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引导基金提出:要做乙方,甚至是丙方
在引导基金成为国内LP主流群体的当下,有引导基金提出:要做乙方,甚至是丙方。
2024年12月30日,陕西科技创新投资
在引导基金成为国内LP主流群体的当下,有引导基金提出:要做乙方,甚至是丙方。
2024年12月30日,陕西科技创新投资联盟(科创荟)第一次“季度签约会”成功举办。陕西财金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陕财投)在会场抛出了一个观点:陕西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正在调整自我定位,即“要把自己放到乙方的位置”上来。如果结合“科创荟”166家会员单位的体量,甚至要考虑“做丙方”。
据“西安金融棒棒糖”的采访报道,透过对一大批上市公司和被投企业的研究,陕财投深刻的意识到:新一代企业家在国家产业升级中的作用太重要了,而且他们的基本面已经大幅进化了,如果站位在“纯粹甲方”的立场上,陕财投是难以做好支撑的。
陕财投表示,面对有望改变中国产业结构的新一代企业家,无论是政府引导基金还是市场化创投机构,其实都要抛弃“甲方思维”,因为甲方意味着“坐商”而非“行商”,甚至更多是一种被动式承接。所以,政府引导基金应该站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上,有更好的服务意识。而最好的服务员,就是乙方。
陕财投提出做好乙方,更多的是强调“尊重市场化的商业规律”,从握手的第一天起,就强调子基金与被投企业是平行关系,对资金方的过强或过弱进行纠偏。
陕财投在这个时期提出做好乙方,既有规避风险的考虑,更是想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无论具体条款怎么谈,陕西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与GP之间,一定要有价值观共识,那就是尊重陕西经济的基本面,淡化赚快钱思维,共同收获耐心资本的合理回报。这就要求所有资本都要做到平等,GP对于政府引导基金来说并不是“打工者”,母基金也应该为GP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对接、投后管理、信息共享等服务,这才是“合伙企业”应有的定义。
这一点在当前募资难的环境下,显得更重要了,因为政府引导基金很容易就陷入甲方思维,看似赢在了当下,实际输在了未来。
如果纯粹站在甲方立场上,政府引导基金很容易潜移默化的设置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逼迫GP削足适履,甚至是暗渡陈仓,似乎最坏的结果大不了是对簿公堂。实际上,对簿公堂并不要紧,最大的失败在于破坏了生态。
母基金研究中心认为,陕财投的观点颇有价值,值得母基金行业深思。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5〕1号)也要求,发展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明确,耐心资本是一种专注于长期投资的资本形式,不以追求短期收益为首要目标,而更重视长期回报的项目或投资活动,通常不受市场短期波动干扰,是对资本回报有较长期限展望且对风险有较高承受力的资本。
我们关注到,2024年以来,耐心资本频频被高层会议提及,引起了圈内的讨论热潮。相较于早年间的互联网、消费、模式创新,近年来股权投资行业的投资主题以硬科技为主,而科技类企业的成长周期往往很长,伴随着创投机构也越来越“投早投小”,此前通行的“5+2”的基金期限已然不能匹配当前的投资回报逻辑。这也倒逼创投机构必须更有耐心,等待更为长期的回报。
当然,GP的耐心,离不开长期、耐心的LP,我们认为,政府投资基金作为LP,是我国建设“耐心资本”、长期资本的主力军。
从展望长期的角度看,当前政府投资基金行业已经对发展耐心资本有所探索,尤其是在存续期限方面,存续期限,与“耐心”显然直接挂钩。举措包括主动为已有基金延期(如浦东科创母基金)、为新设基金制订更长的存续期(近三个月许多新设政府投资基金的存续期限长达15-20年)。同时,对子基金的存续期也更有耐心:据我们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12月底,2024年新设的政府引导基金中49%对子基金的存续期要求为10年以上。
从承受风险角度来看,发展耐心资本,也意味着要发展“大胆资本”,要有对GP的容错,正如上文陕财投所言,GP对于政府引导基金来说并不是“打工者”,所有资本都要做到平等。
2024年10月24日,深圳就《深圳市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公开征求意见,这是全国范围内首次有地区提出,要引领发展“大胆资本”,支持国资基金大胆试错。
随后,已经有地方探索用立法形式发展大胆资本:《湖南省金融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若干规定(草案)》对鼓励不设置强制回购条款、综合评价基金整体运营效果等方面作了规定。同时,明确要求建立健全符合创业投资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国资创业投资管理体制,并对尽职免责情形作出规定。并且,湖南省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如果大学生创业失败,只要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依法合规、诚信经营、信守合约,基金会跟大学生共担创业风险,不需要大学生偿还基金投资资金。
而在政府投资基金层面的容错机制建设方面,《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供了重要指导。正如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为解决基金管理人不敢投、不敢退、怕担责等问题,《指导意见》明确建立健全容错机制,从顶层制度层面为基金及管理机构“松绑”,鼓励政府投资基金更好发挥作用,提高投资效率。
我们认为,这无疑是在鼓励支持发展耐心资本和大胆资本,这也是当前一级市场亟需的:发展耐心资本能够为创投行业带来长期资本支持,而发展大胆资本,能够让政府投资基金放开手脚。
去年以来,很多政府投资基金为退出“批量”起诉GP,而LP压力传导至GP,创投机构密集向被投企业发起回购诉讼。
因此,健全容错机制对政府投资基金的发展至关重要。
从政府投资基金的角度来看,据我们总结,当前,引导基金行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举措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给予创投机构投资风险补偿、完善基金考核机制(如设置较高的基金容亏率)、出台对基金管理人本身的尽职免责政策等。
在损失补偿方面,多地出台相关政策,给予创投机构投资风险补贴。也有地区引入了科技保险补偿——2024年11月15日,深圳发布科技创新种子基金风险补偿方案,通过“基金+保险”,进一步推动更多金融资本大胆地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方案将引入科技保险补偿,以种子基金投资的种子期企业或项目为保险标的,通过保险分担被投项目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保险期限最长可达15年。在子基金到期时,由专业第三方机构对科技成果转化结果进行认定,对于未能成功转化的项目,保险机构将根据约定赔偿相关方的损失。
在基金考核机制方面,多地开始探索完善考核机制,并设置较高的亏损容忍率,部分地区允许基金出现最高不超过80%的亏损。
在尽职免责方面,越来越多引导基金将尽职免责写进了管理办法,增加了尽职免责的详细措施,明确尽职免责的具体情形。综合分析现行政府引导基金管理办法中提出的尽职免责机制,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前提条件:符合投资决策流程和法规制度;未谋取私利、无道德风险;由于政策变动、不可抗力等不可预测因素导致损失;已充分履职尽责;基金整体收益良好,仅单个项目造成损失。
处理方式:不追究相应基金决策机构、主管部门责任;不追究相应基金管理团队及个人责任;督促相关人员及时整改或纠错,不作基金年度业绩考核负面评价。
根据我们对国内46家主流引导基金管理机构的调研,57%已经建立了尽职免责机制,30%正在筹建。此类容错机制的设置十分有必要,有利于更好发挥管理人的投资积极性。
未来,期待着国内更多地区能够优化政府投资基金激励约束和容错机制,驱动更多资本成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