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18FFIR研究证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活性与血管不良预后密切

小雁的记事本 2024-05-09 09:28:40

编者按

PRE18FFIR研究旨在探讨非侵入性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活性是否能够预测心肌梗死患者的复发心脏事件,其早期结果已发表。该研究的二次分析结果在此次ACC年会期间重磅公布,旨在血管层面探讨用18F-氟化钠PET-CT评估的冠状动脉斑块微钙化活性(coronary microcalcification activity, CMA)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本刊特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侯静波教授团队深入解读该研究结果并予以精彩点评。

作者:黄幸涛 侯静波

PRE18FFIR研究(Prediction of Recurrent Events With 18F-Fluoride,NCT02278211)是一项国际性、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在4个国家的9个中心进行。该研究旨在探讨非侵入性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活性是否能够预测心肌梗死患者的复发心脏事件。研究对象为近期心梗(21天以内)且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研究利用18F-氟化钠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结合冠状动脉CT造影(CTA)评估CMA,并通过CMA对患者冠状动脉事件进行预测。该研究结果于202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发布。结果显示,应用18F-氟化钠PET-CT评估近期心肌梗死患者的CMA增加并不能预测所有冠状动脉事件,但可以预测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死[1]。然而,该分析结果并未在血管层面对CMA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进行深入探讨。

在最近闭幕的第73届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ACC.24)上,公布了PRE18FFIR研究的二次分析结果[2]。这项研究旨在血管层面探讨了用18F-氟化钠PET-CT评估的CMA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该研究分析了691例患者,发现高CMA斑块血管患者具有更高的5年心肌梗死发生率(5% vs. 2%)和再血管化比率(14% vs. 9%)。进一步分析显示,具有多根高CMA斑块血管的患者,其心源性死亡或心肌梗死风险更高(调整危险比2.16;95%CI:1.19~3.91)(图1-A),无论是首次心肌梗死事件(调整危险比1.91;95%CI:1.01~3.62)还是总心肌梗死事件风险(调整危险比2.00;95%CI:1.11~3.59),均高于单根或不具有高CMA斑块血管的患者(图1-B)。

图1. 冠状动脉斑块微钙化活性与心肌梗死风险的相关性(图引自J Am Coll Cardiol. 2024 Apr, 83 (13_Supplement) 1362.)

专家点评

侯静波 教授

使用无创性检查来识别破裂或高风险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冠状动脉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进展。冠状动脉18F-氟化钠摄取是富含脂质的坏死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活性钙化的标志,代表了更快的钙化进展和斑块不稳定性。PRE18FFIR研究是首个探讨CMA无创评估方法是否能够预测心肌梗死患者复发心脏事件的多中心、前瞻性、国际性研究。该研究结果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活性可预测自发复发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事件。CMA的无创评估可以指导应用更强化的降脂、抗炎或其他方法来预防复发性自发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刚发布的PRE18FFIR研究二次分析结果,在上述基础上探索了血管层面的CMA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为18F-氟化钠PET-CT评估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提供了更有力的循证证据。

该研究结果显示具有高CMA斑块血管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高。这一发现是对原PRE18FFIR研究结果的补充,从患者层面延伸到了血管层面,校正了患者其他复杂个体因素的影响。这进一步明确了高CMA斑块所带来的斑块不稳定性与临床不良后果之间的相关性。高CMA斑块血管数量的有无和多寡,带来不同心肌梗死风险,为我们对近期心梗(21天以内)且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的远期风险评估提供了可能的量化标准。这有助于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当然,这仍然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我们期待更多这方面的临床研究,以构建合理可靠的风险评估量化标准,为临床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循证支持。

专家简介

侯静波 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上下滑动可查看)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介入中心主任、心内科副主任,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龙江学者特聘教授

• 寒地心血管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及PI、教育部心肌缺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黑龙江省冠心病与心律失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 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获得者,首届龙江名医,获黑龙江省总工会最美女职工称号

• 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分会常委

•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腔内影像及生理学组副组长

• 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分会血栓学组委员

• 黑龙江省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黑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黑龙江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黑龙江省心脏学会副会长;FACC,FSCAI等

黄幸涛 副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黑龙江省老年医学学会 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黑龙江省老年医学学会 心血管病与代谢专业委员会委员

黑龙江省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栓与肺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

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脑心同治分会常务委员

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专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累计发表SCI文章25篇,其中第一作者4篇,通讯作者2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一等资助、黑龙江省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一等资助。

参考文献:

1.https://www.escardio.org/The-ESC/Press-Office/Press-releases/Disease-activity-in-coronary-arteries-predicts-future-risk-of-death-and-heart-attacks.

2.Wang K-L, Craig N, Moss A, Daghem M, Tzolos E, Meah M,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ACTIVITY AND VESSEL OUTCOMES: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 PRE18FFIR STUDY. 2024; 83 (13_Supplement): 1362-1362. doi: doi:10.1016/S0735-1097(24)03352-7.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来源:《国际循环》编辑部)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