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年前,一款名为“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就此横空出世。
且一经播出,便收到来自观众的交口称赞。
其中的缘由,不仅是因为其本身内容上的精彩、设计上的巧妙,更是因为此档节目,使得观众对汉字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看似司空见惯的符号。
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背景故事是如此丰富多彩。
看似一横一竖的简单结构。
却拥有独一无二的结构之美,不禁令人惊叹而着迷。
或许也正是在这一刻,世人才理解,为何之前的文学大拿,都将汉字视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一般而言,汉字使用频率最高的地方,无疑是中国。
不过在之前,日本的前任领导人,安倍晋三其墓碑所镌刻的内容。
居然悉数以汉字来书写,而非日文常用的平假或片假名?
为何身为日本人的他,偏偏会使用中文来雕刻自己的墓碑?
难以媲美的客观优势作为日本前任领导人。
却在逝世之后,选择用中文,而非日本惯用的平假或片假名,来雕刻自己的墓碑。
而且根据其家人表述,包括安倍在内已经逝世的所有亲人,皆会选择用汉字来雕刻墓碑。
而安倍一家之所以选择汉字。
原因之一,便在于汉字的结构简洁而优美。
不同于中国的墓碑,会在上面详细地记述此人的生平,亲缘,以及逝世年月。
日本的墓碑较窄且不长,上面能够记录的内容寥寥无几。
因此,在大多数墓碑上,仅会刻上“某某之墓”,以展示某人身份。
而日本惯用的平假名,片假名则因为文化原因,导致在表达词义之时,往往需要用到2~3个。
甚至是更多音节,才能将一个词的意思表达清楚。
因此,倘若选择以平假或片假名来雕刻。
有可能会使得撰写空间不足,迫使文字被缩小挤压。
导致墓碑从整体上而言,看起十分不协,缺乏应有的美感。
汉字则截然不同,或许只需要寥寥数语,便可将意思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且,同为亚洲国家,书法文化在日本同样流行,其中最受欢迎的,便是我们熟识的楷书、行书。
根据调查,在2022年,便有超过2000万的日本民众。
对这类矫若惊龙,大气磅礴的文字,表示了深深的热爱之情。
因此在篆刻墓碑时,大部分人日本人,都会选择以中文来书写。
倘若采用这一举措,从外观上看来,不但美观而大气。
从整体结构来看,也显得简洁而有力。
难以忽视的情感因素其次便是在情感上。
在明清之前,日本对我国的感情,可谓是崇敬与憧憬交织,尊重与向往兼有。
甚至还有这样一个日本人,选择终身留在中国,以在大唐的朝廷中为官而荣幸,他便是阿倍仲麻吕。
生于公元698年的阿倍。
自小便对汉字及其背后的中华文化,怀有深深的憧憬之情。
而且得益于其贵族身份,阿倍家藏有不少名贵的中文书籍。
对于童年时期的他而言,最大的乐趣,便是沉浸在中华文化的海洋中,肆意汲取其中深奥而精妙的知识。
或许正是得益于此番经历。
使阿倍自小便写得一手好字,也能与他人用简单的中文交流。
因此在公元716年,其便被任命为遣唐使。
前往其向往已久的大唐,学习更加丰富的文化知识。
当亲身接触到中华文化时,他这才意识到自己之前所学的知识,不过是九牛一毛。
而且由于当时日本所收藏的书籍,大多为小说、传记等叙述性较强,可读性较高,但文化内涵、底蕴稍显不足的图书。
因此,在进入国子监学习后,他便开始攻读更深奥的书籍,例如《诗经》、《左传》等。
在从国子监毕业后,阿倍便在老师的推荐下,选择参加科举考试。
不同于如今的考试,那时的科举考试更为灵活。
所考察的内容大多为策问、诗赋等内容。
与李白、王维等著名诗人频繁来往,向他们多番请教,学习作诗的精髓。
甚至,选择在中国度过一生。
哪怕在逝世之后,其也并未将遗体送回故乡。
反而选择埋葬在长安,这个他向往一生的地方。
尽管这已是近千年之前的事迹。
然而对于中华文化的向往,以及心底那份对中国的崇敬。
依旧让不少日本人难以忘怀,而安倍或许便是其中之一。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这次较为“奇特”的事件中,或许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的确是博大精深。
作为流传千年的文化载体,其不但在中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功效。
也在无形之中,对亚洲各国,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无论是日本的片假名、平假名。
还是韩国使用的韩文,或是其他亚洲文字,其身上或多或少,都隐藏着汉字的身影。
因此,在感叹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包罗万象的同时。
我们同样也要注重对其的保护,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较为有效的方法,便是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让这些传统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满满渗透进群众的日常生活,成为生活中司空见惯,而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汉字听写大会,以及不久之前的国家宝藏等节目。
则是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并成功地吸引大众的关注,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