层去锻炼,到工农群众里去,这可比在北京闷在屋子里强太多。”话里满满都是对毛主席的感激。

丁玲到了晚年身体很不好,老是生病。可她不管自己的身体状况,心里一直记着毛主席的教导,在创作的道路上那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

1976年毛主席去世之后,丁玲哭得特别伤心,她在给亲友的信里表达了对毛主席的思念之情,还写道:“毛主席不在了,我再也听不到他对我的叮嘱了!”

1980年之后,外国驻北京记者提问时问她:“跟过去30年比,您对毛主席的看法有没有变化?”

她回应道:

去年我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再版的前言里写过这样的话: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就好比一个战士高呼着毛主席的名字冲向战场。后来有人问我,现在是不是还怀着这样的感情,我就回答说,毛主席那可太伟大了。要是没有毛主席,哪来的新中国……

丁玲到了晚年,身体又弱又多病,但她根本不在乎,特别勤奋,写出了像《魍魉世界》《风雪人间》这样加起来有100万字的作品。她还创办了《中国》文学杂志,自己当主编,满腔热情地培养青年作家。

丁玲的作品就能让我们瞧出来,她,向来都是心气儿高、傲气足的,可在她心里头,毛主席永远是那个最响亮的名字。

她和不少中共领导人和文化界的名人都有过近距离接触。可毛主席的领导艺术、说话的方式、才华、诗词、书法,还有毛主席给予丁玲的关心与鼓励,这些都让丁玲一直满怀景仰和感激。

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多福巷的家里去世了,终年82岁,她的一生就此圆满结束。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