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缅甸百年混乱根源:本能成为一个发达国家,为啥会乱成这样?

地理爱热叭 2025-03-12 14:16:39

在我们国人的印象中,缅甸就是乱,什么嘎腰子、诈骗、贩毒等等,搞得大家只顾着害怕了,根本没仔细想过,缅甸为啥会乱成这样?明明他们的先天条件很好啊!

人家面积不到68万km²,还没咱们的青海省大,但是位置绝佳,正好卡在中印两大新兴市场中间,光是卖原材料都不会被饿死。更何况他们还有近3200km的绵长海岸线,以及一个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平原。那里地势平坦,气候宜人,种啥粮食都容易活,甚至还能一年三熟。简直就是发展农耕的绝佳宝地,随便怎么折腾,养活两三亿人口那是洒洒水。

在他们的山脉底下,还埋了大量的石油和矿藏,每年光是卖翡翠都能卖出几十亿。众所周知,国人都爱玉,所以缅甸翡翠压根不愁没销路。

这么得天独厚的配置,不说发展成超级大国,像日韩或者新加坡那样,搞个发达国家出来,应该不难吧?怎么就能乱成这样呢?

只能说福祸相依,再好的天然条件也有坏事儿的一面。

缅甸多山,全国一半以上都被森林覆盖,这就相当于有很多自然屏障竖在那里,切断了各城市和村落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古代交通不便,老百姓翻山越岭要费很大功夫。于是大家基本以山林间的缓冲带为聚居地,慢慢形成了不同的群落和民族。

现在缅甸依然保留着135个少数民族,彼此之间连语言都不通,更别提风俗习惯和信仰了。而且少数民族人口流通性不高,脾气还特别犟,这么多刺头儿硬是挤在一块,不打起来才怪呢,因此管理难度极大,很难像我们这样形成大一统思想,“混乱”才是这个国家的常态。

唐朝的时候,古缅甸已经碎成200多个城邦了,一直到宋代,才出现了首个真正意义上统一的王朝——蒲甘王朝。那时候他们实力很强,浑身都是硬骨头。后来蒙古铁骑进攻东南亚的时候,周边一圈小角色,比如什么暹罗(泰)、安南(越)、兰仓(老挝),全都大老远就降了,资源成为藩属国,虽然年年都要纳贡,但至少能保持安稳。

只有头铁的缅甸,呸的一声就把蒙古使臣给嘎了:我可是东南亚小霸主,管你什么鞑靼不鞑靼的,都给老子死!当时西边的欧洲骑士,还有北边的战斗民族,都没能扛过蒙古大军呢!你缅甸头再铁,难道还能铁得过马蹄?所以他们很快就灭国了,连缅甸皇帝都不得不抱头鼠窜,好不容易统一的王朝又分裂了。

兜兜转转几百年,这半片旮沓又天降一个名叫“莽瑞体”的强人猛男。他从北打到南,整合了各个割据政权和少数民族势力,再次建立起统一的东吁王朝。

东吁比蒲甘还强,那是拳打泰国,脚踹老挝,基本把东南亚都收拾了一遍,连印度都被他们抢走了一块地盘。东吁最鼎盛的时候,面积有150多万km²。这下子他们就膨胀了,连明朝的地盘都敢觊觎。

那时候明朝和缅甸之间,存在很多少数民族政权,明朝把他们叫做“土司”,还专门设置了三宣六慰来管理。其中三宣其实就是现在的缅北,只不过那时还不归缅甸管。

缅北为啥乱啊?就是因为东吁王朝趁明朝疏忽的时候,不仅吞并了三宣,还继续进攻云南,这惹怒了明朝,直接派两路大军把缅军扇了回去,还俘虏了他们的大将军。但是这旮沓实在离京城太远,管理成本又高,所以不好深入,明军把三宣拿回来之后就停止进攻了。看起来算平手,但其实东吁那边损失极大,连东南亚霸主的地位都没保住。

而缅北那些土司们,自古以来就夹在中缅之间,反复横跳,只拿好处,根本不听管,从古时候一直乱到现在。

话说回来,到了清朝的时候,由于是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清廷对边境的管控就更弱了,尤其是南方。这时候,缅甸又觉得自己行了,先是把暹罗胖揍了一顿,后来又总是骚扰我们的边境。

乾隆一开始还不当回事,后来被搞烦了,才觉得出兵收拾他们,可惜还是大意轻敌,派去的两拨人都死在了那里,其中包括很多勋贵将领。这下章总就大怒了,派自己最信任的心腹大将富察傅恒前去攻打缅甸。

前后四次清缅之战,乾隆烧了上千万两白银的军费,付出近5万伤亡的代价,连傅恒都战死,才勉强跟缅甸打成平手。

其实那时候,清廷闭关锁国的坏处就已经显露了。他们还沾沾自喜觉得是天朝上国呢,没想到小小的缅甸竟然从法国人那里,搞来了比清军还先进的火器和炮兵,所以才那么难打。

之后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清朝越来越孱弱,而缅甸也没能逃脱被西方殖民地命运。到了19世纪,英国人占领了缅甸,这个熟悉的殖民地搅屎棍,大搞特搞分而治之政策,为缅甸的百年乱局埋下祸根。

缅甸一直以来的主体民族,都是缅族,他们生活在富裕的平原地带,掌握着比少数民族更好的资源,但是彼此勉强也能算和平相处。直到罪恶的英国人登陆,故意挑起矛盾,打压缅族、扶持其他少数民族,是的整个缅甸内部的气氛都紧张兮兮的。

直到近代,缅甸出现了一个叫做“昂山”的大人物,他为了让缅甸独立,先是率领部分少数民族势力,跟英国人闹革命,二战的时候又联合日本人赶跑了英国殖民势力。可惜这是引狼入室,因为日本人也不靠谱。于是昂山再度易帜,换了个盟友,把日本人给赶跑了。

这时候,缅甸终于迎来了独立建国的机会。但是当时的形势并不好,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很深,大家都想建国,稍有不慎缅甸就会陷入内战。

昂山见状,头发都愁白了,想来想去,终于决定让渡部分利益,把各少数民族的领头羊都叫到彬龙这个地方开会,然后签了个《彬龙协议》,其中规定:少数民族和缅族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并且拥有高度自治权,一旦平等权利被破坏,他们可以再度独立出去。

这纸协议,把快要散掉的缅甸黏合到一起,因此成为了近代缅甸的立国基石,而昂山也被称为缅甸国父。可惜他还没来得及巩固大局,就被政敌刺杀了。后来的接任者,不仅一茬不如一茬,根本镇不住大局,还非常短视,各个都选择无视《彬龙协议》,抬高缅族、降低少数民族势力,甚至还搞军权转正。

连缅族的普通百姓都叫苦不堪,在国际上也不被承认,西方还时不时制裁缅甸。如此一来,他们国家信誉也没了,百姓还失望透顶,各地不断爆发反抗,少数民族地头蛇根本不鸟下发的命令,大家各管各的,直到现在都还是一团乱麻。

从缅甸的百年乱局中,我们能看到,有时候太头铁也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在解决内部冲突和民族矛盾的时候,要有足够的包容性,否则只会物极必反,让国家陷入长期割据和混乱。

0 阅读:0

地理爱热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