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承对“希言自然”“道法自然”等的解读,太随意了

问道化鸣 2025-04-19 19:32:39

希言自然

“自然”是老子的重要命题,是没有外部力量强行干预下的自然而然,强调的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和谐的秩序,其表意与“多言数穷”的强力干涉相反,即“希言”合道。

“言”是借喻, 是“无为”“无事”不干涉的意思,是谁“无为”不干涉?不干涉谁?按照文意应该是大道不干涉万物,万物才会自然而然。

落实在圣人之治上,就是圣人“能辅百姓之自然”,百姓才能自由发展(自化),自主创造,实现“无不为”的价值创造(自富、自正、自朴)。

至于其他行业的理解与应用,随你发挥。但不可脱离上述基本思想。

但郭教授把《道德经》的最高价值“自然”理解为“天地万物大自然”,把“希言自然”理解为“大自然不说话”,并认为这就是f的“法尔如是”,意在告诉我们:要学习自然界的智慧,领会它的道理。

郭继承教授喜欢在儒释道三家自由穿梭,所以他说“希言自然”就是佛t说的“万 法无 常”,无 常就是《易经》的变易,这也是孔夫子的感慨:逝者如斯夫。

在自媒体创作平台,再不济也能把“希言自然”理解为“不说话是合乎自然的”,也不至于如此放开思绪,把它跟“万 法无 常”、“变易”、“逝者如斯”联系起来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说“域中有四大”,四大的关系是逐级转相法的,“法”,法则,以……为法。人顺应地的自然属性,地顺应天,天顺应道,道顺遂物性,随方就圆,顺应万物的自然属性。

郭教授的理解是这样的:人的行为要向大地学习厚德载物;大地要向宇宙学习(有时候也说是向太阳学习),天行健,自强不息;整个宇宙要向大道学习;而大道的状态则是自然而然”,“人不要去干涉大道”。

他在解读“希言自然”时,把“自然”理解为“大自然”,在这里又把“自然”理解为“自然而然”。但“自然”是《道德经》的最高价值,核心概念,同一个概念为何会有不同的解释?更不可思议的是他提出了“人不要去干涉大道”说法,真是无言。

芸芸万物,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四大”之间是相互适应的关系,如同把水装进容器里,水随方就圆,根本不存在向容器学些什么品德的问题。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这是两句相对应的话题,“学”对“道”,“益”对“损”。因此,这个“学”并非泛指一切学问知识和技术,而是与“道”相对的礼乐刑政之学,权谋机诈之术,即“学不学”中的“不学”,是有明确所指的。

所谓“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绝学无忧”,说的是一回事,即“俗学”。所谓“为道日损”就是“为道者”不学“俗学”。

上述那些圣智、仁义、巧利和“学”,都是与“为道”相悖的世俗之学,故要“绝弃”之。河上公的解释最为恰切:“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饰日益多。”

即使是批判老子思想的王夫之也是把“学”当作“道”的对立面“礼乐”来理解的,他说“善恶相倾,繇学而起”,对立、对抗、争讼等,都是因功业之学而起,故要损弃之。

所以老子所说的“学”不能泛指一切知识学问和技术经验,而是河上公、王弼、唐玄宗理解的“政教礼乐”、“功行”、“文饰之学”等,是跟“道”相背的“俗学”。

如果把“学”泛化为一切知识技能,则等于给老子戴上一顶“愚 民”的帽子。

郭继承是这么理解的:《道德经》的全部秘密就在48章中,人生有加法也有减法,学习知识技术,学习单词这些加法;净化“心灵”,排除干扰就是减法。“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知道什么时候做加法,什么时候做减法,这才是大智慧。

他通过讲述他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帮助读者加深对“为学”“为道”的理解,又以爱因斯坦为例说:他攀登一辈子,快到山顶时抬头一看,fo在那里哈哈大笑,爱因斯坦领悟了:原来“那个”才是这世间最顶级的智慧。

关于爱因斯坦对“那个”的评价,是一个很不严谨的说法,因为这一说法很普遍,所以引起学者们的注意。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爱因斯坦档案馆资料,记录了爱因斯坦生平的所有重要信息,但是没有相关这方面的评价。

引用名人评价,如果没有确实可靠的出处和公认的证据,不可以引证,因为严谨、负责是一个学者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0 阅读:5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