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马王堆考古发掘,不仅让世人知道轪侯,认识轪侯家的辛追夫人,还有众多闻所未闻的宝贝。如覆盖在棺椁上的T形帛画,以及和通常不一样的《道德经》。
不仅如此,还看到了与普罗大众印象中不一样的孔子像,还有一批春秋时代的竹简。竹简共有一百六十八片,包裹在一个考究的猪皮囊内,囊外涂有厚厚的保护层,隔绝了竹简与空气。
竹简,分成二十一捆。每捆八个,装在丝绸袋内。经过专家们清理、辨认,被震惊了。原来,这批竹简竟是孔子的临终遗言。孔子生前并没有留下什么著述。现今的《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出的作品。
孔子的一生,前半生致力于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强调“克己复礼”,强调“仁爱”。认识并记住孔子,源于一九七六年那场运动,虽然当时尚是少年,却参加了全过程。
那时的孔子是被批判对象。为了让年少的孩子们记住,不但有文字,还有精致的连环画,详细记载了孔子的一生。记得孔子最被批判的一件事,是上任七天,便诛杀了法家代表人物少正卯。孔子杀少正卯的理由有五条。关键是,杀了后还暴尸三日。那个孔子,和今天到处可见的“万世师表”的差距,何止十万八千里?那是儒法之争,只有在评法批儒的运动中,才有可能看到孔子的另一面。
小小少年记住的孔子,除了杀少正卯,还有“遑遑如丧家之犬”。成年后知道,这不是七六年的刻意谩骂,而是孔子自己对那几十年周游历国的总结。投身政治失败了,这才有了后来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有了世世代代的衍圣公存在。
孔子的临终遗言,说了些什么?个人以为,假如不是杜撰的话,用“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来形容,可能最准确不过。这篇文字的名字:《子寿终录》。
开篇就是:“子寿寝前弥留少时,唤诸弟子近叩于榻侧。子声微而缓,然神烁。嘱曰:吾穷数载说列侯,终未见礼归乐清。吾身食素也,衣麻也,车陋也,至尽路洞悉天授之欲而徒弃乃大不智也。”
在《论语·乡党》中,有著名的“五不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记得第一次看到这段话时的惊诧,深深同情他的老婆。对吃如此讲究的一个人,着实伺候不来。
遗言的第一段却说,这辈子除了去游说,没有吃过好的,也没有穿过好的,白忙活了。可惜了老天给我的机会,真蠢。哈哈,或许真性情的人,在人生的尽头回首往事,“不值得”涌上了心头,忍不住说了这样的语言。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其中一段和众弟子在大雨天差点饿死,感觉“遗言”又挺真实。在商丘吧,有一座“夫子山”。窄小的空间,据说是孔子和众弟子遇雨躲避的地方!
他又说:“汝之所学,乃固王位,束苍生,或为君王绣袍之言。无奈王者耳木,赏妙乐如闻杂雀鸣,掷司寇之衔于仲尼,窃以为大辱。其断不可长也。”这一段话,简直就是彻底否定了几十年的辛苦奔波。在《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说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时,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可见,孔子确实是个性情中人。
“遗言”回顾了一生所为,除了后悔还是后悔。最为惊世骇俗的一段是:“鸿鹄伟志实毁于为奴他人而未知自主。无位则无为,徒损智也,吾识之晚矣。呜呼,鲁国者,乃吾仕途之伤心地也。汝勿复师之辙,王不成,侯为次,再次商贾,授业觅食终温饱耳,不及大盗者爽。”
对于一辈子致力于恢复周礼的孔子来说,这样的语言,真的是他说的?在《论语·八佾》篇中,“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个越礼的舞蹈,让他几乎拍案而起,高叫“是可忍孰不可忍”!遗言却说他想取代鲁公,太过大胆无礼!
孔子活了七十三年,经历了曲折复杂的人生道路。这个睿智的老者,终于悟了。他敏锐地预感到,总有一天,他会成为“居庙堂高位”的精神领袖:“吾之所悟,授于尔等,切记:践行者盛,空叙者萎。施一法于国,胜百思于竹。吾料后若有成大器之人君,定遵吾之法以驭民,塑吾体于庙堂以为国之魂灵。然非尊吾身,吾言,乃假仲尼名实其位耳。”
不仅如此,孔子甚至想到了“拥兵者人之主也,生灵万物足下蛆;献谋者君之奴也,锦食玉衣仰人息。锋舌焉与利剑比乎?愚哉!旷古鲜见书生为王者,皆因不识干戈,空耗于文章。”这是什么意思?“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啊。
这样的开悟与思考,还有很多,非是这一篇小文能涵括。不知道真假,截取一小部分放这里,权当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