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为何会落后于世界?2000年前的这个人是“罪魁祸首”

淘气甜甜圈 2023-05-27 16:08:06

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中华民族拥有一段光辉灿烂的历史。他们在科技发展和国力水平方面长期领先于世界。然而,在近代,他们却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为什么他们落后于世界上先进的国家?这个问题一直被称为李约瑟之谜。为什么这个古老文明如此发达,却没有产生现代科技、现代商业和现代国家?

这个谜团迷惑着人们已久,而人们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中华文明早熟了,一直被自己的辉煌过去所束缚,无法迈向未来的光芒。有人认为中华民族的国民性格缺乏进取和冒险精神,而这正是现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基石。还有人认为中国人没有重视科学精神,没有形成精确计算的学科。这些观点纷纷涌现,却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然而,在这个谜团背后,隐藏着一个人,他被归咎为这个问题的罪魁祸首。他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商鞅。商鞅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物,他曾在秦国担任重要职位,以其卓越的才能引领了一场改革运动。

在遥远的战国时代,有一个被誉为改革家的人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他就是商鞅。出生在卫国的商鞅原本是卫国王族的一员,但他却因无法得到本国的重用而离开了故乡,最终来到了秦国。

那个时代,各国之间并没有像现在那样明确的国家观念和忠诚的概念。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义气,因此效命于其他国家并不被视为叛逆的行为。相反,个人的忠诚和义气在当时是备受尊重的品质。孟子在《离娄篇》中曾说过,如果君主对待臣子如同手足般亲密无间,臣子也会对君主效忠至死;如果君主对待臣子如同宠物,臣子就会把君主当作伙伴;而如果君主任意虐待臣子,那么臣子必将对君主视如仇敌。

商鞅变法之初,他深知要想实现国家的强盛和繁荣,必须推行彻底的改革。他注重用法制来取代人治,以减少政策的摇摆和不稳定。因此,在变法之前,他特意进行了一场徙木立信的行动,以树立起他和秦国国君的信用和形象。

商鞅的变法涉及许多条款,这些改革举措侵犯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权益,因此他遭到了他们的反对和迫害。然而,这些政策几乎都是有利于整个秦国国家利益的。例如,过去的时候,秦国的贵族仅凭血缘关系就能获得国家的供养和高位,而商鞅的改革则将这种传统打破,要求贵族们必须通过军功才有机会获得封赏。这不仅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也削弱了贵族们在秦国朝堂上的势力。

尽管商鞅受到了老贵族们的仇视和排挤,但由于得到了秦国国君的坚定支持,他的改革并没有中途停止。商鞅用他的智慧和勇气,引领着秦国一步步走向强盛。

古代的战国时代,商鞅以他的变法之举使得秦国腾飞起来,然而,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商鞅的改革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之后的千年中逐渐演变成了严重的灾祸。

首先,商鞅的变法最受人诟病的问题就是对社会的过度控制和僵化管理。秦朝的严刑酷法成为了历史的痛点,许多悲惨的故事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像孟姜女为丈夫哭泣长城的传说,还有程胜和吴广的起义,都成为了秦朝灭亡的导火索。

商鞅深知,如果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就必须从根本上掌控人民的行为和思想。他对犯罪问题特别关注,希望能够遏制罪恶的蔓延,让社会更加安定有序。

为了防止犯罪分子逍遥法外,商鞅制定了一项旷世之策:将所有的农民都纳入户籍,严格限制他们的行动范围。农民除了外出服役,几乎没有机会离开自己的家乡。

这个政策一方面限制了农民的眼界和思维,让他们的世界变得狭小而有限。然而,另一方面,它确实起到了控制犯罪的作用。犯罪分子无处藏身,因为整个国家就像是一个庞大的监狱,每一个人都被束缚在管理囚犯的方式下。

然而,这样的政策也引发了人们的不满和不安。他们感受到了自由的束缚,思念着远方的世界,渴望着自由行走的权利。他们开始怀疑,这种严密的控制是否只为了统治者的利益而存在。

在这个国家里,除了君主和官员,其他人仿佛成了被囚禁的囚徒,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监视之下。这种压抑的氛围让人们的心灵逐渐沉寂,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也被扼杀。

人们开始怀念过去自由自在的日子,开始思考自己的命运是否应该如此。他们渴望改变,渴望找到一条突破束缚的道路。

商鞅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犯罪,但也给整个国家带来了不安和不和谐。他的雄心壮志与人们的自由渴望形成了对立。在这个国家中,潜藏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力量,只待时机成熟,它将改变整个局面。因此,当秦始皇去世后,各地的起义如火山般爆发。

在商鞅的统治下,一个危险而沉默的局面悄然酝酿。

商鞅对知识分子怀着怀疑的态度,将他们视为潜在的威胁。他不重视学术和争论,甚至采取强力的行政手段,严厉限制一切言论自由。在他的政策下,人民只能默默履行义务,而统治者和执行者之间的对话和讨论渠道却完全中断了。

这种局面导致了无数的争论无法得到解决,它们在人们心中如同地底的火山,不断积蓄着力量,准备随时喷发。

言论存在,但自由却荡然无存。商鞅对知识的不重视,让人们对科学思维产生了怀疑。在这个国家里,通过科学思维获得晋升的机会和空间几乎不存在。相反,成为官员所带来的利益却是显而易见且快速的。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逐渐丧失了对科学的追求,转而追逐权势和地位。

商鞅不赞同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念,他直接要求国民以官吏为师。这种观念让人们失去了对多元观点的尊重和接纳,狭隘的思维逐渐成为主流。

然而,这种僵化的局面并没有持续下去。人们心中的不满和思想的渴望,如同沸腾的热流,开始悄然涌动。

秘密的聚会、私下的交流,成为人们寻求真理和自由的途径。他们开始怀念过去自由讨论的时光,渴望恢复那个属于他们的自由空间。

一股新的思潮开始在暗中扩散,知识分子们汇聚起来,秘密地研究和讨论各种学问。他们试图打破束缚,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光芒。

这个国家隐藏着无数闪耀的思想宝藏,只待时机成熟,它们将如同烟花绽放,点亮整个国度的智慧之光。

商鞅的政策无疑给国家带来了一段时期的压抑和沉寂。

这样的局面使得秦国的变法从表面上看更像是人治而非法治。因为所谓的法律,从制定到执行,完全没有灵活性,更没有讨论的余地。因此,法治的效果完全取决于制定和执行法律者的能力。一旦这些人出现问题,补救的余地就不存在了。

商鞅的政策对商品经济造成了长期的制约,使其无法迈向新的高度。然而,在那个时代,中国的商品经济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人们富可敌国,与各国君主齐名,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

传言在人们之间流传开来,其中一句谚语更是广为人知:"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这句谚语形容着商人们的地位和影响力,暗示着商业的重要性。

然而,商鞅的政策却将商品经济的发展拖累住,使其无法迈向一个新的阶段。他的重农抑商政策将商人置于压制之下,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

商人们原本可以在市场上展露锋芒,追逐财富和权势,但商鞅的政策使他们被束缚住了手脚。商人们失去了追求财富的动力和激情,而那些曾经辉煌的商业家族也渐渐衰落。

这个国家本可以在商业的浪潮中崛起,实现质的飞跃,但商鞅的政策却阻碍了这一进程。商品经济被压抑,无法展现其真正的潜力,整个国家陷入了停滞和困境之中。

商鞅的政策虽然有其一时之功,但长远来看,它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人们开始怀疑,难道商鞅对商人的压制真的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吗?还是出于个人的私利?

商鞅的统治将整个国家变成了一个缺乏活力的囚笼,商业的活力被扼杀,创新的火花无法迸发。在这个囚笼中,商品经济长期处于萌芽状态,无法迈向一个新的辉煌时代。

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商鞅的改革。他的变法虽然使秦国迅速崛起,但也埋下了许多祸患的种子。无论是社会的控制过度,知识分子的扼杀,还是商品经济的萌芽受阻,这些问题在秦国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商鞅留下的遗产不仅是统一六国的壮举,更是引发了秦朝灭亡以及千年来中国历史的演变。

商鞅看待问题的角度与众不同。在他看来,商人们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并不大,他们只是促进了商品的流通,而不能为国家带来实质性的进步。因此,商鞅主张对商人进行限制和压制,不让他们获得更高的地位。然而,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商人们的流动性很强,他们经验丰富,聪明机智,常常利用国家政策来谋取私利。但在当时的秦国,统治者不希望这些聪明人物在朝廷之外游离,因为这给他们的统治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然而,对商人的打压实际上也导致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一直无法突破,始终无法达到更大的规模。

与此相比,从西方经验来看,商鞅所提倡的社会监控和重农政策,实际上是他们一直渴望实现却在实际统治中难以实现的。正因为那些当时的君主缺乏实施如此严密监控的能力,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才得以顺利发展。然而,这也导致了欧洲中世纪长期处于战乱和各国君主黑暗统治的阴影之下。

这段历史给我们带来了深思。商鞅的观点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政治需要相契合,但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进步。而西方经验则表明,对于商业活动的限制和过度控制反而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历史是一个宝贵的学习资源,我们应当从中吸取教训,寻求适合当下的发展道路,推动经济和社会的繁荣。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商鞅的遭遇实际上也反映了这个道理:无论是法律还是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因此,我们在看待事物时应该客观实际,不过度美化,也不过度诋毁。

商鞅因为自己制定的法令而最终自食其果。他的变法虽然带来了秦国的繁荣和强盛,却也造成了一系列问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一位聪明而有远见的统治者,也难免会在实践中犯下错误。

然而,关键在于我们应该设立一个纠偏的机制,以防止类似的恶果再次发生。我们应该从商鞅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审慎地评估政策的利弊,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故事中的商鞅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改革者,他努力推动着国家的变革,希望能够让秦国更加强盛。然而,他也因为过于强势和刚愎自用而忽视了人民的诉求和权益,最终陷入了自己制造的困境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不能只看到自己的愿景和目标,还要关注人民的呼声和需求。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才能够制定出更加合理和有效的政策,并建立起一个能够纠正错误的机制。

因此,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谦虚谨慎地面对事物,不断审视自身的行为和决策,及时纠正错误,并倾听人民的声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重蹈商鞅的覆辙,为国家和人民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