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道德经》,就从老子跟孔子的这段对话开始吧

问道化鸣 2025-04-20 19:30:47

这一次孔子西行问道,已经不是十多年那个青春勃发的青年小伙,经过这些年的官场洗礼,孔子已十分深沉稳健,他不再请教仁义方面的问题,而是就“至道”方面的问题请教老子。

老子说,你鞍马劳顿,我又有一些案牍急需处理,你不如先回到驿馆休息一下,斋戒静心,把成见放在一边,明天上午我在家等你。于是孔子作别,次日一早就赶到老子家里。

孔子说:难得先生休假,敢请论道?

老聃说:恐怕我要讲的你不太能接受吧?

孔子施礼道:我心已空,敢问先生“至道”。

老子说:道,幽深玄远,深邃广大,空阔无形又遍及万物,玄冥无际,从何说起呢?如果非要说,我就给你说一下它的大概吧。

孔子正襟危坐,道:朝闻道,夕死可矣。敬奉教!

老子说:“你所执着的道,还是仁义吗?你重视实践,又有牺牲精神,固然可嘉。但我所说的道,不是仁义之道,而是自然大道。

孔子说:我现在也在探讨自然之道,那么请问先生,为何要遵循自然之道呢?

上一次我们讨论最多的是仁义之道,一句话,跟自然之道相比,仁义是花朵很好看,人人乐见之。而自然之道是根本却看不见,它是自然而然的混沌之道。它囊括万物,涵盖万有,仁义是针对人而制定的行为规范,但是这个规范对风雨雷电、动植飞潜无效。

所以,人造之物只能适应于制造者群体的意愿,它不可能成为宇宙万物的总根源。

所以,若说仁义是万物之母,恐怕不会有人信。因此,这两者是本末关系,没有根,就没有末,根深自然叶茂,根枯自然叶败。所以不要纠结于仁义,那是舍本逐末。只有把精力用在“深根固柢”上,才是行大道。

所以说“大道废,安有仁义”。

“先生说:大道是根本,是基于什么样的思想呢?”

老子说:最有意义的事业莫过于溯本求源。宇宙万物不是一下子又有的,他总得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这就需要探寻它们的源头。

宇宙之初,混沌若鸡子,幽冥的世界里,寂兮廖兮,恍兮惚兮,万物总得有一个最初的类似母体的东西存在,她能生日月星辰,能生风雨雷电,能生山水人物,总之,她能生成一切,但她却混然不可得而知。

“您不是说那个东西就是道吗?”

老子说,“道”只是个字号,表示万物的由来,所以借脚下的道来表达万物的来处;“大”是用来形容它的空寂无极的,故强名曰“大”。

此物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但耳、目、触觉没法辨识,因此没法命名,没法探寻究竟,对于这样的一个混沌之物,分不开,辨不明,说了也没法验证,虽无名无形,却是万物之宗。虽今古不同,时移俗易,其功用始终如一。

古道就是今道,身处今天,一样可以知道它的古始。所以说“执今之道以知古始”。

孔子问:那么我想问先生,鸟兽也有道吗?

老子道:道无形无声,绵绵若存,它没有居所,没有门房,四面通达,廓然无际。你说它走了,却不见离去,你说它就在身边,却不见踪影。

所谓鱼跃鸟飞,风嘶虫鸣,各得其道而已。兽类有九窍,头七尾二,此类皆为胎生。鸟类却只有八窍,头七尾一,此类皆为卵生。同样是生命,却有不同。各随其因便是道。

天若是离了“道”,它就不会那么高远;大地若是离了“道”,它就不会广博;日月若是离了“道”,它们就不会运行;万物若是离了“道”,就不会繁衍。

孔子问道:既是道生一,一而再,再而三,那么,您所说的道,是可以增减的吗?

老子说:刚才说了,宇宙万物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演化过程。

所以,“道生一”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则是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演化过程。

道是虚空无限的,任你添加,不见其多;任你减损,不见其少。故曰“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

“易道之生,必是两两对出,大道为何不是两仪生四象呢?”

老子回答说:周易之道是建立在阴阳认知基础上的,它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消彼长,互根互化的,故云“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而道生万物是建立在没有对立观念基础上的,它自本自根,没有两极,没有始终,没有内外,没有阴阳,没有人类认知的一切对立概念。同时,道生一二三万,强调的是万物从少到多的过程,与阴阳无关。

事实上,阴阳概念是人们为方便认知,强加于事物之上的,如同美恶、善不善。

孔子说:“如何才能得道呢?”

老子说:这些年你是如何求道的呢?

孔子说:我求道于制度名教,五年而未能得道,又研修《诗》《书》《礼》《乐》很长时间了,熟悉了旧时的典章制度,以实际行动彰明周公、召公的政绩,可是没有一个国君采用我的主张。实在难啊!不知道是人太顽固难以规劝,还是大道难以彰明?

老子说:六艺,乃是先王留下的陈迹,你所谈论的东西,就如同足迹;足迹是踩出来的,但是足迹可不是脚啊!白鶂相互之间对视,眼珠子一动不动就能受孕;虫类在一起上下鸣叫相应,就能诱发生子;还有的动物身兼雌雄两性,不待交合就可生子。

“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自然属性本就如此。得道之人,走到哪里都不会受到阻碍;失道的人,走到哪里都是此路不通。

孔子有点失落,离开老子之后想了很久,终于有一天又来拜见老子,高兴地说:“先生,我可能得道了。乌鸦喜鹊在巢里交尾孵化,鱼儿借助水里的泡沫生育,蜜蜂自化而生,生下弟弟哥哥就常常啼哭。原来这就是自然之道啊!

以前,我是明知不可而为之,用一根尺子标定万物,不能能跟万物的自然变化和谐相处,这样,就会背离万物,背离万物又怎么能教化他人!”

老子听后赞许道:“可,丘得之矣!”



3 阅读:90
评论列表
  • 2025-04-20 22:23

    连引经据典都省了,老子与孔子的事都能编故事当成文化了?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