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很多家长很羡慕这种轻松的沟通模式,甚至为之努力过。但我们来想象另一个场景。
家长“放下身段”,拉着小孩,试图“平等”地唠唠学校里发生的事、令ta心动的小男孩或小女孩,他们努力的想让孩子和自己亲近,但往往没过多久就不欢而散,要么伴随着“砰”的关门声吃一闭门羹,要么被孩子嘲讽“哎呀反正你也不懂”。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需要反思对话中出现了哪些问题。父母的价值判断会在无形中压迫儿女的表达欲望,不走心的提问,脱口而出的说教,一次又一次的刺痛孩子,正因小孩看出了大人的目的性、企图心和不真诚,看出了他们只是“嘴上说说”而内里依旧强势。于是越想靠近,愈发疏离。
可是大人也委屈。作为父母,面对或叛逆或早熟或沉默的孩子,既想树立好的榜样,又怕被当成坏人推开,究竟如何走近和聆听,把握好亲子间的边界,是个永恒且艰深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