娥六月壤细节曝光!与嫦五大有不同,可帮中国更好建设月球基地!

普朗鸣尼 2024-12-21 17:14:43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6月25日,嫦娥六号圆满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带着月球背面的土壤返回到了地球。

可当科学家们拿到月壤的时候发现了奇怪的点,嫦六的月壤和嫦五的月壤大有不同!

而正是因为这点不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建设月球基地!

嫦六月壤重量超出嫦五

嫦娥六号首次采集月球背面土壤,带回1935.3克,比嫦娥五号多出204.3克。

任务预期2000克,嫦六就差一丁点儿,任务完成率96.8%!

里外一亩三分地,打井没到万丈深,嫦娥六号这次能挖那么多土,多半还是机械臂给力。

嫦六机械臂连续铲了8锹月壤,原本第7锹时容器就提示满员,结果第8锹悄悄多装了一铲子。

与之相比,嫦五干脆利落,计划12锹一个不少,也没留力气做“额外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200多克虽不多,但含金量很高,科学家分析表明,嫦六月壤除了在数量上胜出,在质量上也别有洞天。

因为这铲子月壤来自月球最大、最深、最古老的撞击坑,艾肯盆地。

因为那里曾经历剧烈撞击,地下物质被掀翻上来,保存了太阳系形成早期的“活化石”。

更重要的是,艾肯地处月球背面高地,远离地球,受到地球磁场的屏蔽,电磁环境独特。

所以嫦六月壤的科学价值可能超出我们想象,不仅能揭示月球背面的形成演化之谜,还能回答更多关于地月系统乃至行星起源的问题。

而针对嫦娥六号的月壤,科学家们也发现了和之前月壤不同的地方!

那么,嫦六和嫦五的月壤有什么不同呢?

央广网——世界首份月背样品1935.3克!背面和正面的月壤有何不同?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揭秘

嫦娥六号月壤细节曝光

当嫦娥六号的月壤被取出来,科研人员发现它们的外观与嫦娥五号有着明显不同。

嫦娥六号的月壤不仅颜色更深,而且质地粘稠,还出现了结块现象。

这一发现,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莫非这预示着月壤含水的可能?

从直觉上看,月球表面干燥、荒芜,难以想象那里会有水的踪迹。

要知道,月球表面温度变化剧烈,从白天的几十摄氏度到夜晚的零下一百多度,这样的极端条件似乎注定了水无法久存。

早在阿波罗计划时期,月壤样品分析就发现了微量的水。

随后的月球探测任务,如印度的“月船”、美国的“勇气号”等,也陆续在月表和月壤中捕捉到水的信号。

而这些发现让我们意识到,月球并非完全干涸,而是藏匿着湿润的秘密。

从样品的采集环境看,嫦六月壤来自南极艾肯盆地,那里地形复杂,光照条件差,有利于水冰的存储。

这一点,已经被嫦娥四号等探测器的数据所印证。

从月壤的物理性质看,粘稠和结块往往意味着颗粒间存在液态水或冰晶,它们像“胶水”一样将松散的颗粒粘结在一起。

这种现象在地球的土壤中屡见不鲜,但在月壤中还是头一遭。

倘若嫦六月壤最终确认含水,那意义可就非同小可了。

它将是对月球水分布认知的重大突破,由于月球背面长期背光,那里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水冰藏匿点。

含水月壤的发现,将极大促进月球基地的选址和建设,要知道,水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空间任务的命脉。

如果在月球就地取水,无疑将大幅降低补给成本,提高基地的自持能力。

最重要的是,月球水的存在还可能改写人类对地外生命的认知。

2035年前,我国计划在月球建立月球基地,而嫦娥六号的月壤细节,可以帮中国更好建设月球基地!

光明网——为什么要建国际月球科研站?怎么建?总设计师详解建设计划

月球基地建设

嫦娥六号采集的月壤,就是人类在月球播撒希望的种子。

这“1935.3克”的种子,或许会开出月球基地的花朵,甚至结出移民新家园的果实。

要想在月球扎根,首要任务就是选址,这可不是简单的“安家置业”,而是一场事关全局的战略布局。

要考虑地形条件、光照周期、热环境、辐射水平等诸多因素,可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而嫦六月壤样品,恰恰为选址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

通过分析月壤的物理力学性质,我们可以评估不同区域的地基稳定性和工程适宜性。

选址之后,紧接着的就是建设,盖房子,自然少不了建材。

但在月球这样一无所有的环境里,建材从何而来?总不能大老远从地球搬砖吧。

这时候,就需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而研究月壤,就是为本地建材代言。

通过测试月壤的可塑性、可烧结性,我们可以探索用月壤直接制砖的可能。

一旦成功,盖房子就有了现成的砖瓦,运输成本骤减。

环顾人类探月的历程,从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到嫦娥六号的一挖铲,似乎都只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小动作。

但正是一个个看似渺小的动作,编织出人类探索的伟大画卷,在这幅画卷中,嫦六月壤研究虽然只是一个“像素”,却闪烁着基地建设的希望之光。

这光,照亮了科学家前行的路,映红了探索者追梦的心。

而未来几年,我国为了建设月球基地,也做出了很多安排……

中国月球探测任务

在中国探月的蓝图里,嫦娥六号只是浩瀚征程的一个节点。

之后我国将会发射嫦娥七号,而它的目标,是月球最险峻、最极端的南极地区。

那里白天黑夜交替,地形复杂多变,对探测器的生存能力和机动性提出了严苛挑战。

嫦娥七号将在月球南极实现“三个首次”:首次在永久阴影区着陆,首次实现月球车自动巡视探测,首次实现月球车月夜存储。

为此,科学家给它配备了智能避障系统、可展开式太阳翼等尖端技术,以确保探测器能在极寒的环境中完成使命。

自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月球采样返回以来,我国便开启了月球样品研究的新纪元。

而嫦娥八号,则要将这一纪元推向更高峰,它计划在月球南极地区采集更大规模、更多样化的样品,并实现就位分析和返回。

为此,嫦娥八号将搭载多种尖端科学仪器,而更大的样品舱和更精准的再入技术,则能确保更多“月礼“的安全返回。

根据规划,我国将于2035年前后,在月球南极地区建设一座集科研、探测、试验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站。

月球科研站不仅仅是一个探测设施,更是一个开放平台,它将广泛吸纳国际社会参与,成为各国携手探索、共享成果的大舞台。

纵览嫦娥七号、八号到月球科研站的宏伟规划,我们或许已经听到了历史深处的回声。

六十多年前,人类第一次将目光投向月球,开启了探月的伟大征程。

而今,中国人正以无比的勇气和创新,续写着这段星辰大海的恢弘篇章。

嫦娥六号的“珍珠“尚在玉盘,嫦娥七号、八号的身影已然在地平线闪现。

从嫦娥五号到嫦娥六号,再到嫦娥七号、八号,一次次探月任务的接力,正是中国人探索宇宙决心的写照。

结语

从古人对月的遐思,到今人登月的壮举,人类对月球的向往从未止步。

今天,嫦娥六号用一捧月壤,将梦想的种子深深播撒,这种子,终将破土,绽放,直至人类在广袤的月壤上,收获满满的“果实”。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中国探月的征程,没有终点,只有无数新的起点。

从嫦娥六号出发,从“织女星”到“牛郎星”,从月球到火星,我们探索宇宙,永不止步。

0 阅读:2

普朗鸣尼

简介: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