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门罗在咨文中对欧洲列强所发出的警告,并没有在欧洲引起很大的震动。神圣同盟中,俄国忙于争夺中欧霸权,已经停止在美洲扩张的步伐。法国在签署“波利雅克备忘录”之后,实际上也放弃了征服拉丁美洲的企图。
种种迹象表明,神圣同盟干涉美洲的危险在门罗宣言发表时已经不存在了。
1、门罗宣言发表的“双标”英国的态度在这里起了关键性作用,实际上,门罗是利用了英国同神圣同盟的矛盾,借助英国的实力作掩护,才敢于向世界发布政策宣言的。欧洲的政治家们对门罗宣言持蔑视态度,未予重视。相比之下,英国对门罗宣言的反应较为强烈。
这是因为,门罗宣言的产生意味着英国在外交上遭到一次惨败,一方面,美国单方面行动使英国陷于被动,另一方面,宣言的原则是英国难以接受的。因此坎宁对咨文进行了强烈的抨击。
同时对英国的拉美政策进行了调整。1824年底,英国决定承认阿根廷、墨西哥和哥伦比亚,以抵消美国对拉美的影响。
门罗咨文在美国国内也未引起十分重视。美国政府只将其视为一种应急措施,而不是视为美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更没有付诸外交实践。美国虽然对美洲的霸权地位梦寐以求,但毕竟羽翼未丰,无法以一纸宣言来约束欧洲国家。经济上,美国对拉美的贸易远落后于英国。军事上,美国的海军力量仅有法国的1/4,俄国的1/8,同英国更无法匹敌。因此,门罗咨文发表后,美国在外交上仍不能扭转被动退让的态势。
1824年初,传闻法国要对哥伦比亚采取干涉行动。哥政府于7月2日照会美国政府,请求美国根据门罗咨文的原则同哥伦比亚结成同盟。
8月6日,亚当斯复照,拒绝了哥伦比亚的请求。首先,他表示目前并不存在结盟的必要性,他认为,门罗咨文中所说的“危机”是指“(欧洲)同盟体系蓄谋策划并联合一致动用武力反对贵共和国的自由和独立”,个别国家的偶然行动不构成门罗咨文中所称的“危机”。
因此,“西班牙在它被法军占领并且其政府处于法国及其盟国的影响的情况下在美洲使用武力,并不构成美国认为自己有理由放弃它迄今遵循的中立立场的条件”。
亚当斯说,即使真正的“危机”来临,美国采取行动的决定权在国会,行政部门没有任何权力行事。另外,在采取行动前,还须事先征求英国的合作。
门罗咨文所承担的那些责任就在这种诡辩下化为乌有了。以后,美国又拒绝了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秘鲁等国的类似请求。这些实例说明,门罗咨文并未发挥有效的作用,对门罗原则的解释,美国也是基于维护它自身利益的利己动机,必要时可以弃之不顾。
2、拉美国家的“失望”拉美各国对门罗咨文的态度有一个从欢呼到失望,再而冷淡的过程。门罗咨文于1824年初传到哥伦比亚,1月10日,《委内瑞拉人报》刊登了咨文的西班牙译文,7天后,该报又发表社论,给以很高的评价。
哥伦比亚代总统桑坦德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赞颂门罗咨文是维护国家独立的武器。巴西外长梅洛也表示,门罗咨文的发表意味着美国同美洲各国“并肩捍卫我们的权利和领土”。
但是,拉美各国对美国的行为越来越不满,相反,英国在它们之中的声望则大为增长。墨西哥一家报纸早在1824年初就指出,英国的承认比门罗咨文的意义更为重大。
1826年5月23日,在美国拒绝墨西哥的结盟要求之后,墨西哥总统表示极大的不满。他说,墨西哥在遭受欧洲列强的侵略时,不再指望从美国方面得到任何的支持。在智利,美国的外交代表受到冷遇,相反,英国的声望大为提高,坎宁被冠以“拯救者”的称号。哥伦比亚政府也改变了亲美的态度,代总统桑坦德在美国拒绝结盟后表示,制止外国干涉南美的是英国而不是美国。
值得注意的是玻利瓦尔的态度。他在初闻门罗咨文发表的消息时,虽然也感到振奋,但他始终把英国的支持放在首位。他对波利雅克备忘录备加赞颂,认为英国同拉美国家的友好关系“足以保证本半球新兴国家的命运,有英国这样一个强大的明友,这些新兴国家能向欧洲专制君主的暴行挑战。”
玻利瓦尔在政治上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狂热拥护者。在他的影响下,拉丁美洲普遍存在一种亲英情绪,对门罗咨文并不认真对待。
总之,门罗咨文在发表时和以后的20多年中,意义并不显著。美国史学家莫里森等人认为门罗咨文“只不过是一篇宣言”。比米斯说:“门罗主义作为一篇文件的意义不在于它发表的当时,而在于未来”。
这些分析还是较为客观的。门罗主义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基石,并在排斥欧洲势力、独霸美洲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的事了。
3、巴拿马会议——门罗宣言的倒退1826年6月26日,为促进拉丁美洲的内部团结,在玻利瓦尔的倡议下,巴拿马泛美会议召开。大会邀请美英两国参加,坎宁立即接受邀请。为扩大英国的影响,他指示与会代表在会上抨击美国的“海上自由原则”,说服拉美各国接受英国的航海法体系。
坎宁在指令中还表示:
“任何要以北美合众国为美洲联盟的领袖以反对欧洲的计划都会使英国政府感到极大的不快”。
面对英国的攻势,美国表现软弱。美国国会就是否应邀与会的问题进行辩论时,已担任总统的约翰·昆西·亚当斯力主派代表出席,但更多的议员为避免同英国交锋,反对派出代表。在辩论中,竟无人提及门罗咨文的原则。
最后,亚当斯被迫作出保证:
如果参加巴拿马会议,美国代表不得与任何国家缔约结盟,美国的目标只是局限于为使与会各国保证在自己的国土内不准欧洲建立殖民地,并且这一原则只是用来保障美国同美洲诸国的自由贸易权利受欧洲殖民计划的干扰。
亚当斯对“不准殖民原则”的这种解释,比起1823年来显然是一种倒退。尽管亚当斯作出上述保证,国会仍然反对美国代表在巴拿马会议上宣传“不准殖民原则”和“互不干涉原则”。代表人选虽然得到批准,但两名代表中,1名在赴会中途死去,1名还未离开美国国境就听到巴拿马会议休会的消息(会议在1826年7月15日休会)。
巴拿马会议是美国的一次外交失败,它表明美国在拉丁美洲实现其主张计划尚力不从心,英国是它的一个强大障碍和对手,直到19世纪中叶,美国从墨西哥障碍大量领土并且同英国解决了俄勒冈争端之后,才逐渐向中美地区推进。
4、向拉美进军有多难?19世纪30一40年代,英国控制了中美地区。它像一把锁钥,紧紧封锁住中美地峡,阻挡美国向前发展的步伐。当时美国采取退让态度,不敢打出门罗宣言的旗号进行抵制。
1833年1月,英国占领福克兰群岛(即马尔维纳斯群岛),同时还扩大英属洪都拉斯领土,侵犯中美联邦的主权,1838年又以英属伯利兹为据点侵占罗亚坦岛,不久又宣布对莫斯基托(在今尼加拉瓜的东海岸)实行“保护”,并于1841年8月占领了圣胡安港,控制了中美地峡通道。
美国对上述事件均置若罔闻,听任英国扩张。
到19世纪40一50年代,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急剧发展,工业革命趋于完成,1850年工业总产值已达10亿美元,实力大为增强。
而英国在这一时期已把殖民帝国的经济重心移向东方,棉花、食糖不再依赖美洲,因此,它把视线集中在东方,在美洲逐步实行战略撤退。美国通过美墨战争取得了北美洲的控制权,此时又因势利导,抓住有利时机开始向南渗透,直指中美地区。
北美大陆扩张计划的完成,尤其是加利福尼亚的获得,使得美国急于在中美地峡打通条海道,以加强美国东西海岸的联系。这也就加快了美国向中美推进的速度。
1846年,美国迫使哥伦比亚政府签订了一个条约,取得自由通过地峡的权利,并取得了地峡铁路和运河的修建权。该条约为将来修筑和独霸运河创造了条件。以后,美国又进而迫使尼加拉瓜出让运河修建权,并且强迫洪都拉斯同意美国建立海军基地。同时,美国以主人的姿态声称要由各大国共同保障未来运河的中立。
英国对美国的行径作出强烈反应,它一方面向美国政府提出抗议,一方面派出军舰在中美海面上巡弋示威。由于两国旗鼓相当,最后互作妥协,于1850年4月签订了《克莱顿-布尔沃条约》。条约规定由两国共同保证运河区的中立,并规定未来的运河由两国共管。这一条约实际上是美英两国在双方势力范围的中间地带的暂时性妥协与相持,美国虽然没有使自己的势力越过中美地区,但是《克莱顿-布尔沃条约》为美国在北美洲的霸权设置了一道保护性屏障,在中美取得了与英国同等的地位。
而英国等于是承认了美国对北美的霸权,在这个意义上,英国实际是作了适当的让步。在这之后,美国又得寸进尺,根据《克莱顿-布尔沃条约》的精神要求英国放弃罗亚坦和莫斯基托的统治权,虽然英国于1860年答允了美方的要求,但从总的来看,美国的攻势到中美一带已是强弩之末了。直到内战结束后,美国才跨过中美地峡,问鼎南美,控制整个美洲。
5、奥斯坦德宣言美国想吞并古巴由来已久,但惧于英法等国的干预,它的梦想始终没能实现。
门罗咨文发表后,美国仍不敢轻举妄动,它在古巴问题上采取的外交方针是:
使古巴暂留在西班牙手中,防止古巴转让给英法,为此它力争保持古巴相对稳定的局面。
1824年,哥伦比亚和墨西哥决定解放古巴,美国极力反对。国务卿克莱表示:哥、墨两国能解放古巴,但是不能保住古巴,英国势必乘虚而入。他说,古巴“在西班牙以外的任何大国的统治下,尤其在英国的统治下,美国有正当理由感到严重的不安。”
1826年10月,英国同西班牙因葡萄牙问题发生了战争危机,坎宁表示要在古巴对西班牙施加打击。美国大为恐慌,甚至改变1823年的立场,向英国提起由美英两国共同保证古巴现状的建议。直到1840年,美国还坚持这种维护古巴现状的政策。
50年代,美国南部的奴隶主集团为了扩大自己的力量,加紧对外扩张。在他们的支持下,美国政府终于按捺不住贪婪的欲望,在古巴问题上日趋强硬,吞并古巴的呼声越来越高。
1852年,美国国务卿爱德华·埃弗雷特公开叫嚣:
任何一届美国政府如向欧洲列强保证不占有古巴,“那么,这届美国政府尽管在其他方面深得民心,也会连一天都支撑不下去。”
就在这种背景下,奥斯坦德宣言被抛了出来。
1854年10月18日,美国驻英、法和西班牙公使在比利时的奥斯坦德举行会议,发表了一篇扩张主义的宣言,这个文件集中反映了美国对古巴垂涎已久的野心。宣言鼓吹美国政府“应立即作出努力从西班牙手中购买古巴”。
直言荒谬地说: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点及所涉及的各种考虑,北美共和国及其现有各州都需要古巴。古巴自然属于这个由各州组成的大家庭,…只要古巴不纳人合众国,合众国就永远不得安宁,永无可靠的安全。我国政府应立即合并(古巴),这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宣言最后威胁道:
“如果我们以超出古巴目前价值的价格向西班牙购买它而道到拒绝,我们就应当考虑:古巴在西班牙的统治之下是否严重地危及我们国内和平与我们亲爱的联邦。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只要我们拥有实力,我们就可以依据人间和天定的一切法则,从西班牙手中把该岛攫取过来。”
美国政府认为合并古巴的条件尚不成熟,拒绝了该项宣言,但是,炮制这个宣言的主要角色詹姆斯·布坎南(当时是美国驻英公使)却因此受到奴隶主集团的青睐,于1857年登上总统的宝座。
马克思对“奥斯坦德宣言”评论道:
“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上,也同在对内政策上一样,奴隶主的利益成为指路的星辰。布坎南事实上是靠了发布奥斯坦德宣言才弄到总统一职的,这个宣言宣布,用购买办法或用武力夺取古巴,是国家政策的伟大任务。”
6、利比里亚的由来美国早在19世纪初就开始了对北非的军事入侵。1801年5月,杰斐逊政府借口消灭海盗、保护商路,派海军进攻的黎波里。1804年,美国舰队炮轰的黎波里,同时,美国驻突尼斯领事纠集一支远征军,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出发,向的黎波里进攻,迫使的黎波里签订了不平等商约,给美国以片面最惠国待遇。
1815年3月2日,美国又对阿尔及尔宣战,强迫阿尔及尔和突尼斯等国签订了类似的条约。从此,美国舰队一直常驻地中海地区。1836年,美国又用武力降服了摩洛哥和突尼斯。这是美国侵略非洲的开始。当然,这一时期美国对非洲的侵略规模还远远比不上英法等国。
美国政府很早就企图把黑人迁出国外,这一方面是想以此办法缓和国内南北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实现在非洲建立殖民地的计划。
1822年,美国以炮舰相威胁,从西非酋长那里用低价强买了利比里亚海岸的一块土地,然后把美国国内的一部分自由黑人强行迁移到那里,建立了殖民地,以门罗总统命名为“门罗维亚”。就这样,美国在美洲标榜“不准殖民”的同时,在非洲却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门罗维亚不断扩大,于1838年改称“利比里亚”。1847年,利比里亚召开立宪会议,宣布“独立”,由美国总督任总统。利比里亚名为独立,实际上仍处于美国的控制之下。
7、对华交往的罪恶美国独立之初就开始了对华贸易,1784年8月30日,美船“中国皇后号”由纽约驶抵广州,次年5月10日回国,带回茶叶、丝绸等商品,获利达3万多美元。从此,美中贸易从未间断过。1814一1818年,美国对华贸易总额由700万美元增至1900万美元。3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国内工业的发展,美国对华贸易不再以转运它国物资为主,开始加强本国工业品尤其是纺织品的输出。
1825年,美国对华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仅值16万美元,到1838年已超过50万美元,1844年达200多万美元。
美国对华贸易的发展说明美中两国人民经济交往的加强,这种交往大大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互相的了解和友谊。但是,美国商人为了弥补对华贸易的逆差,除了发展正当的贸易活动外,还进行了罪恶的鸦片贸易,从而改变了早期美中贸易的平等性质。
鸦片走私活动早在19世纪初就开始了,1820一1830年,美国销往中国的鸦片达17000箱。鸦片走私一般都是由新式的飞剪船担任,这种船航速快,并且配备有枪炮。它们在中国海面上横冲直闯,多次袭击中国水师的缉私巡船。当时美国同英国的鸦片商既互相勾结又互相竞争,这种武装飞剪船大大增强了美国商人的竞争能力。
鸦片贸易是美国对华贸易史上最为肮脏的一页,它不但摧残了中国人民的体质和精神,造成中国的财政危机和经济衰微,而且还作为资本主义列强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开路先锋。
鸦片的背后是枪炮,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中,美国充当了英国殖民强盗的帮凶。从此,美国不但在经济上掠夺中国,而且对中国进行规模越来越大的政治和军事侵略。
1840年6月,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美国派出东印度舰队侵入中国内海,尾随在英国炮舰之后,伺机渔利。1842年8月,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美国为了分享与英国同等的特权,于1844年2月派专使顾盛来华活动。顾盛使用卑劣的手段进行恐吓和讹诈,于7月3日强迫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
美国通过这个条约得到了英国在《南京条约》中取得的五口通商等特权,而且还获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治外法权。《望厦条约》首次提出了“利益均沾”的原则,为列强在后来瓜分中国大开方便之门。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