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日,苏州马拉松赛场上,10名选手在校门口公然小便,而附近20米处就有移动厕所。这一行为引发了轩然大波,中国田协对涉事选手处以3年禁赛,并取消2026年苏州马拉松的田协认证资格。这起事件不仅让选手们“背锅”也让主办方陷入争议,究竟是选手素质问题,还是赛事管理失职?

有人同情选手“憋不住”,而且其实更多人,指责这是“故意羞辱”。从规则这个角度来看,《纪律管理规定》非常清楚地指出了选手以及主办方所应承担的责任,但是在不同的赛事当中,处罚的力度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北京马拉松“尿红墙”这种行为呢,仅仅被罚款200元,不过苏州马拉松却直接取消了其认证。这样的情况其实让人有些疑惑,难道说对于不同城市的马拉松赛事,处罚标准就如此大相径庭吗?
这种“双标”是否合理?连带责任是否能倒逼赛事管理升级,还是打击了地方办赛的积极性?这值得我们深思。
马拉松热的冷思考苏马的“时光赛道”宣传以及“尿校门”这一事件,二者之间的反差,将赛事文化空心化的尴尬展露无遗。现今马拉松赛事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涌现出来;2024年全国范围内的赛事达到了749场之多,参赛的人次更是超过了700万。其实厕所的配置以及赛道的规划等管理方面的问题却时常会发生。
赛事规模不断扩张,其程度远远超出了公共服务的承载能力,进而暴露出了“重流量、轻细节”这一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选手群体,而且日渐分化;从专业的运动员,到那些“薅羊毛党”,像能量胶被抢夺,还有套牌参赛等种种乱象,频繁发生。
从个体失德到系统性失范苏马事件里,移动厕所布局不太合理,而且赛前文明教育只是形式上做做样子,这样就暴露出了管理方面的漏洞。与此同时市民监督机制缺失了,所以社会共治很难得以实现。对比之下,东京马拉松那里,市民会自发去举报不文明行为,从而形成了很好的监督氛围。赛事赞助商一味追求曝光度,却忽略了对参赛者行为的约束,这种由经济驱动导致的悖论,让马拉松赛事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

对于马拉松赛事里存在的各种混乱情况,得从制度、技术和文化这三个方面入手,去采取措施进行改善。在制度方面,建立全国性的信用黑名单制度,把主办方的具体职责规定得清清楚楚,采用分级的惩罚处理办法。在技术方面,利用AI系统实时地,对赛场上的不文明行为进行监控,借助智能的方式,合理地安排厕所等公共资源。在文化建设上,大力提倡“赛道即展台”这样积极的参赛观念。而且这样努力下去,居然能够让马拉松赛事逐渐恢复到文明、有序的正常状态。

马拉松不应是城市流量的兴奋剂,而应是文明素养的试金石。从“罚跑者”到“育生态”,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对违规者的惩罚,更是对赛事生态的重塑。42.195公里的赛道,不仅是身体的挑战,更是规则与温情的共生之路。你觉得呢?如何才能让马拉松赛事真正成为文明的象征?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