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釉瓜棱纹茶叶罐 摄影 | 李冉@仓巴鹿人
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是基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文化冲撞和结合,才一步步走到如今。
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核导致了传统文明的多姿多彩,而象征农耕文明的瓜棱式也开始大肆兴起。
青釉瓜棱纹茶叶罐 摄影 | 李冉@仓巴鹿人
瓜棱形的溯源
人们对于土地的感情出于生存的本能,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植物的收益让农耕民族长久地依赖土地和天气,继而依赖农作物。
从这种情感中衍生出的文化成果,便被顺理成章的运用在了各种容器和艺术作品上。
唐·青釉瓜棱小罐
在古代器物的造型中,瓜棱形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造型是取自一种食用疏菜“金瓜”的外形,具有浓厚的田园文化气息。
瓜棱形的容器在唐初早期就已经出现,这种瓜棱形罐削肩鼓腹后,渐向下收至底,呈圆腹造型,腹部等距离用竹制品按压出竖线,做成瓜棱形状,因此称瓜棱罐。
宋·青白釉瓜棱瓶
到了宋代,瓜棱式的瓷器大量出现,在各种日常器物中都可见其身影。
宋代工匠的制作水平较高,耀州窑工匠发挥切划技法,手法奔放自由。器表装饰因器施艺,浑圆器壁与曲度线条交融,纹饰与器形和谐统一,极具耀州窑装饰特色。
茶叶末釉南瓜瓣水盂 摄影 | 李冉@仓巴鹿人
这些瓜棱式容器壁厚实感强,真切地传达了北宋耀州窑青瓷的饱满、温润的神韵。鼓腹丰肩,球形轮廓,腹下束收方窄圈足,外形曲线与瓜棱垂直线相结合,艺术张力十足。
清雍正仿哥釉瓜棱四方瓶
立沿直口微内敛、轻盈、秀丽、精巧。整体造型充分借鉴了唐代金银器的造型效果,简练流畅的连弧曲线结合釉色的嫩绿、釉光的晶莹,让人对蕴藏在质朴的胎土中的无穷美感叹为观止。
元代时期瓜棱式已经成为十分常见的瓷器形式,此时卵白釉和元青花开始兴起,于是以前以单色为主的瓜棱式器物也开始有了独特的花纹。这种起伏涌动的形体美融入罐、杯、壶、瓶中,具有大俗大雅的特殊美感。
元·卵白釉瓜棱罐
而明清时期,瓜棱式瓷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明朝的瓜棱瓶造型更为清秀,其足变矮,胎更薄,多饰宝相花、缠枝纹等花样;而清朝瓜棱式甚至开始蔓延至紫砂、玉器、胭脂盒等物品中,丰富多样。
德化窑白釉瓜棱小壶
瓜棱之美,雅俗共赏
瓜棱的外形取的是“金瓜”,一种寻常果腹的蔬菜,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小型的南瓜。
“金”在古今象征财富和光明,且多籽,“籽”跟 “子”的谐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保佑和祈盼家族能够多子多福、子孙满堂和人丁兴旺的寓意,因此金瓜这种常见瓜果被人们赋予了“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
宋·青白釉瓜棱罐
而由于金瓜的生长特性,藤蔓缠绕不断,绵绵不息,正好与中国人传统思想中的生生不息相重合,将其放在了大雅之堂,正是一种阶级的跨越和对话。
关于金瓜的传说不少,但比较有名的,或者说能体现道家思想的便是鹿邑老子与两个金瓜传说。
南瓜壶 摄影 | 李冉@仓巴鹿人
相传圣人老子李耳年少时,一年春天,一只小燕子不小心从巢穴中上掉下来摔断了一条腿,李耳看到后疼爱地救治了小燕子并把它送回窝里。第二年春这只燕子为李耳带回了一颗瓜籽。李耳把瓜籽种到园里,收获了一个金瓜。
乾隆款画珐琅西番莲纹椭圆瓜棱式盒
隔壁的张暴看到后,强迫与李耳换房居住,并且故意摔断了燕子的一条腿,第二年春燕子也给了他一颗种子,只不过结果后这颗金瓜越来越大,后来变成了一个纸灯笼,“嘭”的一声烧着了整间屋子,张暴也因此丧命。
虽然这种传说听着可信度不高,但也从侧面体现了一种善恶到头终有报的处世原则,警醒世人守住为人底线。
康熙款青釉梅花纹瓜棱洗
瓜熟蒂落,风骨清明
人们对于瓜形的一种应用,实际是对自然界的植物充满热情,在植物纹的文化赋予上,看到丰富和生机。
瓜棱式容器的大量产生,并非是强权或阶级的产物,而是一种社会平和的安稳气象。在枝蔓生动、果实丰满的外形中,我们可以窥见时代的宽容和自由,正是这种宽容,才让我们看到了社会风貌、文化交融、市场繁荣、蒸蒸日上。
小金瓜 摄影 | @仓巴鹿人
李白笔下的瓜,写的是的“月蚀西方破敌时,及瓜归日未应迟。” 的家国;范成大笔下的瓜,写得是“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田园;陆游笔下的瓜,写的是“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的郁郁不得志……
瓜菱 摄影 | 李冉@仓巴鹿人
中国人的浪漫从不止于花前月下,还有田园溪头,历史在偶然中不停地给我们机会,抓住它并为我们所用,正是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魅力所在。
因为我们都懂得:种瓜木的,会结果,种因缘的,无尽期,天已经黑了,翌日也终会亮。
主编/仓巴鹿人
撰文/阿森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