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墨法道各家是如何“四士分三桃”的?

问道化鸣 2025-04-22 19:30:39

网上类似话题很多,有三份蛋糕如何分四份的,有猴子分桃的,有领导分奖品的,总之话题很多,都是从正面算术法来解决的。

但如果让儒道法墨这四家,不用数学题来分,他们是怎么分的呢?

最早提出这个话题的是春秋这个“时代”,分疆裂土的诸侯的现有土地不够分配,只有向外扩张,扩张就带来战乱,如何分配才能平息战乱,于是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兵家、纵横家等粉墨登场,各自提出了自己的分配思想。

其中最有名的是道家、法家、儒家和墨家。

第一场:洛邑论道

参加人:子产、老子、孔子、墨子

法家子产:“大人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首先要制定明确的法规,防止分配过程中的作弊行为,违规者,不得分。然后投票,按照忠信度、节俭度,票多的先拿,票少的不给。

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赞成投票,但应该先选出一个有德行的人为领袖,由他制定礼法并主持分配,照顾到参与分配者的职业地位等因素。其余三人应主动谦让给领袖,剩下的2个桃子,按功德分配,最少的不得,让他去种桃。

负责分配的若能服众,就世袭罔替,世代负责分配,种桃的积累了经验就世代为农。各阶层要恪守各自职业道德,不得僭越。

墨子:这样分配太苛刻没有人情味,应该“兼相爱,交相利”,不能为了一个桃子挑起战端,这三个人中必有贤者,应该由他来主持分配,3个桃子可以用精准的计量器具,平均平成4份,不能用粗糙的方法分割,以免浪费成果。

老子:所谓选贤任能,就需有个贤能标准,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最贤能,如何确定?故德者应“以百姓之心为心”,在利益面前“退其身、后其身”“不敢与民争”,自己不要,其余3人自然有序各自取走一只。

圣人“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圣人有道而无私,民众才能有得而安定,一只桃子就能赢得民心,众人“乐推而弗厌”,上下和谐,邻里相安,自然而然,天下自化、自富、自正、自朴,圣人何乐而不为?

第二场:稷下论道

参加人:孟子、庄子、墨子、商鞅。

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的辩论主场转移到了齐国的稷下学宫,这是春秋第一霸主,战国七雄中的齐国创办的天下第一所国立高等学府兼朝廷智库,教学主导是黄老道学,但不排斥其他学说,凡来求学一律免除学杂费。

稷下先生负责教书、辩论(不治而议论)、著书立说,成绩突出的,享受上大夫待遇。

孟子:任何组织必得有君子领袖以率群伦。君子“何必曰利?”人君子因为“义”,所以他一定可以不要那只桃子,并且一定会按照每个人的职业地位合理分配。

但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不能取用一样的标准。家有老母病父,即使不种桃子,也照样可以率先分得桃子。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庄子:盗跖尚知“耕而食,织而衣”,况圣人乎?舜把天下让给善卷,善卷都不要,岂会在意于一只桃子?“四士分三桃”纯属儒生们“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的低俗行为,无非是“妄作孝悌而侥倖于封侯富贵者。”

这样的辩题,是以虚妄的忠孝之说迷惑人心,来迎合“上”的欢心,交换封赏和获取上层地位。这是以依附性为特征的诱导。

君子不贪蝇头小利,小人才锱铢必较。这就跟惠施为相,我去庆贺,他反而以为我是为了他的相位和财物而来,其心理是一样的。

禽滑釐:墨夫子说“分财不敢不均”,“饥者得食”,别说现有三只桃子,即使只有一只桃子,只要天下和为一家,爱无差等,也一样能合理地分配到每一个人手里。

叫我说,应该是按劳分配,多劳者多得食,少劳者少得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商鞅:有领袖没有法律等于没有领袖。最合理、最简单的分配办法有两个,一个是让这三人去打仗,按军功大小分配。另一个是让他们去开荒种桃树,谁种谁吃,偷吃的依法惩治。

第三场:稷下学宫

参加人:荀子、管子、高石子、韩非子

荀子:道家这段时间都在编辑《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等书,作为稷下学宫的祭酒,我受委托代表道家说几句。尹文子认为:“道行于世,则贫贱者不怨,富贵者不骄,愚弱者不慑,智勇者不矜。”

如果大道能在世间施行,则万民为一,不分彼此,只是顺应自然而已。如果非要分桃子,也没必要那么斤斤计较,直接拿给最需要的人就可以了。

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题者是穷极无聊了吧?如果生产丰足,君上不贪,豪强不兼,习俗不侈糜,金融不凝滞,财货不外流,那么,哪里有分配争议呢?

若能“与民分货、藏富于民”、“积多者食多,积寡者食寡”,谁会在意那几个桃子?如果非要做个四士分三桃的游戏,只要按品质把桃子分为上中下三等,以1个上等桃子换2个中等桃子,就可以凑够四个桃子,物品交换能解决的问题,为何死盯着那三个桃子?

高石子:我可以“背禄而向义”,因为追求道义而离开卫国上卿官位,我也完全可以不要那个桃子,而让给其他三位兄弟。

韩非子:你们的议论太多余,依我看,天下之物都是天子的,桃子也是天子的,无论皇亲贵胄,功臣将相,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四场:淮南八公山

参加人:刘安,刘德,董仲舒

刘安:圣人轻天下,细万物,而独往者也,无心于身外之物,因此“圣人不为始,不专己,不豫谋,不为得,不辞福,因天之则。”他无心于能否分到桃子,心安理得即可。

董仲舒:“上天之理”一言以蔽之,“调均贫富”可矣,先分给穷人,最富裕的不给:以堵塞兼并之路;薄赋敛,轻徭役,宽民力,不与民争。“法天行德政,为政宜于民”。有德于人,天应之以福。

刘德:子舒所言甚妙。然儒道法阴阳杂糅,非吾儒之言,应“实事求是”,去其杂糅,尊行孔儒,吾道独行天下,何需分桃争议?

不久,汉武帝来问结果,董仲舒呈上三桃。武帝不是很高兴,他警告说:河间王刘德倡导仁义之政,他是想当商汤王、周文王那样的圣人;淮南王反对削藩,他是想独立;你也要注意,不要再搞灾异之事。

董仲舒悻悻然离开皇宫,独自拿着三个桃子,暗自思忖:我就是儒家,也是道家和法家,还是阴阳家,难道这不正合“上意”吗?

不久,他相继听到河间王刘德郁郁而死,淮南王刘安涉嫌谋反而自刎,董子惶惶然,遂以年老有病为由,辞职回家。从此结束了仕禄生涯,专注于埋头教学与著作。

此后的诸家,虽然有魏晋经学家们发起的玄学运动、隋唐时期的三教之争、两宋时期的理学建立等学术大事件,但对于“四士分三桃”的讨论,不外乎战国时期那几种分法,中国文化就这么一路走来,一路融合,成就了璨若星河而独具特色的大中华文化。



0 阅读:10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