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一生中,曾拍下了许多经典照片,但为战友抬棺的照片,却仅有一张,这张照片拍摄于1942年的延安,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毛主席本来可以不这样做。
但毛主不顾身份也要为此人抬棺,这一不同寻常的做法,正流露出了他与这位去世老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那么,这位被毛主席如此看重的人,是谁呢?
林家三兄弟在我党的历史上,有著名的“林氏三兄弟”,他们分别是林育英,林育南,以及林育容,猛地提到这三人的名字,也许很多人并不熟悉,多说一句,这三人中的林育容,后来改名为了林彪,大家或许就知道了吧。
林彪是三人中最小的弟弟,林育英年龄最大,但他并不是参加革命最早的人,最先接触马克思主义,并加入共产党的,实际上林氏三兄弟中的老二林育南。
林育南在武汉上学时,结识了恽代英,并加入了恽代英创办的“互助社”,这个组织,实际上就是我党成立前,湖北党组织的前身,也就是说,林育南实际上我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也是在他的介绍下,三人中的大哥林育英于192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自此,林氏两兄弟可堪称为我党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及干部,他们参与领导了多次工人运动,成为了我党早期的“工运”骨干,众所周知,林彪曾在黄埔军校学习,而林彪当时有如此的造化,其实多源于两位哥哥对他的倚重和栽培。
遗憾的是后来在革命运动中,林育南不幸被敌人抓捕后杀害,林家小弟林彪,则是在井冈山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和欣赏,从此成长为了毛主席麾下的爱将。
相对于两位弟弟,林育英的革命道路,倒是有些崎岖,但同样也贡献最大,因为毛主席拍下的唯一一张抬棺照片,被抬的人,正是林育英。
林育英有着怎样传奇的革命故事?毛主席为何会破例为他抬棺呢?
改名张浩1933年,林育英奉命赶赴莫斯科,作为我党在共产国际的代表在这里工作,那个时候,林育英也许并没有想到,他这一走,他的命运也彻底改变了。
虽然没有得到参加长征的机会,但林育英倒是在莫斯科取得了很雄厚的“政治资本”,他不仅出席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并且还参与了以中共中央名义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
此时党中央正在长征,由于诸多原因,早已与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下的一个组织,要听上级的话,所以为了取得共产国际与我党的联系,林育英踏上了艰难的回国旅程。
为了保险起见,不引起敌人的注意,林育英不仅将自己改名为了“张浩”,而且还将重要的会议精神,以及“八一宣言”等反复背诵,铭记于脑海。
从1935年9月开始,张浩从莫斯科出发,一路上风餐露宿,最终于两个月后,来到了陕北定边县,在这里,他被接往党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见到了毛主席,张闻天等人。
张浩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的会议精神和“八一宣言”,这两项为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回到陕北,张浩另外一个重要的贡献,便是维护了红军的统一。
致电张国焘在此之前,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方面会师,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张国焘仗着自己资历老,而且部队枪多人多,一直拒绝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10月,他还率部南下,公然与党中央对抗。
毛主席对此很是生气,却也无可奈何,他将那一段时间,称之为自己人生“最黑暗的日子”
为了协助党中央的团结,红军的统一,张浩按照瓦窑堡精神,以共产国际代表的名义,开始致电张国焘,要他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张国焘接到张浩的电报后,非常震惊,他不敢耽误,而且此时事实证明四方面军南下是错误的,为了不背上“违背共产国际”的罪名,再加上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人在队伍里的抵制,斗争。
张国焘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不得不回电,表示接受共产国际的安排,率部北上。
因为张浩协助党中央维护了团结,毛主席对张浩很是感激,两人的私人情谊,也变得深厚起来。
壮志未酬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张浩被任命为了八路军129师的政委,当时林彪是115师的师长,毛主席还打趣说:“如果林育南在的话,干脆你们林氏三兄弟将八路军给包了。”
如果按照这样的情况走下去,张浩在建国后的地位,肯定不低,此时他可是我党内的红人,再加上他的资历够老,如果后来他能参加授衔,恐怕最低也该是个大将。
可惜的是,由于之前在白区工作时,留下了多种病患,张浩无法担任起前线部队政委的职务,不得已,毛主席只好将他替换,让邓小平做了129师的政委。
在毛主席的关心下,张浩回到了延安休养,此时,他的身体负荷已经太大,党中央,毛主席商议后,决定请苏联方面派飞机来延安,将张浩接完苏联治疗。
对于党中央的安排,张浩很感动,但是他婉拒了,他知道自己的病难以治好,就不要浪费资源了。
张浩坚决的态度,让毛主席以及刘少奇,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很是难受,但他们无法改变张浩的意志,1942年2月下旬,张浩的病情日益恶化,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得知后,轮番前去探望。
面对党中央同志,毛主席的关心,林育英感动的同时,又无不遗憾地说道:“我不行了,二十年革命如一日,却未能看到胜利的那天,深以为憾........我死后,请组织将我葬在杨家岭对面的桃花岭上,使我能够天天看到党中央,毛主席。”
1942年3月6日,张浩闭上了眼睛,永远的离开了他一生热爱,坚持的革命事业。
毛主席对张浩的离去,很是悲痛,他亲笔写下了“忠心为国,虽死犹荣”的挽联,后来在对张浩遗体公祭之前,毛主席对其他中央领导人说:“张浩是一位很好的同志,他的去世,是我们党的一大损失.....为表示对他的敬意和怀念之情,我建议他的灵柩由我们几个领导人亲自抬”
毛主席的建议,得到了朱德,任弼时等人的赞同,因此,在张浩下葬那天,毛主席也留下了一生中唯一一次为战友抬棺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