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
1. 《实用消化病学》,主编:陈旻湖,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第5版
2. 《胃肠动力障碍与功能性消化不良》,主编:李兆申,科学出版社,2020年
3.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一、深夜的困扰】凌晨三点,老张又一次醒了。
肚子胀得难受,仿佛被一股无形的气体撑满。

他翻了个身,试图让自己舒服一点,可不管怎么调整姿势,那股憋闷感依旧紧紧缠绕着他。
他叹了口气,心里隐隐有些不安。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最近几个月,他时常在半夜被胀气和腹痛折腾醒。
白天吃点东西就觉得胃里顶着一团气,连裤腰都觉得紧了几分。
他开始怀疑,这是不是胃出了大问题?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饭后感觉胃胀、腹部不适,甚至偶尔还会有嗳气、打嗝的情况?

如果有,那么你一定要认真看完这篇文章,因为你的身体可能正向你发出一个重要的信号——你体内缺少了一种关键物质!
【二、意想不到的“元凶”】当我们谈论胃胀、腹痛、消化不良时,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吃坏了肚子,或者食物不干净。
但这背后的真正原因,往往被人忽略——肠道菌群失衡,导致体内短链脂肪酸(SCFAs)缺乏!
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FattyAcids,SCFAs)是什么?它是一种由肠道内的有益菌群通过发酵膳食纤维产生的代谢产物,主要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

这些物质在维持肠道健康、促进消化吸收、减少胃肠胀气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问题是,现代人的饮食习惯正在破坏这一平衡!高脂肪、高糖、低纤维的饮食方式,使得肠道内有益菌群减少,短链脂肪酸的合成也随之减少,最终导致消化功能下降,胃肠动力减弱,胀气、腹痛等问题随之而来。
【三、肠道的“沉默抗议”】你可能从未想过,肠道其实是人体“最沉默的器官”。

它不像心脏那样有强烈的跳动感,也不像肺部那样能让人感受到呼吸的节奏,但它的健康状况却直接决定了你的消化能力、免疫力,甚至情绪状态。
当短链脂肪酸缺乏时,肠道的“抗议”方式往往是间接的:
· 胃胀、腹胀:食物在肠道内滞留时间过长,产生更多气体,导致腹部胀满不适。
· 腹泻或便秘交替:短链脂肪酸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一旦缺乏,排便规律容易被打乱。
· 食欲下降:消化功能受损,使得食物分解和吸收变慢,进而影响食欲。

· 情绪低落、焦虑:肠道被称为“第二大脑”,短链脂肪酸还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从而影响情绪。
这是“小毛病”,而是身体在向你求救!
【四、为什么短链脂肪酸如此重要?】1.促进消化,提高胃肠动力
短链脂肪酸能刺激肠道平滑肌的收缩,使食物更顺畅地通过消化道,防止食物长时间滞留,减少胀气和腹痛的发生。

2.调节肠道菌群,减少有害细菌
当短链脂肪酸水平正常时,有益菌群(如乳酸菌、双歧杆菌)能够占据优势,抑制有害菌滋生,减少因细菌发酵产生的过量气体。
3.保护肠道屏障,防止炎症
短链脂肪酸还能增强肠道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减少炎症反应,降低肠易激综合征(IBS)等功能性胃肠病的风险。
4.影响大脑健康,调节情绪

研究发现,短链脂肪酸可以通过“肠-脑轴”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减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五、如何补充短链脂肪酸?】1.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短链脂肪酸的主要来源是膳食纤维,因此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是最直接的方法。
例如:
· 全谷类:燕麦、糙米、黑麦

· 豆类:红豆、绿豆、鹰嘴豆
· 蔬菜类:西兰花、胡萝卜、菠菜
· 水果类:苹果、香蕉、梨
2.增加发酵食品摄入
酸奶、泡菜、纳豆、味噌等发酵食品含有丰富的益生菌,有助于促进短链脂肪酸的产生。

3.适量补充益生元
益生元(如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是益生菌的“食物”,能够促进肠道内有益菌群的生长,从而提高短链脂肪酸的合成。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肠道负担;
· 保持适量运动,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胀气;
· 减少压力,避免情绪紧张对肠道功能的影响。

老张最终去了医院,经过检查后,医生告诉他:“你的问题不是胃病,而是肠道菌群失衡,导致短链脂肪酸缺乏。”这句话让他恍然大悟,原来那些困扰他多年的胀气、腹痛,并不是简单的“消化不好”,而是长期饮食结构失衡、肠道内有益菌减少的结果。

医生给出的建议并不复杂——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量补充发酵食品和益生元,减少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并保持规律作息和适量运动。
老张照做了,三个月后,他的胃胀问题明显改善,排便也变得规律,晚上终于能睡个好觉了。

你是否也有类似的困扰?胀气、腹痛、消化不良,或许并不是因为吃错了东西,而是你的肠道在向你发出警告——短链脂肪酸不足,影响了消化功能。
不要等到症状加重才重视,肠道健康需要长期维护,从今天开始,调整你的饮食习惯,让身体恢复自然的平衡!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