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问道化鸣 2025-04-26 20:03:18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是帛书《老子》文本,与传本《道德经》相比,判断意味更明确,其核心是论述道的“反动”和“弱用”。

“反动”是指道与人们所谓的“常规”相反,比如人类追求高、贵、有,而道却以下为基、以贱为本、以无为用。这就是“反”,道与物反。

“弱之用”与“反动”一样,揭示的是道的作用方式是虚无柔弱,而“弱”是天下有用之本。

传统意义上的解读,多数受“易之道”的影响,将虚无之道“物化”处理,认为道在“有无”、“强弱”、“阴阳”之间循环往复运动,或在“两极”之间做“周而复始”的运动。

于是,“反者道之动”就有了盲人摸象的种种解读法,最常见、最普遍的大致以下几种:

任法融:“万物是在阴阳消长中,往来伸屈,周而复始地运化着,但繁盛的反面即虚静之处,含藏着无限的生发动力。”

王蒙:“大道的运动往往是走向自己的反面,返回到本态。”

郭继承:“道运行到极端了,就会转向它的反面。如同阴阳鱼。要顺应规律,不要跟规律对着干。”

上述三种解读,是从近百种注本中挑选出来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解读,我们试着对这三种解读做一分析,看看他们的解读特色和“几于道”的成色,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老子这句话的本意。

先看任法融先生的解读

任先生的解读有两个特色,一个是易道阴阳观,这是解读《道德经》最常见的现象。但是老子之道不存在内外、阴阳、尊卑、上下、善恶、是非等概念。

《道德经》中出现的一切对立概念,都是出于人们的认知方便,而将事物进行的分割与定性,是“人”所持有的认知“概念”,所以所谓的“阴阳消长”就道而言,是不存在的,也是老子所否定和批评的对象。

社会上广为流传的以辩证法来解读老子思想的,其实都是以西哲概念来套解老子思想,但老子之道不存在“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两者关系,也就不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

同时,说大道“周而复始”的运动,是对“道”的“物化”理解。

道家之道“大逝远反”,且“其可左右”,它弥漫宇宙,贯穿古今,无论是在太空,在地球,或者在地球的深处,它都一样的存在,一样的功能。因为“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既如此,它为何要在空间里做周而复始的运动呢?岂不是意味着万物有“离道”和“有道”的两种情形?怎么可能呢?

再来看王蒙的解读

王先生是作家,善于想象,对原文进行一些文学手法的描述是他的长项,这也是他往往出离于老子语境的根本原因所在。

他在具体解读中,把一个“反”字进行了两千多字的发挥解读,他认为“道”的运动不仅是一个方向的单向运动,还会有“反方向”的运行,以及活塞式的直线运动,因此,“大道的运动往往是走向自己的反面,返回到本态”。

跟任先生一样,王先生也是把“道”给“物化”了。但是万物有生灭,有强弱,有存亡,而大道没有,它“先天地生”而“独立不改”,恒存不易;它也没有所谓的正面、反面,它怎么可能走向自己的反面,又“返回本态”呢?

莫非大道还有出离“本态”的样态吗?

再看郭继承的解读

郭继承对《老子》的解读特点往往只是打开一扇窗口,并不带你进去,然后就把话题引到佛陀那里,他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我所知法如树上叶,我所讲法如掌上叶”的思想,将要讲到关键点时,他就会把话题引向别处。

对这句话的解读还算有所“突破”,他说:“道运行到极端了,就会转向它的反面,如同阴阳鱼。要顺应规律,不要跟规律对着干。”

他为“道”定性为“道有两极”,也就难免“执两用中”的中庸思想和不落两边的中观思想,这是“郭式解老”的最显著特色。

老子之道没有阴阳,何来两极?没有两极,何来“用中”论和“中观论”?

这里面的规律并非事物的运行规律,在郭教授的解读语境下,有时候,道是自然而然的,有时候就是自然规律。他的不确定性给读者带来认识上的困扰:到底什么时候是“自然”的状态,什么时候是规律呢?

为什么现代人的解读远不如古人?

现代人读古典,尤其是《老子》《庄子》,没有古人做学问、领悟大道的精气神,舍不得下功夫,只找那些浅显,自己能接受的观点去读,那样的解读文章看千万字,不如读懂古人老子注的一个章节。

且碎片化的知识已经固化,偶尔做一些训诂,也只是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义项,结果只能是因文害义、断章取义。

所以,要想读懂《道德经》,参考文献是不可或缺的,认为自己能“自悟”的除外。

那么,该如何理解“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呢?

老子是“论道”,不是在“论物”,但目的在“物”;将此落实在社会实践上就是在论“圣人”,不是在论“百姓”。但最终目的在于为民。

就是说,老子之道是关于“强者”的哲学,是如何做一个符合大道的强者的哲学。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强者”呢?世人可能会众口一词:奋发有为。

但老子却告诉我们真相:只有“无为”才是通向强者的唯一途径。这一命题与世人所见截然相反,这就是“反者道之动”:反向,是大道的推动方式;柔弱,是大道的作用方式。

“反”,就是“道与物反”,与俗世认知相反,它的清静、居下、不争、柔弱、无事、无为等等,跟人价值取向上的躁动、居上、相争、好大喜功的大有作为,是相反的。

道与物反,与俗反,这一解读,自古注家多是这么理解的,比如王弼说:“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此其反也”;林希逸:动以静为用,强以弱为用,故曰反者道之动;吴澄:道之所为与人之所见相反,等等。

颜师古、陆希声、李荣等人则直接说到“与俗反”、“动皆反”俗、“以反为动”。

所以,“反者道之道,弱者道之用”,论述的是大道不是“物”,即不是“万物归之于道”,是大道与物反,是“道与俗反”,与人的价值取向相反,不是大道循环往复的“返回”。



0 阅读:26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